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同学青年印象
馬云———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汪延———新浪首席執行長兼總裁;丁磊———網易首席架構設計師;張朝陽———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騰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這五個人在中國互聯網的代表性是有目共睹的。9月10日,第五屆“西湖論劍”,他們一起坐在臺上,接受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教授的考問。臺下是400多名監考的觀眾,其中有他們的同行,有中外媒體記者,有社會名流,甚至有張紀中。 中國互聯網10年了,風風雨雨,曲折驚險。正如張維迎所說,“剩者為王”,能夠生存下來的才是勝利者。迄今為止,這五位是“剩者”,憶昔創業時,恰同學少年,意氣風發,如今已有了些青年人的模樣,銳氣還在,穩重了不少。 回放幾個“論劍”的鏡頭,管窺一下五同學的性格風范,對于明白為何他們能成為“剩者”,應該能有所啟發。 表情各異五同學 張朝陽留了個李小龍似的中長發,更有藝術氣質了,越發不像企業家了。五家公司中,搜狐是最強調品牌塑造的一家,當初起名就用了個具象的“狐”字,對品牌視覺化、形象化十分有利,很有先見之明。 汪延是5個人中唯一的非第一代創業者,倒有老大哥的感覺,看上去厚道中正,很能代表第一門戶新浪的大家氣質。 丁磊還是工程師的氣質,笑起來天真誠懇的樣子,有家報紙說他孩子氣。網易首先靠網絡游戲實現了贏利,是有道理的。 馬化騰是第一次見到真人,白白凈凈的一個書生,很明顯的那種表面溫和而內里傲氣的人,冷峻是藏在儒雅后面的。論劍之后有一場CEO聯合采訪,采訪完,丁、張、馬分別被一群記者包圍開小灶,馬是最后一個脫身的,4個黑衣保鏢前前后后,貼身護送他離開。我對他的印象便定格于這一幕。 馬云看上去年紀最大,倒還豪氣干云的。阿里巴巴是五家公司中唯一沒有上市的,難道上市真的那么挫磨人銳氣嗎?本來他的安排是單獨和楊致遠對話,這場論劍沒他事的,聽著聽著,他坐不住了,自己搬個椅子上臺,坐在最邊上。 按照各種標準,五個人可以分成各種派別,比如張朝陽和汪延是海歸派,丁磊和馬化騰是土鱉派;張朝陽和汪延是北派,另三位是南派,照張朝陽的說法,“北派比較宏大,做新聞,做媒體,做研究的事情,南派在地面上鼓搗一些東西,忙著賺錢”;比較搞笑的分法還有已婚派、未婚派,有孩子派、沒孩子派。 雖然總共只有10年歷史,互聯網業已經分了若干個世代,三大門戶是一撥的,打也打過,踢也踢過,也一起吃過飯打過高球,一起在美國股市坐“過山車”,一起轉型。騰訊的用戶以青少年為主,馬化騰在南方異軍突起,在香港上市,與前輩們有些疏離。馬云可能因為是主人的關系,表現得比較超脫,剛剛與雅虎聯姻的他,春風得意。 不再華爾街至上 他們說話一向很自信,因為互聯網是開創性的事業,即使從美國拷貝商業模式搬到中國來,也有啟蒙意義。不過現在公司贏利了,自信有了足夠的底氣。 因為是開創性的事業,他們走過很多彎路,尤其吃過投資人的不少虧。言談中,他們承認犯過很多錯,都是聽信投資人的錯誤建議所致。直到擺脫投資人的指手畫腳,自己做主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才走上了贏利的正道。 丁磊第一個“開炮”。他說:華爾街給我們的建議實在不敢恭維,華爾街的人不是企業家,也不了解中國,他們總是用美國的方法去思考一個公司,而且好多人急功近利。他們說要并購,要找職業經理人,但中國的職業經理人本來就是稀缺資源,互聯網這么年輕,怎么找得到許多高手?網易聽過他們的話,犯過錯誤,停過牌,遭遇過訴訟,經歷了很多。丁磊得意的是網易也是第一家贏利的公司,為什么能實現贏利呢,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硬道理。 張朝陽批評公眾和媒體仍處在美國崇拜的年代,號召本土公司不要跟華爾街走,他現在與華爾街投資人接觸的時間幾乎為零。他覺得搜狐的股價被嚴重低估了,西方投資者不知道他張朝陽、汪延等幾個人已經把中國互聯網瓜分完了。 回想當初華爾街至上的時候,他們也曾為投資人的隨便一句話激動、興奮,患有美國崇拜癥。“重視短期投入,輕視了長線眼光”,張朝陽總結了他們那一代網絡公司曾經犯的大錯誤。馬化騰不知是否從中吸取了教訓,騰訊選擇到香港主板上市。他說,中國香港的分析師比美國分析師更了解中國市場。 其實,美國崇拜癥并不是互聯網公司獨有的,成套引進管理思想、成批引進洋經理人,不是普遍發生在各行各業么?可能互聯網公司陷入得更深,遭遇的挫折更大,但這些“剩者”醒悟得更快。 分道而馳 現場提問環節,有一位聽眾站起來說:互聯網的應用模式是我提出來的,你們只是利用了1%。他沒有自我介紹,似乎也沒有人認出他是哪位前輩高人,值得回味的是“利用了1%”。開始時,互聯網企業的模式大多雷同,那么大的網絡,大家都擠在1%的空間里爭搶。因此才有了新浪與搜狐打官司,互相狀告對方抄襲。待到碰得頭破血流,才各自找到該走的路,也便相逢一笑泯恩仇。 