与“茅奖”得主熊召政聊文化自信,看看文学大咖说什么
原標題:與“茅獎”得主熊召政聊文化自信,看看文學大咖說什么
南方網訊(記者/周存)12月9日下午,茅盾文學獎得主熊召政到訪廣州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為華南理工大學的師生們帶來題為《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的講座。同時,現場舉行了華南理工大學聘請熊召政為名譽教授的聘任儀式。
講座現場。
熊召政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史學家、書法家,出版詩詞、散文、歷史札記多部。2005年,熊召政創作的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此后作品還多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話劇等藝術形式。
今年由熊召政擔任編劇,同名作品改編的歷史話劇《張居正》將于2023年12月22日至2024年1月14日在首都劇場跨年上演,這也是這部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第一次被搬上話劇舞臺。
茅盾文學獎得主熊召政。
在講座中,熊召政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理解文化自信的根基——中華傳統文化。
熊召政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最初是以黃河流域為代表的中原文化,“這是我們思想的核心”;秦統一六國后,原有的中原文化融合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域文化,以及少量游牧民族文化,從而形成中國文化;隨著漢代河西走廊貫通,打通“更大的地域之間的動脈”,中華文脈“第一次有了大距離、大幅度的延伸”,從這時候開始才達到中華文化這一高度。
在活動現場,熊召政分享了第二部長篇小說《大金王朝》的創作歷程,以少數民族政權的視角看待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在漫長的歷史中,諸如匈奴、契丹、韃靼、柔然、鮮卑、女真等民族都已經消失了,但消失不等于消亡,他們擁有著更加偉大的名字——中華。”
熊召政表示,當時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民間各種文化之間的背離、撕裂現象。他舉例說,岳飛在中原地帶被視為抗擊金人入侵的民族英雄,而在金人的發源地,“當地老百姓說,這是我們的英雄”,“民眾對歷史的認同感是分裂的,不是一個小問題。”
為了完成這部長篇巨著,熊召政表示自己11次前往東北,9次前往蒙古高原與西北,走訪了每一個故事發展的場景,甚至前往蒙古國尋找歷史上的燕然勒石碑。《大金王朝》這部巨著耗時14載完成,為了能對中華歷史有深刻理解,熊召政“走了整整9年才動筆”。
在熊召政看來,自己在寫一部書的過程,也是在自覺踐行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相信中華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散發獨特光芒。
講座過后,熊召政接受南方網、粵學習獨家專訪,分享了自己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方文學,以及創作的一些想法。
“在文化的浸潤中完成創作”
南方網:您的小說作品《張居正》受到哪些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熊召政:我的作品是在中國文化的浸潤之中完成的。我的小說是章回體,是中國最傳統的小說表現形式,而且每章的題目為對聯形式。再者,我的小說四卷本(木蘭歌、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中的金木水火就是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我的浸潤和熏陶。
南方網:在創作過程中,如何把握歷史史實與小說創作之間的平衡?
熊召政:我在創作的過程中,遵循嚴肅的傳記文學,用文學的樣式將重要的事情表現出來。讀小說不是讀教科書,少有人讀《三國志》,但很多人愛讀《三國演義》。我要把歷史真實的脈絡貫穿在我的小說里。
小說最大的真實不是事件的真實,是文化的真實。所以,我在大量的細節考證上下足功夫,比如,大臣給皇上的奏章,不同官員級別用的規格不同;皇帝上早朝的各種嚴格規定等,這些歷史場景全都是真實的,有大方向上的真實,也有合理性的解構。
“在大灣區里拓展南方文學的新天地”
南方網:您怎么看待南方文學?
熊召政:南方文學有兩個“南”,一是珠江三角洲的嶺南,另一個是長江三角洲的江南。這兩個地方的特點不完全一樣。上世紀50年代,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文學,出現了歐陽山、陳殘云、秦牧等文學大家,改革初期也出現了一些代表作家。另外,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壇,廣州也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存在。南方擁有如此好的文化藝術傳統,在大灣區里重新拓展南方文學的新天地、嶺南藝術的新模版,我相信是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南方網:您覺得自己的作品屬于南方文學嗎?
熊召政:我有南方人細膩的一面,但同時我也有北方人的粗獷,我想我不能純粹地劃歸到南方或者北方。我的文人習氣像南方,我描摹的對象題材是北方。
“講好中國故事,要理解當下的中國”
南方網:網絡文學興起,怎么看待這一類文學表達方式?
熊召政:網絡是文學表現的一種新突破,我們的文學在不停地改變它的傳播方式,從說書到舞臺劇,到電影、電視劇,再到現在的網絡文學,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但是文學以“內容為王”,網絡作家、寫手在受益于網絡的同時,也要提升網絡作品的文學質量。
南方網:人工智能否更好地幫助文學創作?未來會不會在這一方面超越人類?
熊召政:利用人工智能更好地創作,是有這個可能,但是目前還沒發展到這一步。我曾參加過一個文化論壇,一位英國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向我們展示了利用唐詩大數據,讓機器人寫詩,我當時就覺得這個研究方向有些讓人“不寒而栗”,但是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替代文學創作,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級,是否能超過我,我想是有可能的。
南方網:作為文學家,如何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
熊召政: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要理解中國,特別是當下的中國,理解當下每天都在發生故事的中國。其次,要用合適的國際語境講述中國故事。就好比,一個人喜歡吃漢堡,你非讓他吃重慶小面,辣到不行,那是肯定吃不了的,東西再好,硬塞給對方,他也是不喜歡的。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与“茅奖”得主熊召政聊文化自信,看看文学大咖说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四川省乡村艺术节上的两场欢迎仪式为何能让
- 下一篇: 【诗词鉴赏】古人是如何看雪的?有关对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