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海船在失事的时候,为什么宁愿等到船沉没,也不能跳海求生?
在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大壯實驗室
編輯/大壯實驗室
大海在內陸的人們看來是自由且令人向往的,對于靠海吃海的人們來說大海是神秘且具有未知危險的,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下,會存在一些對大海向往甚至好奇的人們,紛紛乘坐巨型觀光游輪游玩,或是到周邊沿海國家旅行消費。
但無論船只在海面上經歷了何種風浪,人們聽到最多的卻是來自船長的安撫,告訴人們不要驚慌,待在完好的船艙或是甲板上,難道真要等到船被巨浪拍翻?即使船只傾倒即將沉沒,船員也依然要求人們不要隨意跳船逃生,這又是為什么?
航行史上的那些重大沉船事故
1937年5月,一艘屬于德國納粹的大型郵輪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下水航行,二戰末期也被用作運送被蘇聯紅軍困于東普魯士的德國人們,其中包含少數戰斗士兵和大量的德國平民。
但戰爭殘酷流彈無情,此郵輪也在1945年的1月被三枚魚雷擊沉,造成約5300-9931人不等的傷亡,更是歷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一艘郵輪,其當天正值納粹黨瑞士分部領袖威廉·古斯特洛夫的50歲冥壽,也是希特勒上臺的12周年。
說到海船遇難,不得不提的就是被拍成經典電影的“泰坦尼克號”,這是一艘產自英國的一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也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為龐大、設施最為豪華的一艘大型載客客運輪船,在當時更是號稱“永不沉沒”。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這艘永不沉沒的巨輪在首次航行中,就遭遇了重大事故,1912年的4月,郵輪在駛向美國紐約途中,與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多處船艙破裂進水,并于15日的凌晨斷裂兩截,最終沉入大西洋3700米處。
這艘豪華郵輪的第一次航行也是其最后一次行駛,當時也是造成了2224名船員乘客中,多達1517人的喪生數量,還有部分乘客的遺體在最后都未能找尋到,或是永遠飄洋于海底或是歸于大海中的其他生物。
再有就是發生于2014年4月16日,在網絡上有沸沸揚揚傳言的韓國世越號沉船事故,船上當時有325名的中學生和15名教師,以及30名的船務工作人員和89名其他乘客,這艘客輪之上有150-180輛汽車和1157噸的貨物同行運輸。
滿載航行的世越號卻在不知具體什么原因的情況下,毫無預兆的突然翻沉,截至2017年的5月18日,就只有172人獲救,296人確認已經遇難,更是還有8人始終下落不明,在世越號沉沒1091天后的三周年祭,才將其完整的打撈出來。
在眾多外國郵輪事件的發生,中國的東方之星號也在2015年的6月1日,遭遇了特別重大的災難性事件,這艘隸屬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客輪,在從南京駛向重慶途中,突遇強對流天氣帶來的暴雨強風襲擊,在位于長江中游湖北段水域沉沒。
在郵輪的航行史上也是有不少的沉沒失事事故,但即使船只遇到風險,但在船上卻沒有聽說有船長或是船員會主動跳船入海的,往往遇難人員都是在船只完全失控以后才發生的重大事件,那么為什么人們在海船失事時,也不跳海求生的呢?
