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暴人zz
歷時近半年的求職經歷可能對我來說是告一段落了.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總覺得經歷了一段生活,就應該留下點什么東西,無論是否示人,總可以留給自己以后回憶.尤其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以前也看過很多人寫的求職故事,像SNOOPYZZQ的,系統性很強,信息量大,分門別類,有條不紊,很適合以后的同志們參考。讓我佩服得緊??墒且覍戇@樣的東西確實難度頗大,況且既有高人立極,自己再模仿未免有東施效顰之嫌.而且我知道的信息確實也有限.我更傾向于寫成隨筆一樣的東西,有時候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議論,有時候可能離題萬里,大家看的時候沒興趣盡可以跳過.
也許先對自己的背景簡單介紹會有助大家理解后面的經歷吧。
我,男,81年生人,99年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成績還可以,每年都有獎學金,可惜從沒拿過頭獎,至今遺憾。
平時比較活躍,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大一自辦社團,以后又在愛心社,SICA等校內社團做過.比較討厭官方機構,從沒在校團委等部門混過.但在光華的學生會做過.
參加了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與時代華納合作辦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工程,認識了不少業內人士,長了很多見識。自我感覺對后來的求職是很有幫助的。
參加過學校的創業計劃大賽。在參賽過程當中真的學到了不少東西,鍛煉很大。后來雖然由於非水平原因沒能獲大獎,但也對自己有很大的提升。
大四上學期的時候作為交流學生到美國學習了四個月。其實,沒學到什么東西,光玩去了。但好處是讓我以后說英語擺脫了緊張感,后來我參加的面試全部是用英文進行的,得益非淺。
說到求職,大家肯定也都聽過或者傳播過很多所謂牛人的故事。對於此,我想起一位我很欣賞的師姐(她現在在一家頂尖的咨詢公司工作,也是大家眼中的牛人)的話:“在我眼里從來沒什么牛人?!?/p>
對此我大加贊賞,本來嘛,求職就是很私人的事情,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未必有什么地方就是最“?!?的,更未必去什么地方的人就是最牛的。很多人覺得去咨詢和去投行是職業發展的捷徑云云。我的觀點是,如果你把人生看成一條路走到黑的過程,當然可能有捷徑可言,否則,未必什么道路就是最優的。任何經歷都是自己的財富。
我一直認為,不是去了某些特定行業或者公司的就是牛人,真正的牛人是自己想去什么地方就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工作的。所以,如果你喜歡咨詢,你能進咨詢公司當然就是牛人,如果你喜歡作會計,就進四大,那你也是牛人。
說到這里我忍不住又想批評一下光華內部的氛圍。似乎大家的價值取向太統一了,(至少占據話語權的價值取向是如此) ,大家天天口里傳播的是所謂牛人的小道消息,心里想的是如何變成更牛的人。這種文化以前被我稱為“后妃意識” ,仿佛皇帝的后宮一樣,等級森嚴.更有甚者,搞了一個什么排位一樣,宣稱進外資投行的最牛,外資咨詢次之,國內投行再次,接著是財富500強企業什么的。對於一個商學院來說,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絕對不是好事。至少缺乏企業家精神。還真沒見光華出過什么商業巨子,也許有學院建立時間不長的原因,但我想內部文化的畸形也不可忽視吧。
都是暴人(二)
講了半天好像離題萬里,現在還是轉回來講點和找工作有關的東西吧。
我個人來說呢,從大二開始一直就對咨詢很感興趣。一是覺得做的東西很有意思,能接觸不同行業,新鮮東西。二是從長期而言我是準備自己創業的,干咨詢能迅速為我以后在商業領域的發展積累經驗。當然,呵呵,還有收入比較高的原因。(BLUSH,窮怕了)
