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揭秘太极拳》读书摘编
p5:
太極拳有八大勁:掤捊擠按,採捌肘靠,對每個勁的路線和威力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掤要撐、捊要輕、擠要橫、按要攻、採要實、挒要驚、肘要沖、靠要崩。
掤為八門勁別之首。它是由內向上向外發的勁。
捊勁指雙手或單手一側向后方運行的勁,捊來源于生活,比如捊樹葉:手輕輕攏上,不輕不重,恰到好處,往下往側捋葉子,要把葉子捋凈,還不能讓小分枝傷了手,不讓樹枝彈回打了臉,實際上太極拳只有兩勁:掤和捊
擠勁是雙手或單手及身體其他部位向前下或前上的勁,有涌動的意思。有人稱之為掤勁的副勁
按勁是螺旋向前下的勁,此勁若水中按瓢,它不翻、不沉、不跑為真意。
採勁是向下的勁,若茶女采茶,其意只在一瞬間。
捊勁是來回勁,比如你一採他不來,他不來我就回,實質是彈抖勁
肘勁是部位勁,肘有好幾面,肘尖是窄面,主打短勁、寸勁,肘周圍部位是寬面、主打長勁。
靠勁以質量速度取勝,用大部位打擊,肩胸腹胯等打擊,沖量大。
p20:
拳勢定形,就是無論在任何場合、什么場地,你的動作都不走樣、不變形。手、肘該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要養成習慣。一個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型,并不等于意的定形。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沉肩、墜肘、松胯、屈膝、合襠是沒問題的,一旦受到外界干擾就變形。在雙方對抗時,對手往往因為對方動作變形而取勝。從這個角度講:只有任何狀況下動作不變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p31:
陳照奎老師教拳的特點:1、以理入手、2分解細膩:頭、眼、肩、肘、手、腰、胯、腳各有細致要求
p53:
順逆是螺旋纏絲勁的運行形式。由于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以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
如何定義順逆纏哪?
上肢(起于梢節):小指領勁,其他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為順纏;大指,其他手指逐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為逆纏。
下肢(起于梢節):小腳趾領勁,膝外展,為順纏;大腳趾領勁、膝內扣,為逆纏。
注意"遞個"兩個字,一個一個地,不是一下遞定,要各指梢節領進勁,從啟動到結束,遞個進行,而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p56:
拳架定型以后,開始對勁路做研究,希望在各種手法中找到化勁和發勁的規律,這階段應懂得以手領勁、兩頭卷曲、氣由內生、勁從外借的道理。以手領勁就是“一走先動手、走手比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后乍腋下空”,所謂兩頭卷曲就是手腳同時運動,做到節節貫穿,周身合一,達到身體的穩定性、靈活性。所謂“氣由內生、勁從外借”就是氣、意、念從心而生,從丹田而出,勁從外借就是通過螺旋運動造就對方以大力向我做出的向心運動,而通過我的離心運動將對方拋出去。
p58:
松胯、襠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渾圓力的必要條件,也是進入太極殿堂的一把鑰匙。 松肩、松胯是兩大松。
p61:
看一個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潤的。 踝關節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度又與抓地有直接關系。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旋轉地動,讓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旋轉。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體現。
p62:
所謂"柔起剛落",柔主運化,剛主發放,剛要純,要有有意求柔,無意求剛。剛不用很大的功夫去練,二柔要用很大功夫去體驗,柔是圓柔,是棚勁,不是軟,不是丟,是在螺旋纏絲運動中產生的。通常講的不松,是緊,是僵,無力是丟勁,有力是頂勁。柔要在棚勁不丟的基礎上,做最大限度的放松,實際上還是按照太極拳特定的要求鍛煉所產生的勁才是真正柔勁,屬棚勁范疇,也是纏絲勁的一種。其本質還是螺旋曲線運動,柔到極點時,關節拉長,韌帶柔性增加,肌肉高度協調,運動規律已成自覺過程,剛勁自生。也就是在棚勁不丟的前提下,通過螺旋折疊,開合轉關,對拉拔長產生有彈性的剛勁,不是硬,不是鐵,柔也是通過上述要求練出來的肉,拉長韌帶,真正達到節節分家了,才是真正松柔。
p63:
肩關節沉即可,胯關節開是關鍵。
p65:
一個拳式和一個拳式轉換時都有接勁,接勁既轉關。
p65:
作者練拳的前三個階段:沉肩墜肘,順逆纏絲,閃展騰挪,
p70:
太極拳的基本步法要求:扣膝、松胯、塌腰、抓地、含胸、沉肩、頭頂懸。
p71: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下顎微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胸要有向里包裹的感覺。這樣才能把脊背拔長,勁順達,使背部有彈性。虛靈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頸椎是身弓的一個稍,另一個弓稍是尾椎,尾椎要向你裹,通過塌腰,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腰和胸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于腳根,行于腰,到腰部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還原于下身的分配。這樣才能身不飄,腳下才有根。
p72:
破壞對方打擊意圖,可以通過自身協調---松胯、屈膝、合檔、身體的下沉、腰弓的膨脹、手臂的螺旋弧線運動和整個身姿的放長,通過閃退、后帶、上托、下按及向兩側的旋轉,不給對方打擊的機會,胸腰折疊,步伐轉換,上體后仰,重心進一步前移,變被動為轉動。如加了進、退、顧、盼、定五步法,重心線的守護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間,防守中進攻威力就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襠走下弧,可以將對方雙臂挫起,乃至身體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可以將對方引動前帶,使其重心線前傾摔倒;顧盼左右既可以避開對方對我重心線的攻擊,又可以牽引造勢,閃驚巧取,順勢由防御轉入進攻。
p73:
在我們的(注:陳氏新架)太極拳里,步法的基本要求都要扣膝、松胯、塌腰、抓地、含胸、沉肩、頭頂懸。
p73:
肢體運動一定要做到,身向左轉,則重心右移,身向右轉,則重心左移動,同時要做到檔走下弧,使這種轉換沉穩有力,不可抗拒。
p73:
穩固多方位的重心線是防守和進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折疊變化乃至步法的調整,最終達到我的重心線始終靈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要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
p74:
實際上所有的形體練習都是一個目的:不變形。只有不變形才能達到高度協調,只有高度協調才能達到不變形。我們練習太極拳就是解決對抗中出現的問題。在這種矛盾中努力協調身體不變形,其目的只有一個:在搏擊中立于不敗之地。
p77:
太極拳運動要求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以手為例:這個三節有很多層次:小臂、肘、大臂算一個三節,手掌、手腕與小臂又是一個三節;手指、指根與手掌又是一個三節;除了大拇指,其他手指都可分三節。為什么分三節,目的很多:有三節,就有一個定位,定住位置,手才可以達到節節分家。
p96:
太極何義?矛盾也,對立的統一。人們練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可一味求軟催僵,無僵何以軟,無剛何以柔?全身任一地方都有矛盾。
p110:
棚勁是靠太極拳特有的訓練方法產生的。一是靠纏絲勁的練習;二是靠對拉拔長的彈性運動,先節節分家,然后節節貫穿,周身高度協調,產生彈簧勁;三是按公轉自轉的自然規律;四是通過虛實開合,折疊轉換運動和弧線運動的原則。 棚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是方向向外、向下、向前、向上的,但不是向你的。2是有內撐外抱的感覺,3是永遠螺絲滾動的,是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的離心力。4、它屬于纏絲勁的范疇。
p113:
太極拳的球體是處于運動中并且在不斷地轉化之中,兩手的開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開合形式形成不同的球體感,兩手之間像有一根橡皮筋,既有外張力,又有吸引力。開合動作兩手要協調。只有兩手協調才有球體感的存在,才可以打出如通臂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勁別,這些勁別也只有在具備了周身球體感的前提下才會有高的質量,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p114:
"相吸相系"是兩手之間符合太極拳要求的一種協調關系。兩手間合理的運行路線有三種基本運行方式:一是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線運動,一只手遠離身體,另一只手靠近身體。二是兩手前后的交叉運動,這種勁比較多且實用,既能打,又能化、拿。三是兩手的上下運動。 雙開雙合產生對稱勁,一開一合產生通臂勁。開為發、放、打;合為蓄、收、化、拿。
p119:
