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文学京彩季
原標題:“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主題研討會成功舉辦 | 文學京彩季
12月11日,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出版集團主辦,北京作家協會、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和《十月》雜志社承辦的文學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六期“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出版集團舉行,這也是2023年度該主題的收官活動。“文學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總共舉行六期活動,前五期活動分別以作家阿乙、楊慶祥、張翎、呂錚、周曉楓的最新作品為研討對象。
研討會合影
“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屬于綜合性議題,目的在于與各界共商北京文學的發展大計,以期對北京文學的繁榮發展具備指導價值和建設意義。會議邀請了二十余位學者、評論家、作家參會,圍繞“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的主題進行了廣泛而富有深度的熱烈探討。
北京市文聯一級巡視員田鵬、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周云磊和《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出席活動并致辭。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原會長白燁,《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北京作協副主席、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寧肯,北京作協副主席、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周曉楓,北京文學期刊中心主任師力斌,北京老舍文學院副院長周敏,《光明日報》文薈版副主編饒翔,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文珍,北京作協簽約作家計文君、馬小淘、孫睿、侯磊、林特特、阿依努爾·吐瑪爾別克,以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周婉京與會研討。本次會議由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喬葉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和《十月》雜志執行主編季亞婭任學術主持。
北京市文聯一級巡視員田鵬
田鵬表示,“新時代”“北京”是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從作品到作家,從個體到群體,到底怎么樣來書寫,是一個不斷深化的研究和研討的過程。想要書寫好新時代的北京,書寫者就必須要走進生活內部,總結出具有特質的,傳統與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的,以及開放包容的、高科技的、面向世界的,接納感和包容性非常強的北京。用鮮活的人物,用精彩的故事,講出中國人北京人在新時代的精神氣質,這種品格風貌非常有價值。希望更多作家關注當下,關注新時代,用自己文學的筆觸寫出新時代北京的氣質。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
何向陽認為,北京在文學史當中,構成一個不是地理的版圖,更不像地方性的書寫。如何在新的時代賦能北京,找到人物性格的心智,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破題,在創作上塑造出新的形象。地理版圖上,新時代的北京這個話題有現實意義。期待作家們能夠把地理版圖上的新北京,以地理的一個模塊,一個樣板,比如把通州作為一個地理版圖,一個舞臺,一個背景,寫出北京的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周云磊
周云磊在致辭中表示,北京市文聯和北京師范大學圍繞文學領域相關的合作,是建立在長久合作基礎之上的創新之舉。通過研推工程深度研究和重點推介文學精品,不僅可以引導北京的作家不斷提高創作質量,還更好地表現了時代精神,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品牌文學活動。
《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
陳東捷表示,“時代”和“北京”都是兩個大詞,大詞在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鏡像,怎么在每個人內心里面生動起來,最后化成文本,是這次研討的一個重點。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原會長白燁
白燁談到,新時代不僅僅是時間的概念,新時代有特別含義。新時代的北京,從文學寫作的樣式、作品的表現方式,包括作者群體比過去更具有豐富性、多樣性。他認為,在作品中看到文化的、歷史的東西,作家個人會更有辨識度,同時對北京新時代精神的書寫,通過這樣一種表現和積極探索,構成一種豐富性。
北京作協副主席、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寧肯
寧肯認為,“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中“新”和“北京”是兩個重要元素。“北京”是一個永恒話題,無論新北京還是舊北京。寫北京要落實在人身上,如何塑造出新的北京人形象,對他來講是一種挑戰。為此,站在全球角度來看這個時代,不畫地為牢,是我們如何書寫新時代中該有的一個胸襟。
《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
岳雯講道,什么是北京?什么是時代?北京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面貌。歸結成一句話,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你在哪里,時代就在哪里。你在哪里,北京就在哪里。這就是新時代的北京。
北京作協副主席、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周曉楓
周曉楓認為,北京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北京。對她來說,北京最有意思的是松馳感、成長性,還有很強的自由自在的接納性。作為作家,永遠不要束縛自己,我們致敬的方式,我們表達的方式,我們不管去熱愛還是表達批評,都是飽含著真摯,讓各種經驗、感受,使北京的狀態更為豐富,更生機勃勃。
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文珍
文珍覺得,2023年AI文學和書寫新北京兩個主題是被反復提及的。北京除了地理版圖意義上的北京之外,還有首都這一層意義,是由萬千符號組成的非常復雜的意象。對她來講,北京是一個選擇留下的城市。正如我們不需要知道所有知識才可以寫文學,我們也不需要窮盡每個地理層面或者各個圈層那么多,也可以寫出我們知道的北京。
北京文學期刊中心主任師力斌
