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股权结构图(腾讯股权结构图)
文章目錄[隱藏]
- 阿里巴巴為什么不在中國上市
- 如何評價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和雙重所有制結構的區別
- 阿里巴巴的實施細則分為四類。分別是哪四類?
- 阿里巴巴的股份和董事結構
- 阿里巴巴前三大股東
- 阿里巴巴有什么問題
阿里巴巴為什么不在中國上市
最主要原因是制度不合。阿里巴巴是合伙人制,但合伙人所擁有的權益與股份不等,而港證和上證要票股份與權益要求對等,所以無法在國內上市。
本報記者 商灝 北京報道
對于阿里巴巴集團的近日赴美上市宣示,各界廣泛關注。
眼見愈來愈多代表未來的中國公司在美上市,助美指屢創新高,許多人開始反思國內資本市場之痼疾。變革呼聲正不斷增強。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說,目前整個中國的實體經濟正面臨非常大的困難,唯一的朝陽行業可能就是互聯網行業。但很遺憾,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依然都是到美國或中國香港去上市。這對中國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中國的消費者用自己的消費,創造了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集團這樣的商業奇跡,但卻沒有機會成為其股東,分享其成長性,這其實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三地市場:存在本質區別
《華夏時報》:放眼全球市場,能夠被阿里巴巴集團所選中的上市地,是否除了港交所,只有紐交所或納斯達克,而不會有中國內地股市?
劉勝軍:總體上,只有港股市場與美股市場。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是要考慮到市場的規模,二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認知程度,三是交易所的制度設計。
比較港股市場與美股市場,有兩個最大的區別。
一、從投資者認同上看,港股市場可能更好,因其是一個以華人文化為主的市場,很多投資者對中國公司比較熟悉。美股市場靈活性相對更大一些,這與美國崇尚創業與創新的文化相關。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集團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在美股市場根本就不新鮮,因為過去有無數的創業型企業包括高盛,都需要這樣的制度設計。港股市場則更多是堅守其自由港的本色,非常注重權力的平等與規則的嚴謹性。而在鼓勵創新方面,港交所確實需要反思。
二、有很多公司不大愿意赴美上市是因為美股市場執法比較嚴厲。2002年7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薩賓納斯-奧克斯萊法案》(該法案基本奠定了后安然時代會計發展和公司治理及證券監管框架,是美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之后,由于其對上市公司高管在公司欺詐犯罪中的責任規定相當嚴厲,所以,在那些熱衷于去美國上市的公司中,中國企業的比例明顯下降了,中國企業開始把香港作為首選市場。
與港股、美股相比,中國內地股市有很大的不同。內地股市很多公司上市之日即已將其未來價值透支套現,掛牌之時可能就是其價值的歷史最高點。而在港股、美股市場,當地公司更多是在其上市之后逐步創造價值,這給投資者以分享這些公司成長的空間和機會,使得市場進入良性循環過程中,能夠鼓勵投資者的長期行為,也能夠鼓勵上市公司去創造價值。而不像內地股市,鼓勵的是尋租、一次性的套現等非常短期化的行為。
《華夏時報》:在你看來,中國內地股市還存在哪些不足?
劉勝軍:內地股市另一個非常大的缺陷是,其審批制為了給予一個審批的理由或方便,設置了一些非常荒謬的指標,比如盈利能力、成長性、資產規模等等,證監會和發改委就是通過這些指標,來替投資者作出判斷。這樣一個非常荒唐的制度設計,導致了像騰訊等很多互聯網公司在創業的初期,不符合內地的上市標準,也導致了內地互聯網概念的公司幾乎全部流失到了美國和中國香港去上市。這對中國內地股市來說,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
另外,正如我們所知,一個上市公司在其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融資。但在內地市場,企業通過IPO之后,其再融資也要受到很嚴厲的限制。這其實對很多企業都非常不利。相反,如果在美股上市,企業再融資的便利性非常靈活。所以,美國的資本市場,實際上是優秀公司的孵化器。而中國內地的資本市場,基本上就是圈錢的游戲場。
這就是一種本質的區別。
內地股市:錯失諸多好公司
《華夏時報》:這種本質區別的根源何在?