搜狐的利潤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廣告,包括搜索也是一種廣告;另一個是無線業務。目前主要還是靠廣告。對于大面積收費的前景很看好,但還只是搜狐未來的發展方向,向用戶收費的環境還沒有成熟。張朝陽強調,搜狐在歷史上對品牌的塑造、營銷方面做得非常強,下一個十年將繼續保持在品牌上的優勢,同時大力推進技術創新。 汪延宣稱,新浪一個季度的廣告收入可達2億元,是目前中國網絡廣告的老大,約占30%的市場份額。而這僅僅是新浪的“一條腿”,“另一條腿”手機增值業務的收入也不相上下。汪延認為,所謂互聯網經濟、注意力經濟、眼球經濟,實際上就是體驗經濟,就是讓用戶先感受再收費。他還做了一個比喻,網絡就像外語翻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翻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到了今天,會講英語的人多了,英文已經***到各行各業,翻譯本身逐漸聚集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張維迎對汪延的兩個觀點都不太認同,他說,“收費對有些產品可以,有些產品不行,比如你吃饅頭,你要收費他就吃燒餅去了,但是×××就可以,吃三個月就可以收錢了。”“現在翻譯人才需求量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了許多。”其實他們的說法并不矛盾,張維迎的反駁是對汪延觀點的說明和補充。 丁磊的日子最好過,廣告、無線增值、網絡游戲,樣樣賺錢。但他指出,網絡公司和普通的公司沒有區別,同樣要靠專注去生存。 馬化騰是后起之秀,騰訊卻是國內最早盈利的網絡公司之一。馬化騰直言,騰訊在廣告方面的收入很有限,主要靠互聯網增值業務盈利。而靠互聯網增值業務賺錢最大的根本就是強大的即時通訊平臺———QQ。馬化騰對互聯網產業的理解是,可以滿足用戶這樣幾個方面的需求:首先是信息獲取和傳遞;其次是群體交流和資源共享;第三是個性展示和互動休閑娛樂方面的需求。自然,在他看來,QQ是能夠結合這三方面需求的。 五進三PK 張維迎最后出了一道題,讓每位同學說出最看好臺上哪位同行(自己除外)。如果張教授不特別說明必須指認他人,估計同學們都會點著自己鼻子的。作為結束語,張教授把統計的票數報了一遍:騰訊兩票,網易兩票,新浪網一票,阿里巴巴和搜狐沒人看好。五位同學中得票的有三位。 每個人說得都很微妙,性格鮮明。 馬云很干脆地大聲說:“浙江人丁磊。”推崇同鄉,既避免了直接評判各家的長短,又暗示自己也是經商能手,更重要的是一句潛臺詞: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馬云是狡猾的也是霸氣的。不過他的這句“浙江人”,正是對了解丁磊作了很好的提示:孩子氣笑容背后,藏著浙商精明強干、講求實效的特點。 挨下去是丁磊,他說:“首先我很佩服阿里巴巴馬云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但是馬化騰最不容易,我最看好他。”5年前丁磊來參加第一屆“西湖論劍”的時候,就不相信阿里巴巴能成功,他是來玩玩、見見金庸的,現在,馬云堅持了下來,阿里巴巴成了B2B領域的全球老大,還是沒有人為他投一票。 馬化騰把票投給了他的下一位汪延,他覺得新浪作為互聯網媒體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掘。汪延投桃報李,先感謝了馬云,然后表示看好馬化騰。新浪與騰訊所在的領域是比較遠的,他們互相恭維一番,比較“安全”。不過,從不同的地方開始挖掘,說不定總有一天會相遇,成為直接競爭對手,所以馬化騰強調新浪的優勢是媒體,汪延則提醒馬化騰要專注。他們的言下之意都是:井水不要犯河水…… 倒是張朝陽最直接,他羨慕丁磊日進斗金,希望搜狐的賺錢速度也有那么快。 搜狐沒有得到票,做門戶它不是第一,品牌戰略又暫時還未產生實際效益。也許哪一天真如張朝陽多年前的夢想,尋常老太太都知道搜狐了,他就能笑傲江湖了吧。 馬云收獲為零,也在情理之中。另四家做的都是B2C、C2C,以個人用戶為主要服務對象,只有阿里巴巴是做B2B 電子商務的,如果他們把票投給一個“異類”,不是會顯得自信心不足嗎?所以,馬云在與楊致遠對話的時候,借機發揮,豪言:“我不看好短信和網絡游戲,我想改變中國的只有電子商務。電子商務讓中國的中小企業有發展的機會,讓更多的人有就業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一場論劍,果然是斗嘴大會,我們拭目以待,5年、10年后,又會是怎樣個性的CEO們在此斗嘴?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87209073/75393
總結
- 上一篇: dot net操作sql服务器大全
- 下一篇: WinForm程序设计-根据工具栏上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