師力斌講到,新時代的北京首先是包容的,有地方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北京這幾年提供了很多新的經驗。比如胡同的文化,大院的文化,包括原來比較安居樂業的感覺,那種溫厚的人情,不管是移民,還是老居民,現在完全都變了。新時代的經驗中包含著社會的、歷史的、生活的經驗,其中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東西。
北京作協簽約作家計文君
計文君認為,北京對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來講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城市,對不同階層的人來講也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很難找到一個整體性的北京。因此,不管從哪個方向去切,整體性的北京一定是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只有真實地面對自己生命經驗,對我們想象的一個豐富的、多彩的、多元的北京建構才是有貢獻的。
北京作協簽約作家林特特
林特特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某一群人的文字代表。北京在她的心里,是大方、包容、自由的。自己是一個新時代的北京人,自己的寫作就是京味寫作的一部分,只要用個人的寫作把生活的騰騰熱氣寫出來,那就是書寫新時代的北京。
北京老舍文學院副院長周敏
周敏講到,應該鼓勵更多人去書寫北京,北京不僅包括我們所屬的這個城市的繁華地帶,它還包括更廣闊的鄉村,這些都需要北京作家去書寫。除此之外,北京是非常包容、大氣的城市,同時也是非常有國際化、國際范兒的城市,對人本身的發展應該得到關注。比如從兒童文學作為切入點,幫助需要特殊照顧的中學生,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讓他們走出困境。這類題材的寫作也是很有價值的。
北京作協簽約作家馬小淘
在馬小淘印象中,北京是應有盡有的繁華都市,對這里懷著無限的崇敬。她認為,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依然覺得這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城市。老北京的傳承只能交給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而不是外地留在北京的。我們不能簡單把北京當作一個故事發生的地方或一個空間概念來寫,文學意義上的北京必然是多維的。
《十月》雜志執行主編季亞婭
季亞婭說,嘉賓們從多方面提出了如何書寫新時代北京的意見和建議,大家的發言讓她深有同感,希望出現更多有辨識度的作品來體現城市變化中人們精神變化,同時也要從全球視野的角度去理解新時代的北京。所謂的“大北京”,就是需要作家們如何把各自的地理基因和文化基因都包含在這個龐大的詞匯里面。
《光明日報》文薈版副主編饒翔
饒翔覺得,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從表面上來說是方法論的問題,從深了講是如何理解有政治內涵的新時代。北京書寫其實要尋找它的主體性,要尋找它的特殊性,要尋找它不同于別的地方的特性。從本質化的北京,所謂經典的、正宗的京味文學和北京書寫里面重新解構出來,重新賦予北京更廣闊的內涵。
北京作協簽約作家孫睿
孫睿認為,北京風俗是固定的,已經在上世紀作品里面被寫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人物素材,沒有過去北京人那種閑情雅致去品味北京風俗。北京風俗只是在過去那個慢悠悠的年代跟北京人的生活有關系。既然是新時代,小說的樣貌就得是新的,對于每個寫作者來說,生活越來越新,誰也逃避不了新的生活。我們除了寫新生活以外,更要在主觀意識上寫出新的小說。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
叢治辰講到,怎么理解新時代的北京,只能從現有的已經存在的新時代北京去展望。他認為,一是新時代的北京應該有一種新世相;二是新時代不僅僅是一個文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政治概念;三是新時代的北京是世界性的。作為作家,應該發明一座復雜多面的城市,每個人共同參與,構成新時代北京的復雜面相。
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侯磊
侯磊從寫人的角度講述了怎么書寫新時代的北京。他覺得,每一代都有不同的人,人是活的,是流動的,可以四處走,也可以從舊的時代活到新的時代中來。如果從生活環境中找一些奇人軼事,依次寫成散文,用夸張、概括等傳統手法來寫“人”,意義不大。要寫這個時代人所面臨的事物,人們面對這種新鮮事物所產生的不同想法。 總之,人是時代中的人,人不可能脫離時代。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周婉京
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周婉京談到,大院不是真正的北京,是另類的北京。她正在訓練怎么從過去的北京里找一個隧道或者一個方法,寫出現在北京人身上還有的老北京人的文化基因,這也是她中篇創作訓練的核心目的。周婉京認為,老北京最難寫的有兩個點,一是人物,如何在新文化和新的時代找到自己的落腳點;二是北京人怎么思考自己是北京人,像老舍先生那種又要接地氣,也要有王氣。我們都是低到塵埃里再去看北京,看我們作為北京人是什么樣的。
北京作協簽約作家阿依努爾·吐瑪爾別克
阿依努爾·吐瑪爾別克之前很長時間在寫故鄉草原和牧場的故事,在山上放羊的童年經驗對她的創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近年來,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她萌生了新的創作靈感。以《北京哈薩克故事集》為例,她認為自己在北京十二年的學習工作經歷中,接觸到的哈薩克族人生活比在過去的二十年更多,理解和思考哈薩克族人在北京的生活狀態,禮節規訓,婚喪嫁娶等,這對她來說十分寶貴,很值得書寫。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喬葉
喬葉談到故鄉和北京的關系時認為,來北京以后更確認了自己具備的故鄉性,而面對故鄉時又確認了北京對自己的影響。這二者構成的合力應該會影響自己之后的創作。沒來北京之前她認為自己對北京很熟,但是真正進入北京之后,發現有一種既生且熟,既內且外的東西,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身份擺蕩,而對寫作來說則意味著多方位的視角。她會以這種視角去寫關于北京的作品。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
張莉談到在讀新北京作家的作品時,發現他們書寫的北京生活如此不一樣,這讓她產生比較大的疑惑。她認為,原因在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地方不一樣,環境會塑造我們對一個城市的感受,對生活的理解。大家所經歷的生活影響了自身對北京的理解,給了寫作者滋養。所以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北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都可以發明出一種屬于我們的新的城市風景。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文学京彩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荣耀Magic6保时捷版来了?一场高端的
- 下一篇: 轻度游戏+AI办公全胜任,6599的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