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对时间的认知如何影响城市与建筑的营建?|名人大讲堂
原標題:先民對時間的認知 如何影響城市與建筑的營建?|名人大講堂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時間,流動卻不具象。它不可見,卻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它讓糧食成熟,讓人走向壯年、衰老與死亡。因為它,四季流動,小麥金黃。它影響著我們的外貌,也影響著我們的文學、哲學、人生價值觀。
1月26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做客名人大講堂,在閬中古城開啟“古城保護季”第二講。王軍老師將以《中國文化的時間與空間》為題,細說中國古人的時間觀念對中國城市、建筑營建所產生的影響。
王軍(圖據受訪者)
“中國古代的城市營建、空間布局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這些年我們對故宮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研究故宮平面布局。”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故宮的房子到底是怎么擺的?東南西北的擺放有哪些講究?在探索答案的時候,研究人員找到了一把鑰匙,這就是古人對時間的測定方式。
“古人對時間的測定,必須要借助空間來完成。這種測定方式又反過來定義地面上的城市,乃至建筑的平面布局。”例如北京中軸線,就取意于正南北的子午線,古人可以利用這條線測定一年的天數。王軍介紹,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地平方位測定天體的位置以獲得時間。東南西北是春夏秋冬的授時方位,由此衍生出東南西北即春夏秋冬、時間與空間合一的觀念。
故宮一景(圖據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這種方式賦予了城市不同空間以不同的文化意義,例如春夏秋冬有著生長收藏的含義,這些就成為了建筑規劃時功能安排的依據。”王軍進一步介紹,例如東邊代表春,西邊就對應著秋,春天代表生長,秋天代表肅殺,所以東面當尊于西面。“例如修建寺廟的時候,東塔也要比西塔高。”在1月26日的講座中,王軍還將以故宮、五臺山佛光寺、麗江古城、黃平舊州古鎮、安徽黟縣呈坎等多個古建筑、古城為例,進行更為詳實的解讀。
“這是一種文化觀念,寄托了古人對生命和自然的樸素的情感和認識。”在王軍看來,古人這一套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并非“玄學”,而是來源于對世界最為樸實的認知。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先民对时间的认知如何影响城市与建筑的营建?|名人大讲堂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 下一篇: 原创:什么是情商?很多人都有误会,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