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4)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4)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3.師徒相授
既然傳統中醫是這樣一種學問,它的確有許多有別于現代科學的地方。如果我們照
搬現代科學這樣一個教育模式,那勢必就會在這個過程中丟失掉許多東西。而丟失掉的
有可能恰恰是傳統中醫所注重的東西。這就使我們要思考,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最適
合于中醫?
(1)訪雨路老師 中醫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學問的傳承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有
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個經驗就是師徒相授。我想這樣一種模式比較有利于中醫
這樣一門特殊學問的傳承。這里我先講個故事,1998 年上半年我到北京開會,到京以后,
就向朋友打聽,有沒有中醫方面的"高手"?當然,我打聽"高手"并不是要跟他"過招",
而是想找個地方討教。因為自己感覺自己中醫的火候還太欠缺,而我的恩師又在1991
年去世了,所以,每到一個地方都很迫切地想找一位高人指點。這個心情有些像金庸武
俠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朋友給我介紹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雨路老師,雨老是搞溫病的,
他是某位著名老中醫的開門大弟子。某老是我國老中醫里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他的父親、
祖父、曾祖三代皆為朝廷御醫,所以,家學淵源很深。雨路老師是個悟性很高的人,而
且勤于表達,隨師三年,深得某老家學三昧。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以后的師生
關系處得并不融洽,甚至到了見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我在拜訪雨路老師的時候,他給
我談到許多學問上的見解,我也請教了不少問題。在臨送我出門的時候,雨老師語重心
長地說:"劉老師,中醫這個東西要想真正學好來,只有兩個字,就是要有'師傳'"。這
次造訪,給我最深的一個感受就是臨別時雨老師送我的這兩個字。什么是"師傳"呢?師
傳是個傳統的字眼,就是要有師父的傳授。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教育規模
里,在我們這樣一個教育模式里,有沒有"師傳"呢?可以說沒有師傳!這個模式里只存
在工具式的老師,卻不存在師父。雨老師與某老的關系有這樣不愉快的經歷,可是他還
是要送這句話給我,這就說明了師父對他的影響之深。我想雨老師的這句話對中醫的學
習、中醫的傳承,應該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這是我有同感的。
(2)師者,人生之大寶 下面談談我的從師經歷。現在,我之所以能在這里向大家
談出一些感受來,能夠在中醫這門學問里繼續不斷地鉆研下去。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已是
廿個春秋了,在這么些春秋里,我能孜孜不倦的學下去,從未回過頭、歇過氣,不管什
么浪潮,經濟浪潮,做官的浪潮,還是西醫浪潮,始終都沒有打動過我。為什么呢?這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師父。我是1983 年畢業后,于1984 年元月8 日拜于我師父門
下的。師父名叫李陽波,現今已經去世十年余。我跟師父整整8 年多的時間,前面的兩
年半是跟先師同吃一鍋飯、同睡一鋪床,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地討論學問。8 年的從師
生活,使我在中醫這個領域里開了些竅,也就是師父把我領進門了。常言道:"師父領進
門,修行在個人。"這的確是古今過來人的行話。門確實是需要師父領進的,沒有領進門,
你始終是在門外兜圈子,這一點非常重要。有的人為什么努力一輩子還是摸不到"火門",
有的人為什么在學問之道上堅持不下來,很可能就是因為缺少這樣一個關鍵的環節。現
在回過頭來想想跟師父的這個過程,感受是很深的。這個世間的人無不是厭苦求樂的,
你說光是苦沒有樂,誰都不想干。所以,光是講"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一句話,已然將很
多人嚇在學問門外了。實際上,學問一旦做進去了,一旦進了門,并非全都是苦,至少