劉勝軍:這種本質區別一方面源于內地股市IPO的審批制所造成的市盈率泡沫化,也與內地資本市場的制度設計缺陷有密切關聯。
目前整個中國的實體經濟正面臨非常大的困難,唯一的朝陽行業可能就是互聯網行業。但很遺憾,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仍然都是到美國或中國香港去上市。這對中國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中國的消費者用自己的消費,創造了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集團這樣的商業奇跡,但卻沒有機會成為其股東,分享其成長性,這其實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阿里巴巴集團已表態希望將來回歸國內資本市場,但等到其回歸內地股市的時候,其成長的黃金期可能已經過去。就像今天的騰訊集團一樣,雖然我依然看好騰訊,但畢竟其市值從1萬億再翻到10萬億,可能難度將非常大了,可能不像過去那樣容易再有快速的成長。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華夏時報》:正如你剛才所提到的國內資本市場的種種弊病,正是錯失諸多優秀科技公司的根本原因。現在人們呼吁國內資本市場加快制度改革步伐,盡快推出注冊制、放寬IPO資格審批、嚴格信息披露等,但變革之舉為何總是久盼不來?
劉勝軍:盡管內地股市的改革已經延續了IPO注冊制的方向,但從實際進展看,令人很擔憂。其中首要問題是,IPO審批權本身作為一個巨大的特權,有著巨大的尋租利益,監管部門有無勇氣與此說再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其次,內地很多有關證券市場方面的法律,的確需要修改。我們知道,證券法的修改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希望這次的修改能夠比較超前一些,而不要只著眼于當前遇到的問題,要把像阿里這類創新企業可能會遇到的超前問題都考慮進去。甚至可以在制度設計上,以美國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為標桿,來加以檢討和改進。
第三,內地證券市場的執法,依然讓人比較擔憂。在一個好的證券市場,監管部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執法,而不是審批。內地證券市場出了很多公司造假上市的案件,可以說讓人觸目驚心。但案件發生之后,相關公司并沒有退市,其受到的處罰,相對于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的做法,實在太輕。那么,這樣的一個市場,等于還是在鼓勵造假和欺詐等短期行為,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依然很薄弱。這可能是內地資本市場發展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回歸條件:制度變革足夠快
《華夏時報》:你剛才提到阿里巴巴集團公告“未來條件允許,將積極參與回歸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那么你認為其意在回歸港股還是A股?
劉勝軍:應是A股,因為其基本不會再嘗試H股了。既然其現在選擇美國做IPO的首發地,也就沒有必要再選擇香港。
將來如果有機會回歸A股,從各方面看,對其都比較有利。我認為其主要會考慮兩個因素:其一,畢竟其業務主要是在中國內地,而其以人民幣融資,沒有匯率的風險。其二,中國內地市場的市盈率目前至少遠遠超過美國。所以,如果有機會回歸,其肯定非常愿意嘗試。
《華夏時報》:A股為何不能盡快創造或設計出讓阿里巴巴集團這樣的公司能夠上市的條件?
劉勝軍:如果內地證券市場的制度改革足夠快,阿里的回歸便有可能。
《證券法》對于內地上市公司的凈資產、盈利能力有一些硬指標的約束,而很多互聯網公司最初可能是虧損的。當然,這對于現在的阿里巴巴集團來說,已不是障礙。最主要的障礙,可能還在于其股權的架構。不僅港交所,內地A股市場目前的法律,也不允許阿里這樣的股權架構設計。這可能使得阿里認為,它沒有辦法在內地A股市場獲得上市的突破,即使與證監會溝通,其過程可能也會極其漫長,而對于阿里這樣的公司,時間上它耗不起。
《華夏時報》:什么樣的條件下,中國資本市場才會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最具創新意識的公司都來上市?
