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外刷信用卡只用签名,而国内却需要输入密码?
所謂信用卡,核心是信用,而不是卡,卡只不過是一個載體而已。
信用卡最早流行語于歐美地區(qū),最初并不具備支付功能,只是作為發(fā)卡機構(gòu)發(fā)給持卡人的一種憑證和和身份證明,就像我們的身份證一樣。
而且信用卡剛誕生的時候,發(fā)卡機構(gòu)、持卡人、商家之間并沒有聯(lián)網(wǎng)交易,一般都是商家直接抄錄,然后找銀行結(jié)算,所以信用卡交易的時候并不需要設置密碼,而是通過簽字來核實信用卡是否為本人使用。
盡管后來隨著網(wǎng)絡技術(shù)的發(fā)展,信用卡的交易信息可以實時聯(lián)網(wǎng),但是在歐美地區(qū)使用信用卡還是不需要設置密碼,而是延續(xù)著簽名消費。
歐美地區(qū)之所以能做到簽字消費,無需設置密碼,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有完善的信用體系。
對于刷卡消費,商家必須承擔對簽名識別的責任,而且歐美的銀行從業(yè)人員、商戶都有很強的意識來識別簽名,一般都會認真去核實信用卡簽名于消費簽名是否為同一個人,如果商家核實不嚴,導致信用卡被盜刷,那商家就要承擔盜刷責任,這使得與簽名相關(guān)的安全風險控制手段比較成熟。
除此之外,像美國對信用卡的使用有著比較完善的法律,美國《借貸真實法》(Truth in Lending Act)規(guī)定如果一個消費者的信用卡被非授權(quán)使用,該持卡人的法律責任最多為50美元。《借貸真實法》將信用卡被盜刷的風險完全放在接受信用卡作為支付手段的商家、處理信用卡支付憑證的商業(yè)銀行及發(fā)卡人的頭上,所以信用卡持卡人不用擔心信用卡被盜刷。
實際上,信用卡使用簽名消費要比使用密碼消費要安全,因為簽名可以識別是否是本人使用,但是使用密碼就沒法識別到底是不是本人刷的卡。
所謂的信用卡支付密碼最初是有中國人發(fā)明的,具有很明顯的中國特色,說白了就是銀行用來逃避信用卡盜刷責任的一種方式。給信用卡加密碼是銀行轉(zhuǎn)嫁本該銀行承擔的風險給持卡人的一種做法。
因為信用卡本身的重點是信用而不是卡,既然你給持卡人發(fā)卡了說明你是信任這個人的,但是你必須承擔起核實的責任,包括銀行跟商家簽訂的協(xié)議就有寫明商家要承擔起簽名確認核實的責任,但在實際的消費中,很多商家注重的是密碼,而不是簽名,很多收銀員根本就沒有對照信用卡簽字和消費簽字是否為同一個人,因此導致了信用卡盜刷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
一種是沒有設置密碼被盜刷的信用卡往往銀行要承擔責任;另一種是設置了支付密碼,信用卡被盜刷的往往由用戶承擔后果。
因為沒有設置密碼的盜刷可以通過識別簽字來確認是不是持卡人本身消費,而設置密碼之后要證明卡片不是自己消費的,持卡人必須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這就很坑爹。
最后,小小金融研究院提醒大家,為了自己的信用卡安全著想,使用信用卡的時候兩件事都要一起做,既要簽名,也要設置密碼,這樣才最安全。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在国外刷信用卡只用签名,而国内却需要输入密码?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0最新Java工程师面试题-MyB
- 下一篇: 日本开发出全球输出功率值最高的金刚石半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