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西方“内阁”与中国古代“内阁”是一回事吗?是不同体制下的产物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原创:西方“内阁”与中国古代“内阁”是一回事吗?是不同体制下的产物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原標題:西方“內閣”與中國古代“內閣”是一回事嗎?是不同體制下的產物
我們看新聞經常可以聽說到外國首相或者是內閣人士這樣的字眼,在西方是存在那個這樣一個機構的,但同樣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也有內閣。電視劇中經常可以到聽到內閣大學士,他在明朝時代時候是實行宰相的權力,那么東西方兩個內閣之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唐朝的時候,內閣叫殿閣,當時的主要職能是負責編撰圖書,同時推舉一些人才,他們不負責管理行政方面的權利。到宋朝時期,殿閣大學士的數量就變得越來越多,負責的事務也是名目繁多,但是殿閣大學士只是一個榮譽頭銜,在朝廷當中沒有實際的權力去處理任何事務。一般擁有殿閣大學士頭銜的人,都是曾經做過宰相的人。直到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將宰相這一職位直接撤掉,把所有的權力全部抓到自己的手中。但這個時候,他一個人無法掌控六部,只能通過其他人來幫助自己處理每天繁雜的政務,所以殿閣大學士這個職位的性質又發生了一個改變。他們成為了皇帝的私人顧問,同時也會輔佐太子的教學,他們的官品一般是正五品。在明成祖當政之后,正式的設立了內閣,而內閣的組成是之前的文淵閣和參預機務合并而成。在之后內閣的權利逐漸的變大,在明世宗的時候,將內閣官員的朝位放在很前的位置,可見內閣的權利在這個時期已經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整個明朝當中,內閣雖然沒有宰相這樣的名稱,但他們所實行的權利和宰相沒有任何區別。在清代的時候也延續了明朝的一些制度,所以依然也有著內閣。在乾隆時期,內閣制度規定得非常的詳細,但是此時的內閣權利已經遠不如前。主要是因為實際權力完全掌握在那些滿族貴族的雙手當中,有時候一些重要的政務需要有很多人參與和處理,而參與人員都是要由皇帝親自指定的,其中不一定會有內閣成員,但一定要有滿洲貴族。隨后軍機處正式成立,所有的實際權利全部集中到了那里,而內閣成為了一個空架子,僅僅是代替皇帝傳遞手諭,還有公布告示的機構。但是在名義上內閣還是清朝最高的一個官署。由此可知,內閣這個詞匯最早還是明成祖提出的,而西方在20世紀才有了內閣這樣一個稱呼。而且西方的內閣制主要是體現君主立憲的一種方式,內閣會議當中的席位一般是由很多執政黨或是機構組成的,內閣成員有國家最高的領導人去認命。最早的內閣出現在英國,17世紀英國一次革命之后,當時的英王樞密院外交委員會已經有了內閣之稱,但沒有法律的承認。一般情況下,大家都認為正規的內閣制度是在1721年正式成立的。這兩種內閣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中國的那個制度產生的時間要比西方早的很多,而且它是代表了中央集權,內閣的成員都屬于皇帝的親信。而西方的那個完全是資產階級的產物,它本質是為了限制王權,內閣當中的所有人物所組成的才是整個政府的首腦機關,這就是兩個最大的差別。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西方“内阁”与中国古代“内阁”是一回事吗?是不同体制下的产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微信小程序:王者荣耀出装与铭文推荐助手
- 下一篇: 在线OJ系统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