一直到去美國之前,我都是準備上研的。我的理由是覺得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技能,實習工作背景都沒有達到咨詢公司的要求。上兩年研究生提供了一個緩沖和提高的機會。於是,在去美國交流之前,我參加了系里的保送研究生面試。面得沒什么感覺,但據說以前去曼隆的學生保研都沒有問題,所以,我也就沒有太過於擔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三結束的那個暑假,班里的同學突然瘋狂的開始尋找地方實習。當然是為了以后求職的時候在簡歷上有突出的一筆。我對這個東西沒什么認識,平時又不關注,信息量少,一直沒什么機會??创蠹疫@么狂熱,於是我也覺得這應該是種好東西,便也心向往之,偏又生性疏懶,不愿意孜孜以求。於是只能作壁上觀。
天天聽那幫人嘴里念叨什么Morgan Stanley, J.P Morgan之類的東西很是郁悶。也對光華的壓抑的文化有了初步認識和自己作為旁觀者的看法。直到看著同學們紛紛去什么Goldman,P&G之類的才開始有點著急了。但好像按正常程序到學校招實習的公司都過了(我也沒反應過來它們是怎么過的) 。只好自己找路子。
我也在網上向GE投過簡歷,當時饑不擇食,報的是暑假在上海的HR工作,(從GE CHINA的網站上看到的)自己沒什么相關的背景和經驗,興趣也不是特別大。結果發出后一分鐘上海總部就打來電話面試了。當時手機顯示不出電話號碼,一接電話一個男士就稱是GE CHINA的,可憐我一點經驗沒有,都緊張得蒙了。結果聊了8分多鐘看來對方就對我沒有興趣了,呵呵,最后當然是廢了。
后來一個師兄介紹我去他供職的一家國內咨詢公司實習。我也很高興,雖然國內咨詢和外資咨詢客戶和市場細分大不相同,但畢竟能感受一下氣氛,培養一些基本的技能。本打算去了,但后來自己暑假安排太多,日程早滿,公司要求至少實習一月。最終只能遺憾放棄。另外介紹了兩個同學去,他們在那里作得都挺愉快的,最后有一個同學還準備畢業留在公司的
最后,我想起我讀的那個文化產業班的班主任是華納唱片中國公司的老總。於是攛掇班上的同學去央求班主任。呵呵,老總很好說話,把我們安排到華納唱片與國內一家音像公司合資的一個演藝經紀公司。而且實習的時間也比較靈活。由該公司老總親自指派人帶我們。
我由於暑假事情很多,去了趟少林寺,又去了趟韓國,結果實習的時間也就兩個星期。不過在公司的工作真的很有意思。公司的業務是藝人的演藝經紀。我的工作是商務拓展部助理,具體來說就是收集藝人資料,分析特點,與商品配合,制定其長期的演藝發展和廣告計劃.我自己對營銷本身很有興趣,作得很開心,還兼帶著見了不少藝人,呵呵,很是開心。(大家都有八卦的天性嘛) 。
我在公司的經歷對於后來的求職,尤其是在咨詢公司還是很有幫助的。咨詢公司多很看中背景的多元化,也很強調人際交往的技巧。而在經紀公司,和藝人打交到,確實也很需要技巧。在公司帶我做的姐姐就很鼓勵我去麥肯錫,說覺得我挺適合咨詢的。結果讓她失望了.不過也有壞處,就象我在面試一家外資投行的時候,那個VP就問:“你怎么會去這個公司實習?” ,確實,這個工作和金融一點不沾邊,當時也讓我頗為尷尬。
從韓國回來沒幾天就踏上了赴美的歷程。一直到這個時候我還是下定決心保研的,也從沒想過會有多大的問題。準備老老實實在學校多呆兩年。
在美國的頭兩個月真的很開心。平時的時候拼命的學(好久沒這么刻苦地學習過了) ,周末的時候拼命的玩,不斷接觸新鮮的東西,新的感受和體會。當時我萌生了一個想法,要主動去多經歷一些東西,以后可以寫一本書。結果后來找工作的事情參和進來,忙亂了手腳,書一直到現在也沒有眉目,頗為遺憾。
到10月份的時候,突然發生了變故。當時正是國內這邊保送研究生的程序開始的時候。奇怪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先是我和另外兩個同學填報的專業給弄錯了,后來又不知不覺地被淘汰了。那時候給我的打擊真是很大,以前的全盤計劃化為泡影,頓時處於了一個毫無著落的境地。之前從沒想過找工作,對於過程也一片陌生。還好,當時幾個失意的朋友在一起,
互相安慰,鼓勵,算是度過了這場心靈危機。
這時候,我開始認真地考慮以后的職業發展了。本來ZZQ正在求職道路上孤軍奮戰,有這么多同志加盟也很高興。於是他提議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在后面的兩個月中,我們都經歷了一段緊張充實的日子。大起大落,世情冷暖。六個人互相鼓勵,共享信息,還經常一起討論,交流,真的還是有很大幫助,否則我們都不可能走到今天。尤其是ZZQ,我從他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無論是信息性的,還是方法性的。所以后來我聽說他拿到UBS的OFFER的時候,真得很替他高興,趕緊從火鍋店趕回宿舍,握其手說了很多感動的話,結果還把這嘶給嚇住了,因為從沒見我這么正經的說過話。在努力的過程中,大家也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