劉勝軍:最重要的是兩個條件。第一,哪些公司來上市,以什么樣的條件上市,這些應完全由投資者決定。要把選擇公司上市的權力完全交給市場,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第二,監管當局要做到執法鐵面無私。既要避免選擇性執法,不能一萬個老鼠倉只抓兩個;也要執法的力度有威懾作用。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的一個區別在于,對于像安然這樣公然詐騙的公司,發生一次,美國人就會讓它傾家蕩產。
若能做到上述兩條,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才有可能談得上吸引世界一流公司來上市。而現在,還差得很遠。
如何評價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高層合伙人制度,其實就是公司章程中設置的提名董事人選的特殊條款:即由一批被稱作
“合伙人”的人,來提名董事會中的大多數董事人選,而不是按照持有股份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權(合伙制的法律規定)。需要注意的是,阿里所稱的“合伙人”權責
是有限的,他們并不能直接任命董事;所提名的董事,仍須經過股東會投票通過才獲任命。
現代互聯網公司的發展,需要插上資本的翅膀。然而,大量資本的涌入,又必然削弱創始管理團隊的股權控制力,作為掌握互聯網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知識和人力資源)的管理團隊企圖通過創新公司的治理結構,來一定程度上否決公司法的基本原則“資本多數決”,從而實現創始管理團隊對公司的控制權和個人利益。馬云的“合伙人制度”顯然就是這樣一種潮流的體現,他和京東等公司的雙層股權結構(AB股)的治理架構,實際是一個目的,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是“換湯不換藥”。
1、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將公司的控制權在形式上歸于30人左右的核心高管團隊——合伙人會議,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集體領導,有利于公司內部的激勵和主動性激發,相對于把公司投票權集中在某幾個創始股東手中的雙層股權結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阿里的合伙人制度,規定了退休、除名等退出機制,具有一定的糾錯能力。除名制度甚至對馬云等永久合伙人同樣適用,體現了一定的包容性。
3、阿里合伙人的選舉,合伙委員會、永久合伙人的設置,實質是:合伙人的產生資格仍然由馬云等創始人說了算。最終還是將公司的核心控制權集中在馬云、蔡崇信等創始合伙人手中,只是更加隱蔽和考究。
4、由于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和持有的股權結合的并不十分緊密,有利于現有合伙人實現一部分套現,而繼續保有公司控制權。
5、公司的核心控制權由少數管理層掌握,確實不利于股東利益的保護,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這對市場監管機構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國紐交所接受了阿里的合伙人制度,顯然也是對于自己監管能力的一種自信。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和雙重所有制結構的區別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與雙重股權制度不太一樣,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在上市之初,采用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內部人士可以控制整個董事會,公眾股東不會獲得任何實質的權限。
而阿里巴巴28個合伙人將有權力任命董事會的大多數成員,如果董事候選人遭到股東反對,合伙人可以重新提交候選人名單。阿里巴巴的少數董事將由除了合伙人之外的大多數股東推選。
如此一來,合伙人如何退出和更新便相當重要,有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是“自我更新的(self-rejuvenating)”。
推選新的合伙人需得到所有合伙人75%的投票支持,而罷免合伙人則需要得到所有合伙人51%的投票支持,而這些多數董事的更新都不需要與股東進行商議。
Ronald Barusch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分析認為,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將抑制積極投資者出現的可能性,積極投資者可能以獲得公司董事會少數席位為目標,但如果少數董事的權限較小,積極投資者奪取董事席位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
在合伙人是否可以出售控股權套現的問題上,有消息稱,在涉及到阿里巴巴控制權變化的交易中,合伙人將無權獲得任何特殊的補償。不過這一協議可以在75%的合伙人投票支持的情況下進行修改。
從對股東的影響來說,合伙人制度與雙重股權結構并沒有那么大的區別,從某些角度來說合伙人制度對于股東更有利。
Ronald Barusch也提到,雙重股權結構的一大優勢是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列出了控股股東的身份,同時,擁有超級投票權的股份轉讓后一般會自動轉化為低投票權股份。因此隨著股權交易的增多,超級投票權股份的數量可能會下降。
總而言之,合伙人制度和雙重股權結構各有其利弊,就阿里巴巴采用合伙人制度上市來說,至少在其IPO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股東都將無權更換管理層或強制出售公司。
阿里巴巴的實施細則分為四類。分別是哪四類?
一、股權結構的隱患
從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股權結構來看,雅虎和軟銀分別是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
從股權比例構成看,雅虎持有集團公司39%股權,集團公司占網絡公司83%股權,雅虎間接持股32.37%,認購1.2%,共持股33.57%;軟銀持有集團公司29.3%,通過集團間接持有公司股權比例為24.32%;兩家合計57.89%。雅虎、軟銀通過阿里巴巴上市可直接獲利數十億美元,所以,雅虎和軟銀是更大的贏家。
那么,阿里巴巴是中國企業么?阿里巴巴IPO的成功,確實牽動了業內和國人的神經。在國際資本、媒體、業界和公眾對于中國互聯網概念的激情熱捧背后,理性驅使我們自問:阿里巴巴是中國的企業么?從阿里巴巴集團注冊地看是開曼群島,在法律上屬于純外資企業。從股權構成比例看,美國雅虎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33.57%;日本軟銀持股24.31%,是第二大股東;兩家合計持股將近60%。中國公民作為創業者和管理層共持股12.79%,加上公司所有員工股權,大概共26.31%。這樣,在所有權上,阿里巴巴的確也不是中國企業,只是由中國公民創辦的在國內經營的外資企業。因此,當微軟舉牌收購雅虎時,我們最關注的是阿里巴巴潛在控制權問題。
進一步的問題是,阿里巴巴為什么會選擇開曼群島注冊而不是在國內注冊?這恐怕與我們早期的外資優惠政策(在一定意義上,對外資的優惠就是對內資的歧視)有關。創業者創業的目的一是創業,二是發展、盈利。企業家利用內外資政策差異合法降低創業成本或經營成本(或者規避歧視)似乎也無可厚非。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公民創業者留在國內而不是相反?什么樣的激勵政策有利于國內創業?國內公民創辦的企業,為什么外資成為第一大股東而不是國內機構或國內公民?
