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的拼音(的拼音)
只的拼音(的拼音)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五個漢字,分別是“干”部的兩個生僻字和“(仌上口下)”部的兩個生僻字以及“只”部的部首漢字“只”,因為我們課程中的文字字序,是依照《說文解字》字序安排的,所以,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在本文最后,若只關(guān)心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拉到文末閱讀。五個字的詳情如下:
1、(羊字少一橫)(G深圳生活網(wǎng)BK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楷書字形)。讀r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也。從干。入一為干,入二為(羊字少一橫)。讀若能。言稍甚也。”許慎認為它是會意字。本義是刺。?讀作zh,即“刺”。“能”應(yīng)當是“餁(rn,即飪)”的誤寫,徐鍇的《說文系傳》直接寫作“讀若餁”。解釋這個字,許慎的解釋與“干”字的解釋是相關(guān),即:入、一會意成干,由入、二會意構(gòu)成(羊字少一橫)字。“入二”比“入一”稍深入一些。徐灝《段注箋》認為:“入二無義。此在干部,當從干從一,一為指事。干以入之,故言甚。”就是“干”進入“一”比較深,所以理解為“刺”,結(jié)合“干”是武器的說法,我們認為徐灝的說法有道理。
(刺)
好在這個字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均不常用,是標準的生僻字,不必糾結(jié)它的造字之法。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羊字少一橫)的小篆寫法
2、屰。讀音有三個:
(一)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屰,不順也。從干,下屮,屰之也。”會意字。本義是不順。來看字形發(fā)展:
(屰字的字形發(fā)展)
甲骨文、金文的“屰”字,都寫成倒立的“大”,大是正面人體,倒置過來表示順逆的“逆”,“屰”是“逆”的初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后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說文》另有逆字,義為“迎”。不順的意義,還是寫作屰。
(二)p。讀音出自《集韻》。同“霸”,義為月始生,就是新月。月始生是《說文》“霸”字的本義。《集韻陌韻》:“霸,月始生,古作屰。”
(月始生)
(三)j。這個讀音出自《字匯》。同“戟”,《字匯屰部》:“屰,古戟字。有枝兵也。與干字同體,雙枝為屰,單枝為戈。”兩個分枝的是屰,一個分枝的是戈。
(屰)
屰的小篆寫法如圖:
(屰的小篆寫法)
3、(仌上口下)(GBK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楷體字形)。讀ju。(仌上口下)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仌上口下)部現(xiàn)代漢語部首檢字法已經(jīng)取消,因為與“谷”字字形相似,(仌上口下)字現(xiàn)代漢語檢字在“谷”部。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口上阿也。從口,上象其理。(唂卩)或如此。臄,或從肉從豦。”章炳麟《文始》:“《說文》:“‘口上阿也。從口,上象其理。’此合體象形也。”即(仌上口下)是合體象形字。這跟許慎的說法一致。所謂的口上阿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上顎”,依《說文》之說,上面的“仌”是上顎的紋理,又加上它處在口中,所以,這個字的本義是口內(nèi)上腭曲處。
(河馬的上顎)
但《字源》李守奎先生考察字形后認為(仌上口下)是“去”的分化字。如圖:
(仌上口下)的字形發(fā)展
去字的甲骨文,戰(zhàn)國文字都寫作(上大下口),從“大口”會意,表示大張著嘴的意思,是“呿”的本字。而大字在戰(zhàn)國文字中多寫作“仌”,所以,(仌上口下)是去的異體字。(具體可見《字源》161頁)。
李先生認為《說文》不了解“去”字本從“大”,以為(仌上口下)是“口上阿”,與字形不合,文獻也沒有記載。《說文》所載的“(唂卩)”和“臄”才真正與上顎有關(guān)。
我們也不必糾結(jié)這個字的造字之法,因為它實在是個生僻字。我們只需要區(qū)別它與“谷”字的字形就好 。
在本義之外,(仌上口下)還有一個用法,同“噱”。大笑。《廣雅釋詁一》:“(仌上口下),笑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仌上口下)字本作噱。《說文》:‘噱,大笑也。’”
(仌上口下)的小篆寫法如圖:
(仌上口下)的小篆寫法
4、?。讀ti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舌貌。從(仌上口下)省。象形。古文?,讀若三年導(dǎo)服之導(dǎo)。一曰竹上皮。讀若沾。一曰讀若誓。弼字從此。”象形字,本義是舔。《六書正偽?韻》:“?,以舌鉤取也。”