有時候我常想,這些共患難的朋友會是一生的朋友。
我想從我的經歷中或許有一點經驗是,求職過程中不妨幾個朋友結成一個團隊,共享信息,交流討論,有時候不妨互相練習一下面試的技巧什么的,會受益匪淺。我們六個人現在都有了很不錯的OFFER,得益于團隊合作。
標 題: 都是暴人(三)
在美國那段求職的過程有很多全新的經歷。在那種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求職,信息又不對稱,很被動。但幸而我們的團隊能力都挺強,收集信息,聯系公司,充分發揮了規模經濟。我在國內的哥們FRANK也幫了很大的忙,投遞簡歷,打聽消息,我嘴上沒有怎么謝過他,這都是哥們,但心里明白。
值得一提的是,我經歷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電視面試(VIDEO LINK) 。那是德意志銀行。由於是很TOUGH的投行,報的時候沒報什么希望(自己的實習背景太離譜了) ,當另一位接到電話面試的時候,我也就以為自己結束了。
我的同學面試結束后4,5天,一天夜里11點多的時候,我正在復習迎接第二天的世界文明史考試,焦頭爛額之際,電話忽響。來人一通英文,半天才讓我反應過來是德意志銀行的一個VP,說要面試我。我可蒙了,之前正小睡了一下,暈得很。於是我說,我現在狀態不好,能不能換個時間。VP吃了一驚,估計沒被人這么頂撞過。接著說我們電話面試你就沒指望你在最佳狀態,就是看你在一般情況下怎么樣。我又訴苦說您看我明天還考試呢,頭還正暈。這次,這大哥算是徹底怒了,教訓道你搞清楚這是你的工作啊,比你的半期考試重要多了。
我又苦苦哀求了一會,他無奈道:好吧,我會嘗試再聯系你,但你要知道,我打電話越晚,你通過的機會越小。
放下電話我愣了半天,覺得自己估計被終結了。給同學打電話,他也說你應該當時就面試了。很是后悔。過了兩天,VP又半夜打電話過來,我正在熟睡,也沒接。他便在留言里給了我兩個電話號碼。我知道這是我最后的機會了。我的優勢是時差,我只能在夜里和他聯系,於是白天的時間便可以略作準備。我借了本財務管理的英文課本,把幾個公式如WACC,CAPM之類的又復習了一遍。
晚上我鼓足了勇氣打手機找到VP的時候,他正在家里(周六了) 。旁邊是小孩的聲音。接到我的電話很奇怪,反問道你是怎么知道我手機的。我奇怪了,不是你電話里給我留言的嗎。他才噢的一聲,可見在職業領域,商業禮儀是很重要的。接著的面試就是很隨便了,問了幾個技術問題,會計方面的我太爛了,只好亂猜,財務管理方面的對答如流。后面就是閑聊,他在韓國工作過一年多,對我在韓國的經歷很感興趣,聊了好長時間,問了很多細節的問題。電話打了將近半小時,到后來我也不緊張了,不就是聊天嗎。
之后沒過多久,我和另一位同學都接到下一輪面試的通知。公司安排我們到學校附近的一個服務提供商那里做電話會議。由於是第一次,還很讓我憧憬了一段。面試的時候感覺和面對面聊天差別不大,不過對方看不到你手里寫的東西。這次見了兩個VP,問了很多技術問題,感覺答的對錯各半。其中一個VP就問了很讓我尷尬的問題“你為什么沒有和投行相關的實習經歷” ,確實很讓人郁悶。要知道我前面面的那位可是Goldman Sachs的背景啊。
無論如何,總算有了第一次的經歷。后來回國后德意志銀行又面了一輪。過程更郁悶,當然是被淘汰了。后來想想,自己可能也不適合德意志這種AGGRESSIVE的風格。
在美國學習了四個月后,終於要踏上回國的旅程了。興奮之余也有些許恐懼。畢竟回去就是直接的職場掙扎啊。此時,我已經花費了大量時間,填了無數的申請表, Essay questions, Resume, Cover Letter。也許是這些材料還作得不錯吧,大部分我申請的公司都給了面試的機會?;貒蟮娜粘膛诺脻M滿的。
標 題: 都是暴人(四)
12月15日晚,我們的飛機到達北京。見到朋友們很高興,但第二天早上就有Bain 的面試,心里有些牽掛。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夜,時差還沒怎么倒過來,第二天就起了一個大早。
貝恩是我面試的第一家咨詢公司,之前毫無經驗。雖然在網上看了很多Case Interview的東西,但畢竟是紙上談兵。經驗欠缺的劣勢后來暴露無遺。貝恩在國貿1座,因為在中國的業務還作得不大,公司辦公室比較小,和后來面試的麥肯錫形成鮮明對比。但公司的人給人的感覺很Nice,接待我們的HR小姐很客氣。這是第一輪面試,見了兩個Consultant,做了兩個案例。都是類似于market size的問題,沒有想象中難。做完后再回去的的士上大家討論了一下,感覺都不是很好。下午就出了第一輪的結果,另外兩位同學進入了下輪。