從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看,國內創業者缺乏的并不是創新能力,而是創業資本,而國內金融系統的缺陷,就在于恰恰不能給予創業者以資金支持。我們只能歸結為國內金融業發展滯后,風險投資起步較晚,國內缺乏對創業者扶持的環境。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觀政策環境下,我們如何在相關制度、產業政策、融資規則及具體實施細則上去落實,營造出有利于具有創新能力有創業意愿的創業者的創新環境?
二、對馬云的過度崇拜
可以說,馬云本人具有超強演說能力,阿里巴巴員工對馬云十分崇拜。崇拜正常,但是一旦這種崇拜超過了一個限度,形成過度崇拜,那么就有可能出問題了。
我們試圖提出一些假想問題:離開了馬云的阿里巴巴,會是什么樣子?
馬云何時退休?會像宏基電腦的施振榮那樣在六十歲全身而退嗎?會像微軟的蓋茨那樣專心自己的研究或者自己的基金會嗎?阿里巴巴是依靠組織在運行,還是由馬云一個人的力量在推動?
誰來制約馬云不妥的言行呢?若干年前的馬云談到B2C和C2C的時候絲毫不心動,在論壇上還試圖說服8848創始人王峻濤、譚智相信B2C和C2C沒有前途。互聯網似乎和馬云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去做自己原先最不看好的事情。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馬云感慨說,主要是形勢的變化太快了,他只能與時俱進。既然B2B在中國能夠成功,他想在大環境改變的形勢下再試試C2C,對于2003年新進入的C2C領域,馬云這樣解釋。
還記得在2006年度渠道大會上,身兼阿里巴巴CEO與雅虎中國總經理的馬云鼓動說,“阿里巴巴與雅虎中國將結合各自產品,打造一條產值以1000億計的上下游產業鏈,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電子商務服務。同時在未來3年內,將阿里巴巴與雅虎中國打造成為營收過100億元的企業,為社會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不但阿里巴巴與雅虎中國要實現100億元收入,作為渠道伙伴未來也同樣要實現100億元收入。”而如今,眾所周知,雅虎中國并沒有走出自己的困境。
再比如,在第四屆中國網商大會上,馬云宣稱阿里巴巴接下來在3到5年內,將斥資100億用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鏈,以改善外部環境。然而,我們不得而知,這100億元資金從何而來?現在投入到哪里了?取得了哪些顯著的效果?
三、快速擴張中的協同力問題
阿里巴巴在1999年開創了B2B交易平臺;2003年通過淘寶網滲透C2C,進而今年推出B2C,隨后推出的第三方電子支付方式??支付寶;2005年與雅虎迷霧般地并購,搶占一個新的制高點;2007年先后推出阿里軟件、取得香港成功上市、發布阿里媽媽;2008年與英特爾合作推出針對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商用電腦,尤其是從6月1日起,中國雅虎和口碑網開始整合,合并成立雅虎口碑公司,公司未來發展重點是基于生活服務的電子商務、社區和通訊等業務。
不可否認,阿里巴巴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眾多問題:
各個分支機構之間如何協同合作?都在做軟件開發,如何共享知識?都在做市場開發與客戶服務,如何共享客戶資源,避免重復投入?
人員突破萬人之后,組織結構不斷擴大,阿里巴巴組織的官僚化傾向也在逐步形成,如何避免最高戰略層被日常事務纏身?如何避免高層領導對新生事物的熟視無睹,導致決策滯后?
