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率攀升至73.3%?两会代表委员建言青少年心理健康——
原標題:中小學生厭學率攀升至73.3%?兩會代表委員建言青少年心理健康——
這兩天,不少家長抱怨,孩子們從假期生活回歸校園生活,表現出各種“排異反應”。
據光明社教育家分享,坊間最新流傳著這樣一則“新聞”:一項關于我國中小學生厭學情況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中小學生的厭學率已經攀升至73.3%。
2023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的演講中也提道:“我們的教育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是學生厭學,是學生不想上學。”
據《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也就是說,大約近3000萬青少年正在遭受情緒障礙的困擾。面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該作何回應?又該如何預防和破解?
兩會代表委員建言青少年心理健康
據了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教育類提案中,心理健康依然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門話題。
面對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公共問題,聚焦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兩會代表們發出了哪些教育“好聲音”?
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洪偉的提案關注到了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他認為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教師作為最有可能第一個識別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個體,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他建議應建立全方位教師心理健康支持體系,同時建立全員心理健康指導機制,包括推進教師職前、職后心理健康培訓一體化,推進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推進專業心理輔導與學科教師心理指導一體化等方面內容。
將“心理狀況評估”、“心理咨詢”項目納入醫保范圍
全國政協委員翟美卿指出,中小學生焦慮、自傷等心理問題頻發,抑郁癥檢出率呈現低齡化趨勢。翟美卿建議:①在遵循預防性及實效性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全國統一制定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管理辦法和支援制度等;②加大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專項經費撥款;③將“心理狀況評估”、“心理咨詢”項目納入醫保范圍,提高患者就醫的積極性。
加大兒童精神科醫生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會專職副主委趙長龍擬提交一份關于提高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能力的提案。針對社區在協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薄弱等問題,他建議,加強社區醫生對危機青少年、風險家庭的識別能力、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識別、診斷及干預能力培訓,為社區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基于社區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項目試點。他建議加大兒童精神科醫生培養,提高兒童精神科醫生待遇;同時建議加強心理健康科普宣傳,提高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知曉度,使包括學生、家長、教師、社會工作者在內的社會各界正確地認知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消除病恥感。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日常教學全過程
民進中央在調研中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仍存在各條塊間協同聯動機制不健全、心理健康問題分類施策的工作標準仍未建立等問題。民進中央在《關于構建全方位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的提案》中建議,經常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評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日常教學全過程,做到“‘五育’并舉、融合育心”。
通過體育加強意志力鍛煉
全國人大代表樊董偉最關心的話題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他建議加強體育課質量,將體育列入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的一些必考項目,通過體育加強孩子們的意志力鍛煉,讓孩子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更有信心。
可以看出,聚焦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代表委員們從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和家庭層面建言獻策。但是,各方如何以更多的實際行動,將這些提案真正落地實施,并達到1+1+1>3的效果?
改善學校的教育生態刻不容緩
顯然,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僅僅依靠代表委員的提議和呼吁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實際舉措。目前,有些工作已經展開,有些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具體來說,從政策層面上看,隨著教育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小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動計劃(2023-2025年)》。該行動計劃明確,中小學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面向全體教職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小學階段四年級及以上、初高中非畢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從社會層面上看,社會可以增加心理咨詢服務資源,醫院可以適當增加精神科醫生的數量,社區可以加強在早期診斷和干預方面的工作,預防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公眾則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恥感。
從學校層面上看,既要多招聘心理老師,提升全體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要改善學校的教育生態,營造讓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此前,上海市政協委員、臺盟市委機關干部林麗平在上海兩會上曾經建議中小學設副班主任。林麗平建議,在九年義務制教育階段,有條件的學校一個班級配備兩個班主任,分清兩人職責,其中副班主任發揮心理建設作用,真正關心到學生的心理,起到發現、陪伴、疏導作用。尤其是在五升六年級時段和八年級時段這兩個關鍵點,要提前介入發現和干預機制,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檢查。
毋庸置疑,班主任通常是學校里與孩子相處最久、對孩子了解最多的老師。如果孩子的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問題,那么班主任就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有專業能力的人。
因此,作為學生心理建設的首要人選,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能至關重要。
專業人士指出,學校必須著力建設一支專業的班主任隊伍,讓班主任從一個事務者轉變為一名教育者,從鼓勵學生去競爭,改為鼓勵學生去“共長”,通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斷燃起學生對自己的信心,讓學生喜歡班集體,喜歡上學這件事。
焦慮的媽媽養不出開心的孩子
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然而,據“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87%的家長有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7%有嚴重焦慮。
如果家長時常處在焦慮情緒中,又如何養出一個開心的孩子?種種慘痛的代價讓父母警醒:過度焦慮的父母,正在拖垮我們的孩子。
對一些孩子而言,家庭過度緊張的無死角監管是個大問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從享受父母的無死角愛護,慢慢轉變為討厭這種愛護。如果父母在無死角的監管中方法失當,那么,孩子就會在監管形成的逼仄環境中變得煩躁或抑郁。
教育是“守望”,更是等待。每個孩子的成長步伐不同,人生體驗不同,價值和快樂也不同。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時間、空間,不疾不徐,靜待花開。
最后,以一段話與家長共勉: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當別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
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著去跺他兩腳。
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到冬天會開得更動人......
編輯|京教君
內容來源|綜合自澎湃新聞、中國教育報、中國新聞周刊、光明社教育家、閃電新聞、現代教育報、京城教育圈等,由京城教育圈進行整理及補充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后,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里雨里,
京教君在這里等你!
點分享
戳在看
求點贊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小学生厌学率攀升至73.3%?两会代表委员建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llinAI战略,发布首款AI手机,魅
- 下一篇: 苹果三星等大厂纷纷入局AI,AI手机对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