那天晚上,心情極度郁悶,不僅是因為被淘汰了,更因為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這種感覺是最糟糕的,別人只是拒你,絕不會告訴你原因。想想接下來還會有連串的面試,不知道如何面對。后來,我心情平靜后總結,當時確實太沒經驗,很多東西都很不專業,有很多可改進的地方。也好,畢竟為以后積累了教訓。
第二天上午又是早起。這次面的公司是歐萊雅。報它是因為自己對營銷很有興趣,也有較多的相關背景。聽說公司只喜歡帥哥美女,看看自己,好像也不是特出眾的人物,準備就去飽飽眼福行了。我是我那個面試室第二個面試者,到的時候其他candidates 還不是很多,放眼望去,沒有特別出眾的美女,略有失望。
面試我的是位中年男子,看上去頭發凌亂,似乎是不修邊幅的樣子,頓時讓我對自己形像的顧慮消減了很多。當他開口用英文對我進行面試時,我算是徹底放松了。因為發現他的發音也不很地道,覺得自己應付應該是游刃有余了。圍繞簡歷問題,我自己性格聊了半天后,他似乎也拿我沒什么辦法。於是施展出了最可怕的一招,隨手拿出一只簽字筆,要我在一分鐘內說出盡可能多的用途,當然寫字除外。我剛開始被問蒙了,緊張之下就想出兩種。他也不急,循循善誘,還讓我用中文說。好不容易湊起了8種,松了口氣。 面試的最后,大哥問
我覺得自己的優勢在什么方面。我便列舉了幾點,比如口語流利,對營銷有興趣什么的。大哥聽得頻頻點頭:“確實很強” 。
出來后見到好多等候的MM,我后面那位人大的美眉暴得很。我告訴她面試是英文進行的時候,她憤然而起,叫到“都是中國人,說什么鳥語啊” ,正好叫名字的HR小姐來呼她進去,
我聽得直吐舌頭。呵呵,美女就是牛。
面完歐萊雅后很長時間沒有消息,快半個月后確莫名其妙地收到了它的拒信,郵寄過來的。真是讓偶受寵若驚,同時也徹底迷惑了它挑選人究竟是什么標準。
那天上午的歐萊雅不過是熱熱身而已。因為晚上的才是重頭戲--麥肯錫。由於我們回國的時間比較晚,公司已經進行過前面的面試了。聽HR女士Helen的意思,似乎是讓我們直接參加最后一輪面試,如果出眾的話可以直接錄取。讓我和同去的另一位同志興奮異常。
到公司的時候天色已晚,走進嘉里中心的時候正是燈火通明。我嘆了口氣,萬家燈火的時候我們正在為未來苦爭。麥肯錫的辦公室在20層,是我見過的咨詢公司中最豪華的,似乎是為了彰顯其老大身份。到的時候,發現還有一位candidate, 情況和我們類似,是在美國實習的對外經貿大研究生?;貒燃僖恢?#xff0c;卻全用來找工作了。彼此嘆息了一回現在討生活的不易,就各被一名consultant帶去面試了。
后來我才知道,面試我的兩位都是大家口中的殺手。幸好之前不曾耳聞,倒也沒有特別緊張。第一位先生顯得很嚴肅,給了我一個market size的問題,聽我分析的時候似乎也心不在焉。案例做下來倒也中歸中矩。完了之后,這位先生嘴里吐出一句:“not too bad” ,讓我很faint。接著他就給我feedback,說我應該在分析案例前,先告訴他我的分析框架。我估計自己可能要廢,但也很感謝他的反饋。至少讓我開始有點明白貝恩是怎么廢的了。
第二位面試官怎么看都不象殺手。是一位嬌小玲瓏的女士,說話的時候總是笑。先和我天南海北地聊了一通,還仔細地聽取了我對韓國人和日本人的看法,令我大有知音之感。之后,她讓我選是愿意用中文還是英文作案例。我說我選擇母語。
讓我很高興的是,她竟然給了我兩個案例,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market size,在第二個案例中出現了new business的問題。這是我在網上的材料中看到很多的。第一次在實戰中遇見了。兩個case做下來我都覺得頗為滿意,尤其是第一個market size的問題,似乎還很有創造性。
第一個案例是要我量化一下中國每年洗衣粉產生的污染。我由於大一暑假的時候跟著章錚老師作過環境保護與緩解貧困的預調查,對環境污染的計量還有些理論知識。於是我便中規中矩地分門別類,說應分為直接污染,機會成本,健康成本等等。女士便提點說你直接分析直接污染吧。我這個俗人便開始算多少多少錢。女士嫣然一笑,你能想點別的更形像的東西嗎?我靈機一動,說咱能不能估計一下中國最大的湖泊鄱陽湖的體積,然后估計一下每年洗衣粉污染相當于幾個鄱陽湖。於是順利地做了下來。但最后在算體積的時候我竟然犯了個低級錯誤,把立方千米當成立方米了。這樣的錯誤在咨詢面試中應該盡量避免,否則會認為你數字敏感性不強。
我的第二個案例就更有意思了。說有個朋友喜歡玩電影,想開電影院。問對其有什么建議。第一次遇見new business的問題,我異常興奮。拉出一個大框架從市場狀況,政府管制,公司情況面面俱到,最后建議道:讓這個朋友別開電影院了,改租盜版碟吧。於是四平八穩地完成了這個案例。
這位和藹的女士還親自送我出門,閑聊了幾句找工作情況的問題.讓我很溫暖.
