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为先、产业当道,这次大会“探云”深刻……
伴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標準”一詞對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越發突出,備受產業內關注。
相關數據顯示,自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印發有關云計算綜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來,到如今累計發布國標近20項,在指導業界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利用開源社區謀求技術創新發展等方面效果明顯,逐漸構造形成了日趨完善的云計算服務標準體系。如今,云計算服務計量計配結果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已成功立項。
具體來說,從標準應用方面出發,電子標準院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一部署,開發了SaaS服務能力測評指標體系,并面向20余家企業開展了26次云能力服務測評 ,同時可以為多家企業的云計算解決方案開展了標準測試。
通過測試方式來推動標準應用,不僅在提高云計算產品以及服務質量上頗具成效,同時在建立規范的市場環境、高效支撐云計算產業發展方面收獲頗豐。
標準為先、兩大文件+一名單發布
這不,在近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云計算標準和應用大會上,電子標準院與阿里云聯合發布了《邊緣云計算技術及標準化白皮書》,《基于開源技術的云計算系統實現指南》團體標準等文件,并公布了通過第六批云計算產品及解決方案測評企業名單。
其中,《邊緣云計算技術標準化白皮書》主要介紹了邊緣計算與邊緣云計算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邊緣云計算全網覆蓋和本地覆蓋兩類典型應用的案例,全面分析了邊緣云計算的技術特征并總結了邊緣云計算標準化需求哦以及邊緣云計算標準化工作建議。
《基于開源技術的云計算系統實現指南》團體標準則規定了基于開源技術實現GB/T 32399-2015的云計算系統功能要求以及計算、存儲和網絡等組件的接口要求,標準適用于基于開源技術的云計算系統實現的開發、測試和評估。此外,基于此標準可與OpenStack開展互操作性,相關廠商已經在著手進行測試認證工作。
電子標準院與阿里云聯合發布現場如今我國云計算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國際標準化工作也相應取得突破。對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副司長國煥新在講話中表明希望,電子標準院需要結合云計算產業發展實際,將標準化工作做得更深更扎實。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副司長 國煥新穩扎穩打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做到繼續完善標準體系,通過創新標準化工作機制來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用戶單位以及大中小企業加快制定自主標準、完善標準體系、做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研制的協同性、實施配套性,提高標準的有效供給水平并及時滿足產業發展和應用需求。
此外,針對云計算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推進,更需大力加強關鍵技術、云服務采購和使用、云安全等領域的工作,推動重點標準實施。
一方面做到加快推進標準應用落地與推廣,進一步做好基于標準的示范應用與復合性測試評估工作,切實發揮好標準對產業的發展促進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則要積極建立標準實施效果評價和反饋機制,根據實施情況不斷完善標準,提高標準科學性。
產業當道、地方+企業攜手云突破
會上,工業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張峰總結道, 當前我國云計算產業呈現了三大特點。
首先,我國云計算產業始終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有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云計算產業延續強勁的發展態勢,被譽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另外在技術實力以及行業應用縱深方面表現突出,這一點無論在企業還是地方建設上都成效明顯。
