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既然已经定都北京,明朝还要留都南京有什么意义?
原標題:既然已經定都北京,明朝還要留都南京有什么意義?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 ,朱元璋的水陸大順利攻占集慶(今南京)。
朱元璋將集慶改名應天府,八年后,在應天府即吳王位,再四年登基稱帝,并以應天為南京,以汴梁(今開封)為北京。后朱元璋又以自己的家鄉臨濠(今鳳陽)為中都,形成“兩京一都”格局。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正月,南京正式成為京師,“兩京一都”的格局最終被打破。
1402年,明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幌子將南京攻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不過,明成祖朱棣對南京并不喜歡,禮部尚書李剛等上言將北平定為京師,得到朱棣的贊許。繼之,將北平府改為順天府。經過一系列的精心準備,順天府開始修建宮殿。十九年后的永樂十九年元旦,北京正式成為明朝首都。
南京不再是京師,但一整套的中央機構和制度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形成具有明朝特色的“二京制”,一直延續到明亡。
在古代出于管理國家的需要,特別是管理一個大國的需要,國家常常在首都之外設立另外的輔助性都城——陪都,來提高管理國家的能力或滿足軍事、政治、經濟某種特殊需要。而如果某一陪都地位比較突出,就與首都一起形成了都城體系中的兩京主體制。
最早的陪都出現于商朝,在營建了都城偃師商城之后不久,又營建了一座形制和規模都較偃師商城更為龐大的新都城——鄭州商城。偃師商城與鄭州商城并存,即后世所稱的兩京制格局。
自西周初起,迄唐末止,除三國時期吳都建業(今南京)、蜀都成都(今成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今南京)外,西周以鎬京為都、雒邑為東都;西漢初都洛陽,后遷于長安;東漢以洛陽為都、長安為西京;隋初都長安,隋煬帝時以洛邑為東都;唐以長安為都、洛陽為陪都;雄踞伊洛平原的洛陽和渭河平原的長安,常常是互為首都和陪都。東西平衡型兩京主體制相輔相成,大約占據了古代約4000年都城史的一半時間。
從宋朝開始,東西平衡型兩京主體制向南北平衡型兩京主體制的過渡。北宋在黃河中游并不廣闊的地區(今河南、河北),設東南西北四京,即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與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形成的東西走向,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形成的南北走向,形成了兼具東西與南北走向的多京體制。
元、明、清三代實行了較明顯的南北平衡型兩京主體制,且兩京中的陪都皆為留都。但它們有明顯的區別:明代實行的是較典型的南北平衡型兩京主體制;元、清兩代則是在北方地區實行的南北兩京主體制,重心明顯偏北;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大都與上都)巡幸制;清朝雖然也號稱兩京(北京與盛京),但盛京在全國來說,地位并不重要,難以與北京形成真正的兩元。
雖然南京成為留都,但有幾次差點再次翻身成為京師。
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明仁宗朱高熾下詔修葺南京皇城,并明確表示自己將在明年春天返回南京城,這就意味著南京將再次成為京師。
朱高熾一直生活在南京,對南京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懷,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漕運造成很大的經濟困難。漕運帶來的經濟困難在朱棣遷都北京時已有人提出。但當時反對遷都的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參議陳祚,以及后來因北京三大殿災上言的官員如主事蕭儀等,都遭到貶謫甚至殺害。后來朱棣下令讓群臣在午門跪辯,永樂年間反對遷都的呼聲才被壓下去。
朱高熾即位后,由于自己朝廷上再次出現還都南京的呼聲,理由是還都南京可以“蘇南方傳輸之勞,省北地供給之費”。但正當準備回鑾南京時,朱高熾突然去世,在遺詔中還提到自己對于還都南京的迫切和不舍之情:“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國子民,宜從眾志。”遺詔的內容難免悲傷,但卻表達出還都南京的迫切。