為什么海船失事也不能隨意跳海求生
對于一般遠航的大型船只郵輪而言,人類在其中就會顯得尤為渺小,乘坐郵輪著一望無際的海洋,一方面是人們并沒有太大的勇氣跳入滾滾海水之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無措施保護的情況下,貿然入海可能更加危險是會完全無法生還的。
最為直接的心里原因是人們會害怕,就像有的人們會恐高一樣,是不自覺打心底的一種害怕情緒,可能還沒有進行跳海的過程,人們就已經被自己恐懼所覆蓋,那么跳海如果錯過時機也將不可能實現,而不隨意跳海最為重要的原因卻是不能。
海船遭遇風浪危險,人們是不能毫無保護措施就那么跳入海中的,就像我們會在《泰坦尼克號》電影中看到的一樣,船只已經解體,大量海水漫灌的情況下,船長依舊指揮船員們準備救生圈和救生艇,并沒有告訴乘客可以直接入海。
究其不能直接跳海的原因,有以下的幾點尤為重要:
船只質量及高度不適宜。能夠在海上航行的輪船,大都需要利用海面浮力作用的支撐進行航行,所以其輪船重量一般在幾萬噸到幾十萬噸不等的重量,從而更穩固的吃水航行,而高也一般會有幾層樓,或是十幾層樓大約30多米的高度。
在輪船的這樣一個高度下,具有專業跳水運動員水平的可能還可以嘗試一跳,對于普通人而言,超過10-15米的高度就已經不可控,是就會直接拍在水面上的,加上人體自身重力加速度,那下落的速度及力量并不是人們常規所能承受的。
也因為輪船自身的噸位級別,它在行駛或是遭遇風浪時,會在輪船吃水面處造成更大的海浪,其翻卷程度就算是具有較大浮力的船只,都不一定能夠平穩的使用,而在滔天巨浪面前,小小的人類就算是專業的水上人員,也都是無法動彈的。
海洋也具有較為兇險的生物。在一些自然紀錄片或是海洋相關影視劇之中,往往會看到在大海中會出沒一些較之陸地動物更為大只的海洋生物,像是鯊魚、鯨魚、海龜、大型海蜇類生物等,雖然這些可能并不存在主動攻擊人類的特性。
但動物往往會因為好奇而接近人類,在動物們認為并無傷害的簡單靠近,對于如海中浮萍般渺小的人類而言,也是會有巨大傷害的,被咬上一口或是毒觸角接觸一下,就會讓本就不屬于海洋的人類更加難以生存。
不能有充足的食物保障。如果人們僥幸能夠排出一切現實問題,在海上得以生存,那么如果人們不能在2或3天內獲得救援,那么也并不能夠再撐多久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可以飲用的水源。
也有人會說海水不也是水,但海水是真的不能直接大量飲用的,據科學研究實驗可知,如果人在不缺水的情況下,喝下少量的海水并無大礙,但若是大量飲用,或是在脫水的情況下大量攝入,則也會加快人體的脫水速度。
人們也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所以其中會含有大量鹽的成分,人們在喝下海水后想要排出海水中100克的鹽分,就需要消耗150克或者更多的水,那么對于本就已經缺水甚至脫水的人而言,喝下海水也是非常致命的一種錯誤行為。
海面溫度不易承受。住在海邊的人們可能感受的會更為明顯,在一年四季之中,空氣的溫度變化人們大都還是能夠掌握的,但海邊和海中的溫度,往往與季節變化有可能存在反著來的情況。
一天當中海面最低溫度值會出現在4-8點的時刻,而氣溫得到最高值則是會在14-16時之間,而夏季海水溫度會更涼爽,較之空氣溫度會更低,而冬季海水深處溫度卻又會比空氣中高出許多。
對于一些遇難并落于水中的人而言,本就濕透的衣物在到達海面漂浮物或是岸邊時,就會有部分隨著體溫蒸發,帶走了大量的人體熱量,當太陽下山后,海面與海風會使氣溫更低,海面上的人們如果沒有取暖的裝備,也是會很快失溫死亡的。
海上可以如何自救
當然在一些燃燒或是爆炸的船只之中,我們就不可在船上硬挺著了,這就需要在有組織指揮的情況下進行逃生跳海行動,那么我們如果真的在海上遇到危險,又有什么可以緊急自救的注意事項呢?
保持心態穩定,正確使用救生衣等逃生工具。聽從船員船長的介紹,正確使用求生圈和救生艇,并盡量選擇有浮力的物體協助入海。
在落水后不要手腳撲騰而是要全身隨水而動。落水的人們往往存在誤區,就是想要將身體中較長的手臂部分伸出水面用來求救,其實人體是可以有一定浮水能力的,但面積有限,人們應該將雙手放于腦后,讓鼻子部位露出水面呼吸。
如果落水不止一人時要團結協作。三人一組勾肩圍圈雙腿蜷縮,三人在質量增加的同時,浮力也會隨之增大,在保證體溫較少擴散的同時,也可以互相作伴打氣,在有同類為伴的情況下生還的可能也會更大。
在海面盡量節省體力不要吼叫或是慌忙亂動。因為聲音或是水波的振動,有可能引來的并不是救援而是更為致命的生物。
選擇顏色明顯或是能發出單一聲音的隨身物品。像是救生衣一般都會選擇橘黃色或是紅白色這種較為鮮亮的顏色,在電影中也有出現的哨子之類的物品,都是可以幫助人們更快的獲得救助。
世間災難總是存在于意外,也永遠無法預料危險何時將會來臨,當然不能因為害怕外面的危險,而選擇呆在家中與世隔絕,因為就算呆在家中也是可能存在未知偶然風險的,人們應該正常的生活與出行,不必過于憂心未知那些想象中的困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型海船在失事的时候,为什么宁愿等到船沉没,也不能跳海求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距离地球242亿公里,旅行者1号飞了46
- 下一篇: 新买的衣服,要“洗了再穿”吗?内行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