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周文王原本姓姬,为什么嫡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原標(biāo)題:周文王原本姓姬,為什么嫡長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fā)?
中國歷史上正統(tǒng)天子就姬昌和姬發(fā)這爺倆特殊,活著的時候就被人稱呼文王武王,其他的都是死后加謚號。武王征商簋上面的銘文就已經(jīng)自稱武王了,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這個是武王伐紂成功沒多久就命令鑄造成的,用來記錄這件事很多史料證明了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時候就已經(jīng)這么稱呼自己。
有可能謚號就是從這兩父子來的,謚號是人們對于一個人的評價的總結(jié),就是因為這兩父子人們對他們的評價衍生出了文王武王的尊稱,后面才開始有這種傳統(tǒng),只是到后世要等人死后蓋棺定論了才進(jìn)行評價,這些禮儀規(guī)程肯定不是一開始就一下蹦出來的。
先秦姓氏分的很清,只有本家宗位才能用姓去稱呼。姬姓的本宗在周天子那里,所以只有姬發(fā)姬昌能用姬,伯邑考不會被當(dāng)時人用姬稱呼的,同樣周公旦也不會被叫姬旦的。氏是分封大小宗,伯邑考為嫡長大宗,姬發(fā)是后補,所以伯邑考已經(jīng)蓋棺定論了,當(dāng)然如果他有后人,他的后人被分封出去才會得氏,但這個氏與他本人無關(guān)。
太伯,仲雍,公(王)季是周人第一次用宗法的稱呼排列祖先。伯邑考,武王,周公,管叔,蔡叔,霍叔等等和冉季是第二次。兩位伯加以區(qū)分,尊稱第一代伯為太伯(不稱吳伯哦),第二代伯稱伯邑或者邑伯。同樣例子還有的,周人第一位姜氏祖母是姜嫄,那是傳說。真正第一位是古公亶父的夫人姜氏,當(dāng)?shù)诙唤戏蛉顺霈F(xiàn)后,要對第一位加以區(qū)別,稱太姜,而武王的夫人姜氏稱邑姜。太姜,邑姜;太伯,邑伯,相似的邏輯。這是周人雖然外婚,但是沒有建立起祖先稱謂系統(tǒng)的一個表現(xiàn)。一般認(rèn)為周公作《謚法》,大體看來是不錯的,即便如此,周人還是有借用殷商的方式用日名日號稱呼祖先的,西周晚期才逐漸消失。
伯邑考的意思其實就是,那個已經(jīng)去世了的名叫邑的姬家大兒子。考,就是已經(jīng)去世了的男的。先考的先是敬語,就是尊敬的前人,所以先考就是尊敬的已逝的男人,通常指父親。之所以他弟姬發(fā)那么稱呼他,是因為他弟繼承王位時他已經(jīng)去世了。雖是已逝但因為也要封爵和賜地,所以得有個官方稱謂,這才有了伯邑考這個稱謂,這應(yīng)該就是最早的謚號了吧。伯邑考其實就跟孝莊、純元一樣都是謚號,都是斷氣后才有的稱謂。沒人活著的時候就有謚號,還張嘴閉嘴對著活人叫謚號的。
那時候名字沒這么講究,我覺得伯邑考那時候叫伯邑,周邑,姬邑都有可能,只要能知道是那個人就行了。叫伯邑是因為名字叫邑,家里排行老大。叫周邑是因為他是周國的嫡長子,按照當(dāng)時的嫡長子繼承制的規(guī)矩,以后的周天子之位就是他的,所謂叫周邑也正常。叫姬邑因為他們家的姓就是姬。
邑,在《左傳》中有封地,國家的意思,這個意思應(yīng)該是說他是國家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而考應(yīng)該才是他的名。在《史記》中說,周武王同母兄弟有十人,武王姬發(fā)和周公姬旦最為賢明,所以舍棄了伯邑考而立姬發(fā)為繼承人。而且嫡長子繼承制是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完善周禮后才確立的,也就是說這里不存在武王繼位的合法性問題。
責(zé)任編輯: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周文王原本姓姬,为什么嫡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曾国藩手握50万湘兵,为何不自立为
- 下一篇: 原创:孩子手脚都冻烂了!家长愤怒发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