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明宣宗朱瞻基從小生活在北京,對北京有一種深厚的感情,因此,對回鑾南京的欲望不強。但迫于其父的遺愿,在位的十年間,一直未明確宣布定都何處,名義上以南京為京師,北京仍為行在,直到他駕崩也沒有定論。
至明朝第六位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北京作為都城的基礎已經牢固,而且除太祖孝陵在南京外,其余祖宗陵寢均在北京,朝臣中提議南返的官員也幾乎沒有。朱祁鎮在北京奉天殿頒詔“改給兩京文武衙門印”,北京諸衙門去“行在”二字,南京諸衙門增“南京”二字。至此,以北京為首都、南京為留都的兩京制最終確立下來,一直圍繞明初統治者的都城問題就此徹底解決。
京師有的一套中央系統,在南京都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來,五府、六部、九卿等衙門,在留都南京也同樣設有,除此,南京還設有南京守備、協同守備、守備太監,以及宦官機構南京二十四衙門。不過這些部門在稱呼上多了“南京”二字,除此以外并無差異,南京的官員也可以稱為“京官”。
看似有自己的中央機構,但實際上正是南京政治地位下降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南京的機構官員數量遠少于北京且屬官常有缺額;南京機構權力小于北京且所轄事務甚少;重要文件要向北京的相應機構轉呈,受到北京制約。南京做官被視為“吏隱”,與北京官員有著很大的權力區別。
既然已經定都北京,留都南京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朱棣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奠定了日后兩京制的基礎。此后至正統年間正式確立北京為都,南京為留都的兩京制,南北兩京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有效作用。
作為留都,南京是江南乃至東南重鎮,在軍事、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對于維護明王朝統治具有重要作用。
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物資便能滿足北京的需要,所以南京在調運和保證物資供應上就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江南蘇、松、杭、嘉、湖、常只占了全國4%的土地,但田賦卻占了全國的22%。所以從漕運和賦稅兩項來看,南京的經濟地位是無可撼動的。
南京工商業十分發達,僅江寧縣而言就有多達九十五個行業。特別是絲織業,南京最出名的便是云錦,織成的龍衣蟒袍、花素緞匹專供皇室享用,或用于賞賜臣僚,或贈送外國使臣。除絲織業外,印刷業、造船業、棉紡織業、制扇業、竹器都有很高的制作水準。
南方人才聚集,科舉成績遠超北方,以至于才有了明朝南北取士之分。南京官員權力很小,幾乎沒有繁重的公務,許多官員閑來無事,吟詩作對,讀書為學。以南京為首的南方文化教育昌盛,明朝16%的進士出自應天、鎮江、常州、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八府,南方科舉文化昌盛由此可見。
特別要說的是,自兩京制正式確立開始,北京取代南京占據政治中心地位,處于南京的官員便遠離了政治權力斗爭的漩渦,失去了政治上的優勢。加之皇帝在北京的緣故,重北京輕南京的現象自是非常普遍。留都南京日益成為仕途失意官員的“收容所”,尤其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敗,朝臣結黨營私,失勢官員大量被貶到南京,一時之間,南京成為大量政治斗爭中失敗或是犯錯官員的容身之所。
在南京做官,往往職事清簡,雖名譽地位甚高,卻不干實事,依然領取俸祿,由此造成了明朝官員的繁冗,官員的龐雜同時造成財政開支的擴大,給百姓帶來了極其沉重的負擔。
就在兩京制正式確立之后不久,便出現了“土木之變”,朱祁鎮被俘,蒙古也先以此要挾,明朝統治面臨巨大的威脅。之后,正德、嘉靖朝等又相繼出現一連串蒙古入侵的事件。這正是遷都北京所造成的惡果。天子守邊關,當朝廷軍事實力衰弱時,北方入侵之敵很容易直逼京城,并且由江南漕運糧食,也造成江南人們的重賦。
“兩京制”的唯一好處是由于南京有現成的一套國家政權機構,在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傳到南京后,僅僅一個月時間內,南京就組建了以福王朱由崧為首的弘光政權以續朱家皇統,擔負起南明新政權首都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既然已经定都北京,明朝还要留都南京有什么意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省教师资格证和国家教师资格证?
- 下一篇: 百度浏览器截图识字功能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