在回去的地鐵上又和另外那個同學討論了一番。都很迷惑,搞不清楚咨詢面試技能到底該怎么提高。真是報國無門啊。他當時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麥肯錫今年準備招六個人,我們要還是進不去那也太屎了” 。呵呵,結果,我們倆都被廢了,當然是我們第二天打電話去問出來的,公司說覺得我們problem solving的技能還不夠強。天啊,這不是徹底否定了我們作咨詢的素質了嗎?當時我們倆都沮喪到家了。
標 題: 都是暴人(五)
第二天,就是12月18號上午是德意志銀行的第二輪面試。這是我遇到過的最令人郁悶的面試??赡苁俏业膶嵙暠尘案渌鹀andidates比太離譜了,面試我的director從一開始似乎就已經知道自己不會要我了,於是只是和我扯些不相關的話題,有些話還顯示出對我的輕視。
我心里有些忿忿,看來這公司確實太驕傲了。當中他也和我談到了作咨詢和作投行的差別,也流露出對咨詢的輕視。說咨詢只是寫一份計劃書,而投行是實際操作的東西。我心里直嘀咕,都是提供專業服務的行業,何必呢。
從德意志出來,在國貿旁邊那個肯德基草草吃了頓午飯,中午又趕去畢博補筆試。我一直以為公司能直接讓我們進入面試的,沒料HR小姐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令我很無奈。之前零零碎碎聽人說起過其筆試題就是揉合的GRE加GMAT考題,做這種題目決非我的強項,況且競爭對手中多是新東方那套鍛煉出來的,更是難以脫穎而出。
說到這里我又忍不住想聊聊對新東方的看法。不可否認,新東方對很多急于參加這幾個外語考試的人提供了一條比較正規的路子。按照它那套走下來確也會有些效果。至少不會有無所適從的慌張。更厲害的是它成功的創造了一種新東方文化(被稱為“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云云) 。
但我想說的是,它也給頭腦發熱的學生以很多誤導。它一味強調要奮斗,要吃苦,要臥薪嘗膽。卻沒有告訴大家奮斗的方向是什么,是否應該這么奮斗。它開出的藥方千篇一律,我聽過幾次徐小平先生的現場演講會,發現他無論誰,都先把人捧一通然后讓人準備出國讀MBA。似乎中國學生要變成牛人只有走MBA一條路子。
好多本來出國就很盲目的人,在新東方大旗鼓舞之下也就不顧一切,埋頭考這考那。還自己感動得不行,覺得自己現在在吃苦中苦,將來必成人上人??戳颂噙@樣的人,我只有苦笑。就算出國了難道就真的夢想成真了?沿著這條似乎大家覺得很牛叉的道路走難道就是最適合每個人的?
所以強烈建議每一個在準備GMT的人,每一個在一門心思要出去讀個MBA的人,認真考慮一下,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是否和自己一生的追求相符合。
對於出國讀MBA,我聽到的最讓我欣賞的一種考慮是覺得一輩子連續不斷的工作太厭倦,喜歡工作一段時間,能打斷一下,出去讀讀書,想想自己真的喜歡和適合作什么工作,能夠讓生命的節奏有張有弛。
又說了這么多離題的閑話,還是轉回工作上來吧。其實,無論上研也好,出國也好,都是為了以后的工作。再說深點,其實工作也好,讀書也好,都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加快樂。所以,開心(個人效用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這也許也是我學經濟學的最大體會吧
標 題: 都是暴人(六)
18日中午考完畢博后,暫時能松口氣了。下午空出半天,趕緊去補充裝備(領帶太次,襯衣領過大,出門面試沒有風衣套在西裝外面凍得夠嗆等等) 。
回國的三天里面,我連行李都沒來得及收拾就馬不停蹄地面了這么多公司,而且都是很tough的地方。身心可謂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好處是我也開始漸漸找到了面試的感覺。事實是,前面面試的這些地方一個offer都沒拿到,但從此以后面試的公司,offer卻接踵而至。這當然有公司難易程度的原因,但狀態也不無重要。
在最初找工作的時候,我就建立了自己的求職文件夾。(在電腦里面) 其中分門別類的把自己感興趣,可能申請的公司分為了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Commercial banking, Big 4 以及Industry幾個主要的行業。(因為覺得國有企業的氣氛不適合自己,就沒有考慮過去嘗試) 。
前面幾天的面試中,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和 Industry都有涉足,因此接下來就是Big 4的企業。我們選擇的是普華。
因為普華是網上填寫申請表格,所以我們在美國完成表格,回國面試。一點都沒耽誤。它的HR女士Lily Chen很Nice, 盡其所能安排我們的日程,幫了很大的忙。后來雖然沒去普華,但真的很感謝她。
我們一起求職的六個人中最初有四個通過了簡歷的篩選。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報了其CFR(Corporate Finance & Recover)部門,后來才知道這個部門在北京就不招人,而且在上海那面也只招研究生。於是我們的簡歷直接就被篩掉了。
后來我們打電話回國詢問,負責招聘的Lily Chen女士特別好,問我們愿不愿意把志愿轉到ABAS,也就是審計部門,可以重新考慮我們的Application,讓我們感動不已,當然愿意轉了。
因為我們有國外交流的背景,LILY 便讓我們跳過了第一輪的英文考試,直接進入第二輪assessment center。并且專門為我們六個安排了一次。