以江蘇省為例,自工信部發布企業上云相關政策文件以來,相關數據顯示,該省在全國各省市推動企業上云工作中進展突出,截止2018年三季度,上云企業數量超過19萬家。對此,江蘇省工信廳企業信息化處處長王萬軍表示,放眼全省,企業上云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各類云化應用蓬勃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上SaaS軟件也越來越豐富,企業上云綜合效益顯著提升。
江蘇省工信廳企業信息化處處長 王萬軍談及企業上云的重要和必要性,王萬軍拋出了這樣一系列數據,例如上云企業總數突破20萬,2018年增量超過5萬家;開展星級上云企業的評定,江蘇具備三星級上云企業有2000家,四星級企業上云企業500家,五星級超過60家;下一步將動員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認定。
另外在培育批量優秀云服務商開展更多維度合作、打造優秀上云案例以及拓寬人才培訓,立足于與企業開展云計算、大數據培訓,云端開發、云端運維等方面攻堅顯著。
他表示,未來江蘇省還會在多個方面積極推動企業上云,例如強化頂層設計,系統化推進企業上云。“未來我們會出臺企業上云三年行動計劃、企業上云工作指南等,制定星級上云指南并強化云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平臺培育來提升云服務供給能力,實施“一市一重點平臺、一行業一重點平臺”的規劃布局,突出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在強化政企合作方面,江蘇將與阿里云、華為、運營商等聯合起來為省內制造業企業上云提供服務并保障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會上,華為首席開源聯絡官兼云開源生態總經理蔣曉黎、騰訊云TStack產品線總經理鄔沛君、平安科技首席產品官兼平安云總經理區海鷹以及阿里云視頻云總經理朱照遠等專家也分別就企業角度展開了有關云計算實踐的探討。
華為首席開源聯絡官兼云開源生態總經理蔣曉黎認為,未來人們將進入到智能社會,其中云、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創新技術驅動了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隨著這些技術向傳統滲透后,必將帶來一波產業互聯網的機會;但產業互聯網也面臨挑戰,例如開放生態、ICT技術與產業實踐的融合、數據主權等,而擁抱開源是構建產業互聯網開放生態構建的必然選擇。
在演講中,他提出,華為目前在15+主流開源社區里已構建領導力,包括OpenStack、Linux、Docker、Hadoop等,此外華為自己也發起一些項目。例如發起的OpenLab就是推動開源生態無縫集成、打造產業互聯“LAMP”。
“產業互聯網必須打造開放生態,希望與業界把開源生態建設好,支撐產業互聯網能夠乘風破浪,最終達成美麗的藍圖。”他總結道。
值得提及的是,蔣曉黎還介紹了微服務的管理框架項目ServiceComb,以及首個邊緣云開源項目KubeEdge。
據記者了解,微服務的管理框架項目ServiceComb出現的目的就是簡化微服務改造。例如傳統企業上云確實面臨很大挑戰,主要由于其很多采用的是單體應用。為了讓企業發布更敏捷,微服務化勢在必行,敏捷上線、敏捷發布等,都是企業核心業務上云的極大挑戰。
“所以我們提供了全套的微服務解決方案,也把企業需求總結出了各種模板,例如現在微服務化面臨的怎么拆分的問題,如果拆分不好反而導致系統效率變低,還不如原來的單體,所以需要結合各種行業實踐,將行業實踐管理框架結合在一起,確實能夠讓很多客戶在到微服務化改造的過程中,大幅度降低微服務化改造門檻。”
同樣,針對邊緣側如何與云側高效鏈接?
應用開發邊緣以后,怎么能夠一鍵式在云上部署,甚至邊和云能夠協同?
蔣曉黎表示,發布KubeEdge,就是讓客戶不用擔心硬件及業務系統適配,不用擔心哪些放在云上、哪些放在邊緣上,簡化了邊緣側的應用部署和開發門檻。
隨后,騰訊云TStack產品線總經理鄔沛君則分享了騰訊云TStack的開源與自主創新之路。
據悉,TStack是騰訊云內部使用的云平臺產品,從2012年立項到2013年上線,目前為止已經運行了5個年頭,在支撐騰訊業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表示,TStack是基于OpenStack進行二次開發,并結合騰訊強大的技術能力和海量運營經驗而推出的私有云解決方案,同時集成了騰訊大量的PaaS和SaaS能力,在開源上進行優化和自主創新,例如對OpenStack單Region規模的調優,對多平臺兼容處理和內網級的混合云管理等。
騰訊云TStack產品線總經理 鄔沛君通過TStack承載騰訊創新的各種各樣PaaS服務,給各行各業輸出更多價值。目前已將TStack平臺以及運營服務經驗推廣到中國政企市場,比方說騰訊云在廣東省政府的統一規劃和主導下積極參與的廣東省數字政府重要工程“數字廣東”。
話說騰訊有這么多PaaS服務,豈不是什么都能做?
