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业负担依然重?专家谈教育如何实现源头减负
原標題:初中課業負擔依然重?專家談教育如何實現源頭減負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減
負
在當前中國教育中,減負成為了一個最響亮或最特殊的概念。無論是教育界還是社會層面,全國上下都在圍繞“減負”目標發力。“雙減”實施兩年以后,學生的負擔到底減得怎么樣呢?
日前,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在線上開展了關于“雙減”效果的調查,其中,認為現在孩子的課業負擔“適當”的人達60.79%,作業量減少是大家滿意的主要原因。但初中主科作業依然較多、“評價不變,減負空談”也成為大家對現狀不滿的原因。
近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舉行,眾多專家學者圍繞“教育源頭減負”這個話題進行了討論。
建立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教育生態
“當前,這一輪減負面對的教育背景和社會背景,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了。突出的特點是少子化和老齡化,學齡兒童大幅減少,學習壓力以及‘內卷’嚴重。同時,還面對高學歷人才‘過剩’和基礎勞動力缺乏的情況。”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表示。
如何從源頭減負?楊東平稱,中國需要新的教育哲學,需要實質性的教育制度變革,實行自上而下的頂層制度變革,實行“源頭減負”,而不是僅僅在學校和家長的層面上做“末端減負”。
“進一步推進‘雙減’,需要頂層的制度改革,考試制度、升學制度、評價制度不改,僅僅讓老師和學生去改,這是不現實的。”
楊東平認為,把減負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首先是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學習觀、學生觀,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教育生態。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顧明遠表示,當前教育面對著種種挑戰。當我們展望2050年,我們應該繼續做什么?我們應該拋棄什么?我們應該創造什么?
顧明遠認為,教育永遠要將培養學生的理念信念、道德情操放在首位。教育的本質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學校是學生集體學習、共享學習成果的最好場所。我主張學習不能講競爭,現在學校講競爭,學習講競爭就扭曲了孩子的心靈。”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副校長程介明提出同樣的擔憂。他在線上演講時談到,社會已經不是原始的工業社會形態了,這是全球面臨的時代挑戰。教育如何擺脫純粹的經濟話語?這就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標、重新定義教育質量。
程介明表示,社會的發展需要自信、從容、有尊嚴的一代。他提出了四個思考:把素養放在舞臺中心,如何培養品質高尚的人才;深化學習話語,如何把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為師生開辟空間,避免成績、考試、學歷占據全部空間;如何淡化“尖子生”,變為多元概念。
清理功利化、短視化的教育行為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志勇建議,教育要健康發展,政府層面應該有所作為:一是清理功利化、短視化的教育行為,要給教育戰線創造一個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在教育公平配置上下功夫,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源頭上解決教育“內卷”;三是要給改革和創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
當前,社會和學界有人認為“減負就是不讓孩子學習”。張志勇表示,這其實是對減負政策的誤讀。減負是在調整教育結構,讓德智體美勞的結構和諧起來,是在調整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構,讓孩子減過重的部分、補不足的部分,讓孩子們的學習健康起來、環境更好起來。
“我們的教育生態在很多地方已經被破壞了,以升學為第一目標,而不是以育人為第一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智體美勞的體系被肢解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同質化了,家庭教育則是補課、作業。”
張志勇稱,說到底是立德樹人的要求沒有完全落實到體制機制上,教育的指揮棒在中小學實際上是考試分數和升學率,“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也表示,減負重要的是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學生在喜歡的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可能很多或更多,但學生并不覺得是負擔。