(舔)
這里的“三年導(dǎo)服”,指死者死去二十七個月后,喪家除去喪服。《段注》:“導(dǎo)服者,導(dǎo)兇之吉也。”即由悼念死者之兇服引導(dǎo)過渡到吉服。《段注》有:“三年導(dǎo)服之導(dǎo),古語蓋讀如澹,故今文變?yōu)槎V(讀dn,古代除去喪服的祭禮)字,是其音不與凡導(dǎo)同也。”禫之為言淡淡然也,言思念死者之情如此。
一曰竹上皮。指竹子上的青皮。《段注》稱:“此別一義,竹上青皮。”
唐蘭的《古文字學(xué)導(dǎo)論》:“字象簟形,即?字。”認為?又指席子。
?是生僻字,了解即可,不需深究。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5、只。讀音有兩個:
(一)zh。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只,語已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章炳麟《文始》:“此合體指事也。”
只是指事字。本義是語氣詞。用作語氣詞時有三個用法:
其一、用于句末,表示終結(jié)或感嘆。比如:《詩鄘風(fēng)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叫聲天啊叫聲娘,為何對我不體諒!只,表感嘆語氣。又比如《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春天回來大地皆綠,艷陽高照!用法相同。
其二、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相當于“耳”。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尸盟也。”王引之釋詞:“只,猶耳也。”諸侯歸服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它主持結(jié)盟。
其三、用于句中。無實義。比如《詩周南樛木》:“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君子結(jié)婚真快樂,上天降福賜給他。
注意,這是只字本義的用法,也是它最早的用法。
本義之外,只字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用作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只部》:“今俗用這字,亦只之轉(zhuǎn)聲。這,猶是也。”比如朱熹《送胡藉溪》:“浮云一任閑舒卷,萬古青山只么青。”只么青,就是這么青。《儒林外史》第一回:“只位王相公(即王冕),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么?”用法相同。
(《儒林外史》書影)
2、同“咫”。元代袁易《杭州道中書懷四首》之二:“往來迷只尺,收斂忽斯須。”這實際是通假用深圳生活網(wǎng)法。
3、“只”字還是姓氏。楊慎《希姓錄紙韻》有:“只,內(nèi)丘有舉人只好仁。”
4、助詞。位于動詞之后,相當于“著”。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只,語助辭,猶著也。”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這幞頭(古代男子束發(fā)用的頭巾)啊,除下來與你戴只。這羅襴深圳生活網(wǎng)(古代絲制公服)啊,脫下來與你穿只。”
以上只的幾種用法,只的繁體還是“只”。
5、用作副詞。有兩種用法:
其一、僅。《廣韻支韻》:“只,專辭。”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只部》:“宋人詩,用只為衹字,但也。今人仍之。”比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這里的只,其實就是“衹”。又比如方志敏《詩一首》:“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絕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其二、就。比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旦云)妾身早知陛下駕臨,只合遠接,接駕不早,妾該萬死。”
以上這兩種副詞用法,只的繁體寫作“衹”。
(二)zh。只讀這個讀音時,只有一個用法,用作量詞,即“隻”的簡化字。比如:一只貓,一只鞋。
(一只貓)
這個用法下,只的繁體寫作“隻”。
關(guān)于只字的繁體寫法,總結(jié)一下:只字的繁體寫法有三種:(1)用作助詞、指示代詞和姓氏時,繁體簡體相同,都寫作“只”;(2)用作副詞時,寫作“衹”;(3)用作量詞時,寫作“隻”。舉例說一下:“只”讀zh音,表示“只身”、“只言片語”和當量詞用時,繁體是“隻”;讀zh音,當副詞用,用來限定范圍,表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相當于“僅僅”時,繁體是“衹”。早期的只字本義的用法,繁體用“只”。
只的小篆寫法如圖:
總結(jié)
- 上一篇: 腾讯健康公布医疗大模型:已在上海落地应用
- 下一篇: split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