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藏游记文化讲堂:藏戏,风靡整个西藏的秘密,你知道吗?
原標題:藏游記文化講堂:藏戲,風靡整個西藏的秘密,你知道嗎?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位叫做
他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上建造橋梁,為眾生謀福利。他煞費苦心,募集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卻收效甚微。后來,他發現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來組成藏戲班骨干,自編自導一些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并到各地演出,以化導大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杰布稱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作為一個非常古老的劇種,藏戲的起源和萌芽,其實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以前。據歷史記載,公元6世紀時西藏進入奴隸制社會,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
在此基礎上又興起了一種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開始有了一定的規范。
到公元14、15世紀,就是我們熟悉的唐東杰布的時代啦,他把在寺廟里流傳的跳神舞蹈形式加以戲劇化,開始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受到群眾歡迎并很快流傳起來。
后又經無數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提高,最終形成了以“唱”為主,“唱、舞、韻、技、藝”相結合的有著強烈民族特點的劇種,即藏戲。藏戲的流傳范圍,也隨之從日喀則、拉薩、山南等地區逐漸擴大到整個西藏,并流傳到四川的巴塘、理塘和甘孜等地,以及印度、不丹、等鄰近國家,對甘、青、川、滇藏區較晚出現的囊達藏戲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活躍在日喀則地區范圍內的藏戲演出者,因其所佩戴面具以藍色為主色調,被稱為
昂仁縣的迥巴也稱迥·日吾齊巴,是日喀則藍面具藏戲中成立最早的職業性戲班。為公元十五世紀唐東杰布晚年在家鄉住持日吾齊寺時創建。迥巴戲班被指令每年在拉薩雪頓節演出《頓月頓珠》,備受拉薩各界人士歡迎。
戲師所戴溫巴面具上,有用金子制成的日月徽飾作為特殊標志;甲魯頭戴“阿爾貢”古式白氈帽。戲班還經常演《諾桑王子》、《蘇吉尼瑪》、《智美更登》等劇目。
仁布江嘎爾藏戲是日喀則藍面具流派著名的職業性戲班,創建于明代帕竹地方政權時期。江嘎爾藏戲班嚴格按照傳統劇本進行演出,注重文唱。唱腔保持了古老淳樸、高亢粗獷、渾厚莊肅的特點,舞蹈表演節奏悠沉緩慢。
江嘎爾曾出現了幾位著名的演員和戲師,如嘎瑪曲杰、白瑪丹增、波若、朗杰、唐曲、強巴等。據老藝人說,戲師朗杰編演了《諾桑王子》,并成為該劇團的保留劇目,江嘎爾也因此揚名全區。
另一著名戲師唐曲曾多次帶隊去印度噶倫堡和錫金演出。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嘎爾藏戲又得以發揚光大,曾多次赴西藏自治區參加演出。保留劇目《諾桑王子》曾獲全區藏戲匯演一等獎。
南木林香巴藏戲也稱常·扎西直巴,是日喀則藍面具流派中成立較晚的職業性戲班。香巴藏戲把從覺木隆(拉薩藏戲流派的一種)學來的部分唱腔,揉合到香巴唱腔中,同時進一步吸收香河兩岸民間歌舞和香巴噶舉派宗教藝術,使香巴藏戲的表演藝術日臻完善并獨具特色。
其唱腔高亢嘹亮,粗獷豪放,表演入神細膩,別有一番韻味,是傳統藏戲藝術寶庫中一朵鮮艷的奇葩。香巴藏戲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瞇,香河流域人民對香巴藏戲更是情有獨鐘。著名曲目有《諾桑王子》、《朗薩雯波》、《卓娃桑姆》、《甲薩白薩》和《智美更登》等。
藏戲的演出,在時間上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兩天,有的甚至連演數天。無論長短,一般每出戲的演出程式都包括
這么有特色的藏戲,怪不得有人贊美道:“藏戲的聲音悠遠而鏗鏘,像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勁的疾風,它是唱者全身氣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豐富,曲調跳動而激越,帶點悲傷,帶點憂郁,更飽含滄桑。藏戲是高原的藝術,自然融入了高原的氣魄與雄渾。它那類似西洋詠嘆調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緊緊抓住,一頓一揚、忽高忽低之間,貫穿了人生的喜怒哀樂。”
本文為“文旅演藝”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
▌信息:日喀則旅游
▌配圖:日喀則旅游
▌編輯:李孝軍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藏游记文化讲堂:藏戏,风靡整个西藏的秘密,你知道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诸葛亮为北伐耗尽心血,为何他去世后
- 下一篇: 读书|宋朝人如何放假,调不调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