劉堅及團隊跟蹤調查發現,能夠保證每天睡眠時間充足,保證每天體育運動一小時,保證每天有營養早餐、不出現手機依賴、可以每天自主閱讀半小時以上的中小學生,在學業成績和幸福感上都表現很好。
楊東平稱,現在的過度教育,是以提前教育和過度操練為主。他認為,要從源頭上減少課程數、學時數,大幅度降低教學難度、考試難度。同時,教育從源頭上減負還要推行小學的全科教師模式,改善教育生態,改革并適時地取消中考,促進高中教育的發展和多元化均衡。
高中多樣化發展是源頭減負的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烽認為,之所以學生學業負擔重、競爭激烈,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體系沒有給人才多樣化成長提供豐富的機會。
“一方面是教育內容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社會。另外一點,從小學到大學,學校都是排了序的,所有家長肯定愿意往排在前面的學校擠。當前很多普通高中過于單一,不夠多樣化。”
王烽認為,堅持高中階段的多樣化是源頭減負的重要途徑和關鍵點。“高中階段是教育體系的腰部,如果它不多樣化,整個教育體系就沒法多樣化,而目前它卻是一個瓶頸”。
王烽談到,推進高中多樣化有兩條路徑。一是學校多樣化。一批中職學校和一批普通高中可以辦成綜合高中,將來形成高中階段的普通高中、職業特色的綜合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三大高中階段學校體系。“在職普分流的國家,比如歐洲,學校多樣化顯著,比如語言高中、藝術高中、職業教育。美國高中辦學采取的就是綜合高中模式”。
二是課程多樣化。“我們國家的高中課程中,學校自主權少,學生選擇權有限。課程沒有難度梯次,或者有難度梯次,只不過分成普通班和實驗班”。
王烽認為,實現高中多樣化首先要擴大高中教學自主權,特別是校內課程的學分設置,還要加強課程資源和師資建設。同時,初中和小學階段一定要減課,讓學生廣泛接觸實踐。從小學到高中,職業生涯教育要跟上。此外,還需要開拓升學路徑,加強區域的教育資源統籌。
課內課外需雙向發力
原國家副總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清華大學教授王文湛認為,工資制度、勞動制度和社會觀念是當前分配、分工、分層的決定因素。“所以說,學生負擔重,源頭在社會,不在教育”。
談及中小學負擔重的原因,王文湛表示,從教材角度來看,我們的教材說難也不難。在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10個國家中,中國教材的難度大多排在第4-6位之間,屬中等水平。
“跟過去相比,當前課程內容分量大了,課程越來越多了。課程難度也增加了,過去高中不講微積分,現在講了。現在高中不講三角,把三角挪到初中了。過去小學不講代數,現在講了”。
王文湛介紹,學習時間長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我們的學生有大量的作業,且作業質量并不高。
校內減負校外補也是中小學生負擔重的原因。王文湛表示,“雙減”政策出臺以后,校外培訓情況有所好轉,但還遠遠沒有解決問題。
“課后延時服務”滿意度調查
“課后延時服務”是國家“雙減”政策下的一項實踐措施,其直接目標是幫助家長解決學生放學后無人接送的難題。“課后延時服務”實施已有兩年多,教師、家長和學生感受和評價怎樣?
李鎮西近日在線上開展了關于“課后延時服務”的調查。調查共收集有效樣本31205份,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調查結果表明,自從開始“課后延時服務”,師生在校時間加長,普遍反映壓力與負擔都在加重。調查中,教師反饋統一的“課后延時服務”無法實現個別學生的單獨輔導,興趣培訓、社團以及拓展活動等“延時服務”沒有足夠的師資與場地,延時服務的類別逐漸變成文化課補習。
有教師反映工作時間過長,以至于沒有充足的時間備課、教研、充電,甚至晚上和周末的時間被各種會議擠占,導致無法照顧家人,就連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受到影響。
對“課后延時服務”課酬,教師的主要反饋是課酬未發、少發、遲發或發放不合理、不均衡、不公開,經費有挪用情況。同時,教師也反饋課后延時服務課酬太低。
家長們普遍反映自己接孩子的實際難處得以解決。一部分家長反映被要求參加延時服務。不少家長對于“課后延時服務”帶來的問題提出異議,比如戶外活動減少、放學安全隱患、用餐時間推遲、近視問題加劇、睡眠時長不足。
李鎮西認為,“課后延時服務”政策的執行要關注到城鄉差異,因地制宜。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引進社會資源,招募志愿者或義工。
他建議,課后延時服務可以引進校外專業人員或有資質的教師承擔。同時,應該有充足的經費保證,財政適當補貼學校,家長適量出錢購買服務,支付教師合理的加班課酬。
文字:趙翩翩
編輯:付磊
編審:常悅
終審: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初中课业负担依然重?专家谈教育如何实现源头减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孩子沉迷短视频?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亮了!
- 下一篇: 原创: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