對此,鄔沛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只有融入行業經驗,通過對所在行業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出合理分析的設計模型。
目前騰訊僅僅是提供了基礎能力,盡管在上層我也做了一些行業性包裝,但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PaaS的全部威力,還需要融入更多行業專家以及專業公司在行業中所積累的深厚經驗來組合。
會上,平安科技首席產品官兼平安云總經理區海鷹還詳細介紹了平安云在幫助企業上云方面的工作。
據了解,平安云作為平安集團的云計算服務品牌,5年來始終堅持自主研發,深耕金融、醫療、汽車、房產、智慧城市5大領域,從對平安集團內提供支持到轉向對平安集團以外賦能。
區海鷹表示,未來平安云還會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上繼續投入。比如在區塊鏈方面,平安科技基于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內部結算平臺和中小銀行結算平臺是目前全球為數不多的基于區塊鏈的成規模的結算平臺,今年9月底由香港經管局主導的跨境貿易融資平臺就基于平安云區塊鏈的平臺搭建。
另外如今很多中介網最大的問題是房源真實性無法保障,用了區塊鏈溯源的技術,確保放在上面的房源可追蹤、有真實性也是一大利民的應用嘗試。
最后,他總結道,如今在技術表現豐富多彩的前提下,最難的是怎么落地,因為落地不是單點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把不同的環節整合起來。需要符合監管的要求或者特定場所的需要,還可以體現最終用戶產生的價值點,這是需要持續探討的課題。
在“技術標準合作,構建阿里云邊緣計算發展平臺”為題的演講中,阿里云視頻云總經理朱照遠介紹了阿里云在邊緣計算方面的布局,如何構建阿里云邊緣計算開放生態。
阿里云邊緣計算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產品技術矩陣,這是需要提前明確的。
自阿里云宣布2018年戰略投入邊緣計算技術領域,IoT成為繼阿里巴巴電商、金融、云計算、物流之后的第五大賽道,并推出首個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將阿里云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優勢拓寬到更靠近端的邊緣計算上,打造云、邊、端一體化的協同計算體系。
對此朱照遠表示,未來會從人聯網時代過渡到物聯網時代,邊緣計算在萬物智聯的時代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將無處不在。在人聯網時代,云計算和端進行協同;但是對于物聯網時代,云和端的協同已經不夠了,需要云、邊、端的三體協同,也就是“云計算+邊緣計算+端”。
如果僅僅有邊緣計算,沒有生態、沒有應用場景,那就是沒有活力的一個技術,它也不會有發展,所以阿里云在構建云、邊、端一體化的生態平臺。
最基礎層稱之為“算力資源”,包括IDC、運營商那邊的MEC以及客戶側的節點,還有遍布全球的多樣化節點,這是作為一層的算力資源;在此之上是平臺服務,有無處不在的邊緣計算+云、把、端一體化平臺;阿里云將算力資源+平臺服務的能力,通過標準和開放的API輸出來,促進上層生態合作伙伴去支撐智慧交通等應用,完成協作發展。
眾所周知,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特別是在云計算領域,在標準優先、產業當道的背景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詳細講述了可信計算發展現狀和趨勢。
進入云計算時代,云計算中心要承擔不同級別的安全保障,滿足用戶的等級保護要求,其安全防護能力必須不低于承運最高等級信息系統的級別,為此可信云安全框架被提出。在沈院士看來,云安全是可信計算當前的重點應用方向,基于可信計算建立的主動免疫的可信云安全框架是解決當前各類云安全問題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他表示,在可信計算領域,我國自主發展了完整的體系標準,采用安全可信策略管控下的運算和防護并存的主動免疫的新計算體系結構,形成了自主創新安全可信體系,已經開啟了可信計算3.0時代。
除了主會場的精彩分享外,本次大會還特別設置了六大主題分論壇 ,話題方向涵蓋了企業上云與產業轉型、云計算與新興技術應用、行業變革與開源融合等熱門要點,也引發了與會參與者的強烈反響。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标准为先、产业当道,这次大会“探云”深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ffmpeg 教程
- 下一篇: 服务器显示A40故障码,奔驰E400L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