應該說普華的Assessment center很有意思。先是用英文自我介紹,然后是捉對用英文就一個問題進行辯論,最后是集體完成一個項目。我至今覺得assessment center是一種很好的觀察一個人的方式。自我介紹展示了作presentation的技能。辯論考驗了思維的敏捷性和表達的清晰程度。而集體項目更是考驗團隊合作的良好方式。
值得說明的是,在集體項目的時候,尤其是陌生人在一起合作。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便是大家都想狂show自己的leadership, 於是都想站出來分配任務,指手劃腳,互相反對。既影響了團隊效率,也反映了性格缺陷。所以,我的看法是,還是“悶聲大發財” 。
我們一起的5個人由於有長期合作的經驗,磨合比較好。很好地避免了這種情況。順利地完成了這個項目,也給考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沒過多久,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好像assessment center的通過率一向很低) 就接到了下一輪面試的通知。我至今也沒想明白,考官是怎么把我們挑選出來的。因為覺得大家都表現地很出色,實在是很難取舍。
標 題: 都是暴人(七)
下一輪,也就是最后一輪面試是見Partner. 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公司的最后一輪,也感覺挺新鮮的。穿上新買的風衣,(求職季節正值濃冬,對於男士來說,一件套在西裝外的風衣是必不可少的)逃脫了在北京的嚴寒中只穿西裝的受凍之患,精神抖擻地出發了。
我是第一個進去的。Partner很友好,還出門來迎接。聊天開始之后,才發現美國四個月還是頗有收獲的。至少英文聊天很自然。說了好多加州的風土人情,彼此都很開心,有點他鄉遇故知的感覺。之后。大趴又問了很多我的背景問題。比如我們為什么要雇傭你。我說我學習能力強,大趴頓時笑道:每個人都這么說。哈哈,你能舉個例子嗎?於是我隨口想了一個參加創業計劃大賽的例子。算是過關了。
他又問,你還覺得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嗎?我來不及思考便脫口而出:我幽默感好。歐?大趴更感興趣了:“你能證明嗎?” 我愣了一下,故弄玄虛道“幽默感不能故意顯示,否則那就不是幽默,是滑稽了?!?聽得大趴頻頻點頭,好。
聊了將近半個小時,在愉快的氣氛中我們結束了面試?;厮奚岷?#xff0c;我馬上給Partner寫了一封電子郵件,感謝他抽出時間面試我,也表示自己從與他的交流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結果第二天partner就回信說,很高興與我聊天,讓我拿到offer的時候給他打個電話,他可以代表公司和他個人對我表示歡迎。
於是我順利拿到審計的offer 了。畢竟是自己的第一個offer, 還是有幾分激動的。后來又拿到了德勤稅務的offer, 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自己德勤俱樂部的背景。
寫到這里,我也想停一下談談對四大的看法。四大近年在國內發展很快,每年都招大批的人進去。象據我所知,普華今年在北京便發出了140多個offer, 這么龐大的招聘規模,著實把LILY CHEN累得夠嗆。
我一直認為四大對非經濟管理類的學生來說,是進入商業領域的最好途徑。(嘆一口氣,真切地感覺到中國進入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了,社會的價值觀空前同一,大家都喜歡經濟,喜歡玩點管理,sigh) ,在里面能學到基本的財務與會計技能,接觸不同行業,培養professionalism,為以后進入其他公司作財務工作也提供了很好的跳板。而且他們也不拒絕非財經類學生,所以理科學生對其也非常青睞。當然,也有些不利的傳聞,比如說有的公司明確說不要四大出來的人。當然這都是一面之詞。
關于進四大的素質呢,會計師事務所的入門職位并不要求高學歷和專門技能。反而更看中一些人的基本素質,比如團隊精神,能否吃苦,溝通能力,學習能力。最重要的還有英文水平。所以實際的招聘當中,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并沒有什么優勢。名校的學生也沒什么優勢。
象對外經貿大,我感覺是他們的教育當中特別強調英語啊,交流技能什么的,在四大的求職當中,往往反而表現出更符合公司要求的素質。所以對外經貿每年都有上百個進入四大的。以致還有對外經貿的學生到北大bbs上叫板,稱你們北大人也不過如此云云,當時便是舉進入四大的人數為例。對此,我們大可以報之一笑。一個大學的優劣,也絕對不是憑幾個公司進入率來衡量的。
沒想到回家過年,竟然還在<<華西都市報>>上看到一篇對外經貿學生寫的<<我如何進入世界頂尖的會計師事務所>>,描述其如何艱苦卓絕,過關斬將殺入普華,被我爸當成榜樣向我展示,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以上是對四大的一管之見。還要補充一點是,四大的工作都很辛苦(辛苦錢不好掙啊) ,尤其是審計在忙季的時候可謂堪比投行啊。所以,有些MM在拿到offer之后也放棄了,畢竟很多人向往閑庭信步的生活方式啊。所以,這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標 題: 都是暴人(八)
四大暫且告一段落,我的下一個面試對象是另一家MNC(Multinational Company)---GE。我們面試的FMP(Financial Management Program) 項目擁有100多年歷史,久負盛名,被稱為“全球CEO的搖籃” 。GE本身也被譽為“實業屆的哈佛” 。所以,在MNC中,我最想去的一家便是GE。當然,也有上一年的赴美國交流學生中有人去了GE的緣故。
