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将索引 - 第一批:孙武
?
首發在博客園
孫武(生卒年不詳,約前6世紀中期~前5世紀初期),亦稱孫子,字長卿,春秋時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我國軍事理論的奠基者,著有《孫子兵法》傳世,此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王封為陳國國君(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672年,陳國內部發生政變,陳太子被殺,孫武的直系遠祖陳完受到牽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
齊桓公見陳完頗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業事務的長官之職。陳完在齊國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齊國扎根,直到最后喧賓奪主,最后把姜姓的齊國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孫武的祖父),做了齊國的大夫,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并賜姓孫氏。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孫武的父親),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
孫武大約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于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但當時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后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愿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不斷向中原學習,以求擺脫楚國控制,富國強兵。晉國看到吳國的興起可以牽制的楚國,減少對中原的壓力,所以派人入吳傳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幫助吳國按中原兵制進行改革以增強軍事實力。吳國也對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吳王壽夢的兒子季札,就受到過孔子的贊揚,認為他“懂禮”。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于是在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由山東到了南方的吳國。
孫武來到吳國后,在吳都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二人相談后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避隱深居。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通過伍子胥的幫助,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和公子慶忌,然后自立為王,稱闔閭。
闔閭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近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筑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
這時,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稱贊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吳王闔閭召見孫武。孫武把自己所寫的13篇《孫子兵法》呈給闔閭,闔閭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絕。吳王欲試孫武用兵,就說:“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讀過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論,可不可以拿來實地操練一下?”孫子答道:“當然可以。”闔閭又說:“可以就近調我宮里的婦女來演練嗎?”孫子回答:“自然可以。”
于是出宮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練,孫武將宮女編成兩隊,并以吳王兩個寵姬分任兩隊隊長。然后要他們全體持戟,準備操練。孫武向他們發令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嗎?”宮女回答:“知道!”孫武號令他們:“我發令向前,你們就看你們心口所對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對的方向。”號令交待清楚,便陳設出斧鉞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于是擊鼓傳令:“向右。”宮女們都大笑起來。孫武講:“約束不明,號令不熟,這是將領的過錯。”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幾遍,然后擊鼓傳令:“向左!”宮女們又大笑。孫武說:“紀律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這些既已交待明白,卻不依號令去做,這乃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要斬兩位隊長。臺上觀看的吳王見要斬他的愛姬,大吃一驚,忙派人傳令:“我已經曉得將軍善用兵了。我如果沒有這兩個妃子,連吃東西都沒有味道,希望不要殺他們。”孫武說:”我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殺了兩個隊長示眾。依次用后二人為隊長,再擊鼓操練,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無不符合命令和紀律要求,全體肅然,沒一個敢出聲。這時,孫武派人向武王報告:“隊伍已操練整齊,大王可以試來看看,聽憑大王怎樣使用他們,即使叫他們赴湯蹈火,都是可以辦到的。”吳王知道孫武真的善于用兵,終于用他做了將軍。這件事,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孫武做為一名將軍的風采和品格。
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制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后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并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吳王準備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伍子胥則提出疲楚的戰略,建議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的實力。闔閭采納了這個意見,反復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使楚軍疲于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孫武和伍子胥還根據楚與唐、蔡交惡,楚國令尹子常生性貪婪,因索賄得不到滿足而拘留蔡、唐國君,蔡、唐兩國對楚極其怨恨的情況,獻聯合唐、蔡以襲楚之計。蔡、唐雖是小國,但居于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面,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佐闔閭大舉攻楚,直搗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吳軍要由今天的蘇州進到江陵附近,進行千余里深遠的戰略奔襲。孫武等人協助闔閭制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即是從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陸,再乘楚軍北部邊境守備薄弱的空隙,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里關、平靖關,直插漢水。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御,同吳軍隔水對陣。由于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戰敗。吳軍乘勝追擊,五戰五勝,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
在吳王北上與齊晉爭霸的斗爭中,孫武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記》說: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此后,孫武隱居,不知所終。
簡評: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不但是我國最早的兵書,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兵書,不僅在軍事理論方面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而且在軍事哲學方面也堪稱民族智慧的結晶。《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豐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戰爭全局問題,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戰爭勝負不取決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多種因素所決定其中,尤其重視“民”對戰爭的態度,主張修明政治,予民以利,用畝大而稅輕的辦法以爭取民心。提出“先勝而后求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指導思想。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普遍的軍事規律。注重全面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奇正等矛盾雙方,總結出“以正合,以奇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因敵而制勝”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價值的指導原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
《孫子兵法》為中國古代軍事學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北宋時,《孫子兵法》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圣典”。孫武也成為我國古代軍事謀略學的鼻祖,被后世譽為“兵圣”。不但影響了中國,而且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孫子兵法》不僅運用于軍事領域,還被推廣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westsource/archive/2007/03/15/mingjiang_sunwu.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华名将索引 - 第一批:孙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悟空问答将停止运营
- 下一篇: HP暗影精灵7笔记本OMEN16.1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