是苦樂參半,甚或樂多苦少。所以,《論語》的開首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而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古來都說"窮學富商",做學問的必定是窮,做生意
才可能富。但,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人搞學問呢?就是因為有這個"不亦說乎"。搞學問
是精神上的富有,搞生意是物質上的富有。能夠給人真正帶來安樂的,到底是物質還是
精神呢?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上面這個"不亦說乎"并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
我想這個正體現了"師傳"的意義,師父可以指引你找到這個"說"、這個"樂"。
而在傳統文化的其他領域,"師傳"的這個意義就為什么要講更為突出了。這是我在
傳統文化,在中醫領域里,經歷過的究師徒相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上面
這個感受,值得大授?家參考。教育也好,傳承也好,它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知識的
傳授;一是知識的運用;再一個就是創新。我們說知識,實際上就是指的這一剎那前,
已經知道的這些見識,這些常識。因此,知識實際上是已經過去的東西,我們學習這個
已經過去的、舊的東西,總是會感到厭煩;所以,人總是有喜新厭舊的一面。但是,這
個厭舊的一面是必須克服的,你不學習舊的知識,你怎么可能利用它去開創新知?因此,
搞學問必須做到"喜新而不厭舊"。《論語》中提到做師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溫故而知
新","溫故而知新,乃可以為師"。"故"是什么,"故"就是舊有的東西,就是知識;"新"
呢?新就是創造。有創造就有新,有新就有樂。所以,你是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就看
你有沒有這個東西,你的學問做不做得下去,也要看你有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
么呢?就是學樂!有了學樂,學問之道就會(茍)日新,日日新,你的學問就能深入下
去,就能堅持下去。沒有它,學問總是枯燥的,你就會轉而去求物質財富,這就轉學為
商,下海了,學樂從哪里來呢?從師處來!為師者能夠"溫故知新",必能使你也因故
知新,這也是一種克隆。學問傳承應該是更值得研究的克隆。
(3)在瀘沽湖的意外收獲 我的先師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曾使一些非常詆毀中醫
的西醫人反過來信奉中醫。他靠的什么呢?就靠的臨床的功夫。但,在我從師以后,先
師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他試圖完成愛因斯坦在現代科學領域未完成的任務,企圖在傳
統文化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統一場論",因此,工作的重心從臨床轉到了理論的建立。所
以,我從師以后更多得到的是理論上的熏陶,而臨床上則感到比較欠缺。先師去世后,
我在理論上仍努力不斷在深入,而臨床上,總覺得思路打不開,心里沒有底,效果不穩
定。有些時候聽人說,劉力紅真神,那么頑固的病,到他手里,幾劑藥就好啦,有些時
候卻聽人議論,劉的理論還可以,臨床卻不怎么樣。對這些情況我內心很清楚,特別對
有些遠道而來的病人,人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可我又未能解決問題時,心里特
別感到困惑和難過。心里明白,我又到了一個坎上了,也許還要有師父的提攜才能邁過
去。前面我提到,為什么每到一處就急著打聽有沒有"高手"呢?其實就是想解決這個問
題。1999 年8 月,我應美國波特蘭國立自然療法學院中醫系主任付海吶教授之邀,前往
云川交界之瀘沽湖為該系的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作《傷寒論》講座。付海吶是一位漢學
家,為復旦大學的文學博士。學成回美國后,哈佛大學曾聘請他去做教授,可是因為一
個特殊的因緣,他迷戀上了中醫,于是他放棄了哈佛大學教授的這個職務。大家應該知
道,在哈佛這樣一所大學謀到教授這個職位將意味著什么?可是付博士放棄了這個職位,
而轉過來學中醫,教授不做,反而來做學生。這個經歷對我們這些本來就學中醫的人應
該有所觸動。我們許多人是被迫學中醫,是在痛苦中學中醫,而不是有幸能學中醫,這
個對比太鮮明了。我在瀘沽湖給他們做了十多天的講座,聽講的這幫人有雙博士、有碩
士、有本科生,還有幾位根本沒接觸過中醫的詩人、畫家。開始幾天只安排上午講,下
午他們自己安排,可三天下來,他們覺得光講上午不過癮,要求下午連續講。十多天講
座結束了,每個人都依依不舍,都豎起大拇指稱我是greatman。這些人的稱贊使我又一