我們也是在美國便與公司取得聯系,并且得到了項目經理EMMA WU的答復,確認我們回國后都有面試機會。在我們的求職過程中,象GE這么爽快的公司很少,大家都對公司心存感激
我們第一輪也是從Assessment center開始的。本來FMP項目一直只在北大,復旦等有限的兩三所學校招聘。今年的項目經理EMMA上任后,力求diversify項目的背景。於是也對很多學校放開了。象我們在面這輪時,便有將近一半的candidates是從對外經貿來的。最后也有對外經貿的JJ拿到了offer,而且可以說在所有candidates中表現出眾。可惜她之前已經簽了KPMG,含恨放棄。前段時間上復旦的bbs也看到一個上海財大的兄弟寫的<<三分運氣,三分實力---我如何進入GE>>,稱自己是上海第一個非復旦,交大的FMP,語氣中頗為自豪。
這輪的CENTER和PWC有幾分相似。不同的是,沒有辯論。自我介紹完了后,由考官現場問你一個問題,然后面試者現場回答,很機動靈活。最后也有一個集體討論的項目,更偏重如何產生集體觀點,并選出合適的人選進行表述。
在這一輪中,英文很重要,可能是重點考察的能力之一。同時,從考官那里還獲得了一個小的tips, 就是在做presentation的時候,盡量不要看稿子,面對觀眾流暢地把觀點說出來(前提是歸納出的觀點不多,3,4點足矣) 。
在面試中還遇見了件很有趣的事情。有個復旦的哥哥是北京人,想在北京工作,所以跑來我們這面試??脊倌?#xff0c;好像對復旦的人印象不好,在問他問題的時候便先說自己的看法,說覺得北大進來的FMP都很smart, they can solve the problems very quickly. 而從復旦進來的FMP都喜歡在培訓的時候坐到領導旁邊。弄了這位哥哥極其尷尬。
這一輪的assessment center淘汰率大概是一半。我們去的6個人中,有5人進入了下一輪,可算是不易了。
最后一輪的面試是見兩個公司的CFO,我是所有面試者中的第一個,於是也擔當起了拓荒者的角色。由於CFO時間問題,面試被分在兩天進行,地點也不同。
第一個見的CFO是一位中年男士,顯得很嚴肅。也沒問我專業問題,單是就我的背景聊得很透。我感覺英文的發揮不如以前,面完后也沒什么特別的感覺。出來的時候還納悶CFO為什么沒象傳聞中的那樣步步緊逼地PUSH我。
第二位是亞太區工業系統的CFO,是一位印度人。在馬薩諸塞州立大學畢業,也是FMP出身。很是親切,一看我的簡歷就說我的GPA讓他想起自己當年。還說我的GPA比他高那么一點,把他打敗了。對於幽默的人,我一向很喜歡,也就和他聊的很愉快。又談了很多加州的風情,比如舊金山的唐人街,附近盛產葡萄酒的山谷什么的。結束的時候,CFO問我介不介意經常出差旅行,我也就知道拿offer應該差不多了。
最后的結果是我們一幫人中有4個拿到offer, 而我們系本科生整個年級竟然拿了8個(全國招25個FMP) ,好像創了個記錄。
拿到GE的OFFER后,我略作權衡,便先把四大的OFFER拒了。GE對我來說,也是一份很滿意的工作。我決定不再嘗試其他MNC了。但由於自己一直對咨詢的熱愛,還準備再嘗試幾家咨詢公司試一試。(很早之前我已經想清楚了自己的興趣方向,徹底放棄了投行,后來的Morgan Stanley, UBS Warburg, CICC,中銀國際證券都沒有申請)
標 題: 都是暴人(九)
當時還有機會的咨詢公司有Monitor Group, L.E.K Consulting 以及 A.T.Kearney。
其中ATK是因為還有一幫同濟的學生情況和我們相似,也是從德國交流剛回來,錯過了正常程序。公司索性單獨把我們安排在2月份來一次面試。估計有20人左右參加。但我們也知道,之前公司已經在北京上海共發出了16個OFFER,留給我們的名額實在不多了。至今還沒有公司的任何音訊。
Monitor Group在國內只是剛剛進入,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知道它。但根據2002年咨詢業銷售額排名,它是全球第五。而更多人更熟悉的,可能是它的創始人之一的哈佛商學院院長麥克. 波特。據說Monitor的人申請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率是90%,可見其中職業發展頗為喜人。
在我們之前,光華歷年都有本科生進入該公司,於是還博得了一個偏好本科生的名聲。所以,我們對它也是報很大希望的。
我們四個對咨詢有興趣的男生都順利通過了簡歷篩選,并且被安排在最前面參加面試。我想,也許也是有師兄師姐們的幫忙吧。
第一次到公司面試,公司給我的印象就很不錯。辦公室也不大,但安排的很舒服。門廳內墻上掛的畫也很對我的胃口,顯示出公司的品位。但競爭也真是激烈,N多研究生師兄師姐就不用說了,還遇到了96級留學歸來的光華師兄,已經在CICC工作過一年的經院師姐??磥碜稍儤I真是群英會萃。
第一輪面試主要是看英語能力,以及個人與公司的切合程度等等。沒有案例分析,所以相對比較輕松。第一個面試我的女士便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的,也是剛來公司沒多久。氣質絕佳,更是讓我對公司景仰不已。於是便圍繞我的簡歷問題隨便聊了聊,覺得沒有什么特別impress對方的地方,但英語能力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第二個面試我的便是我們97的師姐。好PP噢,而且非常nice。因為前面已經用英文面過一位,算是測試了英語能力了,所以她索性就完全用中文和我閑聊。我覺得這次是我所有面試中最開心的一次,部分是因為年齡相仿,背景相似(師姐也是當年去美國交流的學生之一) ,
到最后真的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樣。說了很多平時面試中不大會說的話。面完之后我想,就算這次通不過也無所謂了,真的是很愉快的經歷。