天長日久順逆纏,手掌的各種力量和手的敏感度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組合。----聽勁的關鍵要搞定手的敏感度。
p128:
比如下採捋的的起手折腕,要畫圈(無論什么招式),意識在手指不要在手腕,也不要在肩膀,這就是稍節領勁,只要先走手指,那么四面八方任自由。
p140:
指導手并不一定是輕手,打擊手并不一定是重手,這里強調的是兩手之間的對應于協調,是相輔相成的。比如掩手肱捶一式,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以左手領勁左肘后擊與右拳形成通臂勁;右手為打擊手,右拳引領周身擰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發勁,這個地方,掩手肱捶一式的整體效果是否剛猛冷脆,不在于右拳發力效果如果,而在于左手指導得如何。沒有左手的指導,便沒有周身的整勁,右拳亦無威力可言。
p142:
拳論言:“引進落空合既出”,這是太極拳擊技的最高原則----舍己從人。
p144:
“引進落空合既出”,這里的合,是指力點的發放,指打擊。 對上肢來說,順纏為合,逆纏為開,對全身來說,合時,上肢順纏,下肢逆纏;開時上肢逆纏,下肢順纏。
p146:
“舍己從人”是一種方法,它的作用是要達到“蓄發相變”,它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個力的組成都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和著力點。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控制對方來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就不是問題了。
太極拳有沾、粘、連、隨的法寶,只要與對方身體接觸,就可以順其勢而迎,因其動而屈伸旋轉,調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測對方的勁力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利導,不丟不頂,遇勁即化,使對方勁力達不到目標。
在招數和懂勁的情況下,在舍己從人的總體原則下,太極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p158:
我們在發力的時候是要梢節領勁,梢節領勁可以理解為處于前端的這一節為梢節,兩頭要卷曲,就是有關(節)的地方向中間收,從手上開始,手和腳同時收的時候。因為兩頭卷曲就是一個力,而且我離對手近,幾乎是貼身發力,因為我就比對手快了。
p174:
張志俊老師關于虛實的體會:不管在任何時候,只要你手向下用力,你的腿一定是虛的。而當你上手向上時,你的腿一定是實的。
p181:
在陳氏太極拳中,在強調纏絲勁的基礎上,上肢運動有棚、捋、擠、按、採、列、肘、靠八門勁別和通臂勁,對稱勁,中間有胸腰運化,下肢有棚、捋、擠、靠、採及進退顧盼定五步和檔走下弧,這些合在一起產生的勁叫渾圓勁。王薌齋曾說:成手之后練成渾圓勁的,千人中難有二三。 渾圓力其實不難練:你要在任何時候,視覺當中,伸手當中,反復體會這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上下前后左右。
p184:
逢力必棚 逢棚必纏 縫纏必轉 逢轉必沉
渾圓運動的第一個規律是六個方向的圓。 第二個要點事明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p205:
張志俊老師的理論反思總結:
1、梢節領勁
2、肘膝定位
3、沉肩墜肘
4、含胸:含胸首先要求我們虛靈頂勁的時候把頸椎領起來,如果胸不含,肺部就會充滿空氣,不能氣沉丹田。這樣就會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就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如不動之翁。否則就會橫氣填胸,濁氣上升,勁力不能順達。
5、塌腰:腰要向下坐(塌),尾椎往向里裹。穩穩當當把腰塌下來,人才能不飄,腳下才能有根。
6、松胯: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達胯上,松胯就可以瞬間把力傳入腰部。
7、屈膝: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檔,屈膝檔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加上抓地,就可以足下生根,力撐八面。
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后乍腋下空。
p227:
千萬不要走成手是手,腰是腰,胳膊是胳膊,肘是肘,要周身一家的練習。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张志俊揭秘太极拳》读书摘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Odoo产品分析 (三) -- 人力资源
- 下一篇: Debug--Undefined 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