特別是,如何保障機構龐大之后,阿里巴巴的文化不被新進人員稀釋掉,或者被外來文化同化掉?也許,這種隱憂是阿里巴巴最為致命的毒瘤。
四、治理結構的硬傷
IPO本身對公司發展既有好處也有風險。通過IPO,公司可以募集資金,增加流通性,樹立品牌知名度,回報個人和風險投資;但也存在費用高,管理層壓力增大,失去控制權的風險。對于創業者,保持對公司發展戰略、方向的控制權至關重要,其方式一般是占有公司較大股權比例或者通過契約安排,但主要是通過占有較大股權比例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
從上面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看,管理層的股權比例較小,阿里巴巴管理層選擇的是股東協議安排來保證管理層在一定條件下對公司的控制權。從管理層角度看,阿里巴巴IPO時機似乎并不成熟。
那么,阿里巴巴網絡公司上市的真正的推動力是什么?曾引起不少人推測:融資、回報風險資本、迫于大股東壓力,業務擴張等等。
馬云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我們不缺錢,上市一定不為錢。”馬云的意思很明顯,不是為了融資而融資。這樣理解的話,就是對外界猜測缺錢的否定。在阿里巴巴與雅虎聯姻過程中,大部分風險資本已經退出,只有雅虎和軟銀兩大股東。雅虎是戰略合并后成為一大股東的,前期進入的風險資本目前只有軟銀,軟銀在此次IPO中并沒有大量拋售股權。如此看來,回報風險資本的觀點似乎也很難成立。
至于迫于大股東壓力的觀點,有人以阿里巴巴IPO馬云淪為看客,雅虎、軟銀是大贏家來佐證。如果單從上市獲利角度看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沒有確切證據。公開資料招股說明書中所得款用途也許能提供一種較為可信的答案。招股說明書中《未來計劃及所得款用途部分》所得款用途分配如下:60%所得款凈額用作策略性收購及業務發展措施,包括:收購其他公司及業務,發展或收購完善公司技術平臺的技術,發展聯盟關系;20%所得款用于發展現有業務;10%用于購買設備及技術;10%用于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透過未來資金分配結構,基本可以確定,阿里巴巴IPO的推動力主要是來自業務方面的壓力和擴張戰略。
可以推測,阿里巴巴也許已經有自己的國際化發展戰略,IPO也許是阿里巴巴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至于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后,阿里巴巴高管能否保持對公司的控制力,在參與國際資本運作以及國際資本運作后而不至于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淪為職業經理人,也許是上市后阿里巴巴高管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阿里巴巴的股份和董事結構
阿里巴巴馬云擔任主席,持股8.8%,蔡崇信持股3.6任董事,還有阿里的幾個元老持股2.6%任董事,軟銀孫正義持股30%任董事,雅虎持股22.6%有一席董事。。
阿里巴巴前三大股東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7日早間消息,阿里巴巴(滾動資訊)集團周二向美國證百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招股書,招股書中披露了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
以機構持股來看,日本軟銀集團持股797,742,980股,度持股比例為34.4%;雅虎(40.17, 0.90, 2.29%)持股版523,565,416股,持股比例為22.6%。
以個人權持股來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持有206,100,673股,持股比例為8.9%;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持股比例為3.6%;此外,阿里巴巴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揚子)
阿里巴巴有什么問題
阿里巴巴成功背后的問題 業界流傳著馬云的一個自嘲笑話: 馬云一次出差,在飛機上看到一本國內很有名的媒體大篇幅地介紹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全篇文章對這位企業家創業的成就與非凡才華描述得淋漓盡致,讓馬云熱血沸騰,對這位企業家的敬慕之情也油然而生,恨不得立即拜謁,可當他看到文章最后時,才突然發現,媒體上所描述的這位神乎其神的人居然是——馬云。 從幾年前就開始盛傳的“日納稅100萬元人民幣”,到IPO之后被全球數百家知名媒體追捧采訪,阿里巴巴——這家被馬云用九年時間打造出來的B2B電子商務平臺,已儼然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一個標竿,而在隨后的日子里,關于阿里巴巴,特別是關于馬云,更是成為業界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有人這樣戲言:不管你是經商的商家還是一個普通網民,你一定要知道“馬云”這個名字,你可以不知道“馬云”是做什么的,但你一定要知道的是,馬云是偶像,馬云是傳奇。 登上神壇的馬云 阿里神話的背后 在馬云自嘲的背后,反映的一個問題是,即使是馬云自己,也并不認為自己或者旗下的企業走到了非常成功,或者說完美的地步,更多的是他人人為加冕的光環。在阿里巴巴快速發展的背后,同樣也隱藏著一些亟待解決的隱患問題。 這兩天拜讀了荊林波先生一篇關于阿里巴巴四大隱憂的文章,從股權結構到馬云的個人光環效應以及分支機構建設的管理難度等方面對阿里巴巴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分析,感覺受益匪淺。