次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偉大,也使我感到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只要方法恰當,是可以
超越語言文化這個障礙的。在這次講座中,付博士的感受也非常深。出于感謝,他將他
的學醫經歷告訴了我,并特別介紹了他的師父曾榮修老中醫。曾榮修老中醫不是科班出
生,開始是自學中醫,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特殊的機緣得以親近成都名醫田八
味。大家聽到田八味這個名字一定會感到很刺激,真像有些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
手。不過,田老師的確是一位醫林高手,田老師臨證善經方,用藥不過八味,故此得名。
田老之臨證尤精脈診,因為應診者極多,日看三四百,故常無暇問病,而多以脈斷之。
有是脈則定是證,而用是方,臨床療效極佳。曾老從師田八味后,也漸漸體悟到脈法的
重要,加之自己的實踐琢磨,對《傷寒論》中許多方證的脈象也有了很獨到的體會,臨
證往往也是有是脈用是方,療效亦多高出同道。付博士的這番介紹令我興奮不已,我搞
傷寒雖然多年,在理論上已有一定的感受,但在經方的臨床運用上,總覺還不自如。搞
傷寒,卻不能用傷寒方,那叫什么搞傷寒?我感到曾老的這些正是我當時最最需要的,
于是我請求付博士,一定要將我引見給他的師父。就這樣我們從瀘沽湖回到成都之后,
付博士就帶我去見了他的老師。見面后我表達了這個拜師的請求,曾老是個直爽的人,
也覺得與我投緣,加上有付海吶的引薦,便欣然接受了我的請求。2000 年11 月,我把
曾老接到廣西,跟他抄了一個禮拜方。這一個禮拜的學習對我的幫助太大了,前面所講
的那個坎,被曾老這一帶,就輕輕地邁過來了。使我再一次切身感受到要學好中醫,師
父的這個意義太重要了。雨路老師送我的那兩個字,真正是他的肺腑之言。經過上面這
個從師過程,現在應用起經方來雖不能說得心應手,但比以往要自如多了,治病的把握
亦與以往不同,從臨床的療效上看,也在穩步上升。前些天為一位同行看病,病的是左
顴部位紅腫癢痛,已經用過西藥抗菌治療,但效果欠佳。這么一個病擺在大家面前,你
會怎么思考呢?又是紅,又是腫,又是癢,一定是要清熱,要解毒,要祛風,要止癢吧,
過去我可能會是這樣一個思路。當時我為這位病人號脈,脈浮取可見,但有澀象,不流
利,這是一個什么病呢?這還是一個太陽病,是由于表病汗出不徹,陽氣怫郁所致。《傷
寒論》48 條就專門討論到這個問題,治療的原則是"更發汗則愈",于是我開了一個麻黃
桂枝各半湯的原方,一劑藥后紅腫痛癢消大半,兩劑藥后平復如初。麻黃湯桂枝湯本來
是治療感冒的方,你為什么用來治療我的左顴紅腫呢?這位同道感到驚惑不已。的確,
要是在過去,我頂多想到左顴屬肝,紅腫屬熱,應該用瀉肝的方法。我可能會用龍膽瀉
肝湯,而不會想到用這個麻黃桂枝各半湯。我想我今天有這樣一個進步,這樣一個思路,
與受曾老的指點是分不開的。這一擺又把師傳的重要性擺出來了。為什么呢?這確實是
由它這樣一門學問的性質所決定的。這樣一門特有的學問確實沒有現代科學那樣的通透
性,特別是在技術的應用上,它不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而必須靠我們這個主體自身去
用功。所以,這樣一門學問的教育過程,有些時候確確實實需要言傳身教。大家想一想,
這樣一種言傳身教,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本質上一對一的師父行不行呢?中醫既是形而上
與形而下二合一的學問,它的教育,它的傳承就應該圍繞這兩方面來進行。前面我們已
經談到過,我們現今所采用的這套教育模式只能適應形而下的部分,那么,形而上的部
分呢?這就要依靠真正意義上的師傳,就要依靠師徒授受這樣一種古代的模式。所以,
中醫的教育應該包括這兩種形式。本來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復應是一個可喜的苗頭,導
師就有點像是師父。但是,現在看來隨著眾多名不行了,這個制度已經流于一種形式。
加之具有師傳經驗?老的謝世,中的導師相繼退位,而代之以完全科班出身的。這批人
少有醫這種真正師傳的法脈,他們很難體會師傳,亦不知道何以授徒。現在意義上的的
研究生,不管是碩士這個層次,還是博士這個層次,管導"師"還會有師叫什么呢?叫老
板!為什么叫老板呢?這應該不是偶嗎?然,應該事出有因。老板與師父怎么樣都想不
到一塊來。
lovedday 2007-08-23 19:15 發表評論
轉載于:https://my.oschina.net/riseworlds/blog/695911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4)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赴美生子诚实签的五大谣言!!
- 下一篇: 大学物理第六章 静电场详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