標 題: 都是暴人(十)
發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2月24日1925 星期一) , 站內信件
第二天晚上,在食堂里突然接到電話說第二天面試第二輪。Monitor是個很爽快的公司,總共的面試就只有兩輪,所以,這也就是最后一輪了。這可是我第一家面到最后一輪的咨詢公司啊,暗暗下決心要加油。
這一次面試我的是一位胖胖的慈眉善目大叔(后來才知道人家年紀也不大,blush) 。公司做case interview的形式很特別。不象別的公司是由面試官口述,很多信息還需要自己去問出來。Monitor卻是直接給一份大概6,7頁的書面案例,自己閱讀,從中尋找信息,回答給定的幾個問題。據說公司每年都用相同的案例。這一直讓我隱隱擔憂,因為很有可能很多人已經知道了案例。據說國外還有人已經把標準答案都整理出來了。
我遇到的案例是一家制鞋廠的問題分析。自我感覺做得還不錯。后來才知道,因為案例不是很難,大家都感覺作得不錯,便是在細微出見分曉。最后公司招的三個人,就是案例作得特別出色,據說不僅分析了問題本身,還把案例涉及的行業特點,公司問題的實質等都有分析,很impress考官,最后得以成功。
面試完之后正是中午時刻,公司便請我們幾個還在的candidates和幾個年輕的associate一起去吃午飯。因為幾乎都是光華出來的,大家很親切,說說笑笑。我也不想在飯桌上還把自己搞得如同面試一般,也就完全放松,和這些同齡人聊得很愉快。
最后公司還請所有進入最后一輪的candidates共進晚餐。有的人覺得在吃飯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考察候選人。我倒是覺得他們也許沒有刻意這么去做,但你在餐桌上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無法回避的,自然會對最后的決定有些影響。但也有例外,象我們覺得在餐桌上表現出的性格完全和公司文化不兼容的一個女孩,最后也拿到了offer,這便是因為她case做得特別好的原因。
最后我覺得特別欣賞公司的一點是,他們對每個進入最后一輪而沒被錄取的candidates都專門打電話,顯示了公司對候選人的重視,人性化很多。當我接到98級那位我很欣賞的師姐打來的電話時,竟然沒有什么特別的失落感。畢竟自己也沒把身家幸福都全放在職業上,很多選擇都在等著我。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也還有更多美好的東西。
標 題: 都是暴人(十一)~~汗,寫得太長了~
接著便是我面試的最后一家公司L.E.K Consulting。和Monitor相似,L.E.K在國內業務范圍較小,基本是隨國外客戶進入中國而進入的。目前的客戶構成中,90%仍是MNCs,但也開始拓展本地客戶。
公司規模在咨詢業當中算小的,全球有15個office,500余位professionals, 2001年銷售額是1.25億美金。人均創造的產值相當可觀。在咨詢業中獨樹一幟,其客戶的90%是回頭客,可見其服務質量。公司擅長的業務在三個方面:Business strategy consult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hareholder value consulting。
由於公司比較小,新進入的associate往往能承擔更多的責任,參與案例小組討論并貢獻自己的想法,接觸更多的行業。這也是很多人喜歡L.E.K的原因。
公司從去年開始才在國內招聘新畢業生作associate,今年的招聘程序進一步正規化,但在北京這邊也就招一到兩人。
我自己在去年98級求職的時候就已經注意了這個公司。今年自己求職,又把中心放在了咨詢上,所以早早便在美國那邊托人提交了申請材料。由於公司人手少,所有的人力先都集中在上海那邊的招聘上。北京這邊便直到我們回來快兩周了才開始整套程序。
從開始接觸公司到最后拿到offer,我總共經歷了簡歷篩選和四輪的面試。其中前兩輪是電話面試,最后兩輪是在公司的北京office進行的。
大概是我面試德勤的那天,有人開始在網上發文章說接到L.E.K的電話面試了,讓大家注意。於是搞得我們都神經緊張。那個人還說這一輪pretalk只有35個人,一天內肯定能做完的。結果到那天結束,我們都沒收到電話,很是郁悶。
第二天我上午去面試GE,也沒收到電話,正極度失望中?;氐剿奚岷?#xff0c;宿舍的哥們突然告訴我剛才有個JJ用英文打電話過來,他也沒太搞清楚是誰,只聽到說我的名字,便告訴人家我去面試去了。我才想起可能是我的手機在地鐵中信號很爛,沒收到她打來的電話。
我心中各登一跳,到底來了。再也等不及便主動打電話到上海office那邊。向接電話的前臺小姐說明我是面試的人,她便把我轉給一位女士。這正是剛才打電話過來那位JJ。呵呵,
她開始一句話便是:“聽說你很忙啊” ,弄得我頗為尷尬。接著便是隨便的閑聊。主要考察英文能力,問了些簡歷問題,還有就是你為什么要做咨詢,你為什么覺得你適合做咨詢。你知道你以后的具體工作會是什么嗎?之類的general questions。我一一回答,覺得自己英文
突然變得好爛啊。同時也突然發現一個規律。我的英文在外國人面前發揮自如,在英文很好的中國人面前卻總是緊張,怕是害羞吧。
這個JJ最讓我感動的一點是,她是我所有的面試官中唯一一位對我踢足球感興趣的人。和我聊了很多我們球隊的事情,很是開心。還向我介紹了幾個她正在參與的case,讓我對LEK的業務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這是公司和我的第一次接觸,給了我很好的印象。
總結
- 上一篇: NIST测试总结
- 下一篇: IT男拒绝枯燥系列之《漫画电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