同時,對于阿里巴巴的快速發展和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同行業的細分競爭 我們略作一個統計,中國的B2B網站其實已經非常之多,但從區域、行業、類別等細化角度來看,B2B的發展顯然呈現出了不平衡的態勢,這也是最近兩三年里,一些公司和網站看到阿里巴巴做得不太到位的地方。 于是,一些新的改良方案便逐步出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網勝科技、中國化工網、中國制造網等網站,就是針對行業進行了細分,能做到信息的對稱和客戶需求的進一步明確,這對阿里巴巴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各地銷售模式的利潤分成 眾所周知,現在阿里巴巴開始在國內各個行業的各個領域大擴疆土,但這種擴張背后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分公司和代理商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個利益分成的問題,如何進行很好的利益權衡成為阿里巴巴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阿里巴巴下一步的考慮絕對不僅僅只限于一個商業信息的提供者,他們考慮得更多的就是要如何來提升交易額,更好地促成平臺的交易,這中間必然又涉及到了商業平臺的進一步升級。 復雜的股權架構 阿里巴巴雖然公司是在本土,但它的注冊卻是在外地,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講,它也屬于純粹的外資企業,而且,從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股權結構來看,雅虎和軟銀分別是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從股權比例構成看,雅虎持有集團公司39%股權,集團公司占網絡公司83%股權,雅虎間接持股32.37%,認購1.2%,共持股33.57%;軟銀持有集團公司29.3%,通過集團間接持有公司股權比例為24.32%;兩家合計57.89%。 如此算來,阿里巴巴管理層所擁有的股權是很少的,也就是說,如果阿里巴巴真正想要實現本土控股的話,這中間依然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誠信危機 這個或許算不上是阿里巴巴所面臨的問題,這幾乎是整個電子商務都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關于電子商務誠信的法律案例比比皆是,面對著翰如煙海的信息提供,交易雙方都心有顧慮,但目前的確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就算是淘寶網上所謂的鉆石賣家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買賣雙方的誠信加分,但依然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據筆者所了解,目前中國制造網正醞釀一個用戶的認證過濾系統,希望能通過這種方法對于商家的信息進行過濾審核,能從質量以及信用度上讓買賣雙方有更深一層次的互相了解。 其實不光如此,阿里巴巴的快速發展還面臨著諸如中小企業價值鏈整合、四級以下城市的滲入、快速發展當中企業文化的融合以及旗下淘寶對于稅務部門對網商的協管等問題,都將成為阿里巴巴發展當中所遇到的瓶頸。 專家:國內電子商務發展任重道遠 “盡管我們看到了中國B2B中小企業非常紅火,但是實際上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的電子商務和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中低水平,我們更不能只是被目前一兩個案例的光環所掩蓋,電子商務在國內的發展還任重而道遠。” 這是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論壇上,一位與會的電子商務協會專家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針對于目前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出的評述。 同樣來自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的專家委員會荊林波先生也表示:“阿里巴巴的成功無疑讓眾人矚目,但企業的成功需要的不是畫蛇添足式的贊揚。批判性反思阿里巴巴模式隱憂,揭示其發展過程中的潛在問題,抑或目前的最大掣肘,才能讓一個偉大公司躲過由盛而衰的命運,況且,隨著電子商務在中國的逐漸普及,阿里巴巴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阿里巴巴至今所取得的成功,更多的在于他自勉的這四個字,而不是因為阿里巴巴的無懈可擊 編者后記:作為阿里巴巴的掌舵人,馬云曾在很多公眾場合表現出了自己的謙遜:“當你覺得你成功的時候,就是你走向失敗的開始。”這句話讓筆者印象猶深。 其實之所以結合荊林波先生的觀點列出自己的看法,并非是為了對阿里巴巴的發展予以抨擊,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一個佼佼者,阿里巴巴無疑是我們的驕傲,我們也對這家企業期許很多,但一個企業的快速發展絕對不會一帆風順,這期間必然會遇到種種的問題。睿智的馬云其實已經在做出很多相應的調整,這其中就包括高層之間的崗位互換。 筆者只是建議,作為媒體,在一個企業快速發展的期間,并不僅僅只是充當一個畫蛇添足,錦上添花的促動者,幫助企業發展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建議,才是企業更加需要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阿里巴巴股权结构图(腾讯股权结构图)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成都建工集团张军(成都建工集团董事长张军
- 下一篇: 转轮之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