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巴巴罗萨计划有何失误?问题不在有何失误,而在德国为什么战败
相比蘇聯和斯大林的戰略級誤判,巴巴羅薩計劃已經堪稱神奇了。
幾百萬人的大行動,竟然在蘇聯的眼皮底下,搞成了偷襲。你還能找出它有什么失誤嗎?
可能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成功或者不該進攻蘇聯。但這是倒果為因。因為失敗了所以不成功,因為不成功所以有失誤。但這個邏輯鏈條講不通。不成功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而即便是結果,也只是戰爭層面的不成功,因為德國戰敗了;而不是戰役層面的不成功,因為德軍恰是按照巴巴羅薩計劃打到了莫斯科。
巴巴羅薩計劃的成功標準,應該是拿下莫斯科、生擒斯大林、滅國蘇維埃。但是,這個標準太高。
蘇德之間實力的差距,遠遠小于中日之間。但是,蔣介石被活捉了嗎?中國被滅國了嗎?蔣介石政府在重慶硬是扛了八年。日本人只能干瞅著,卻無計可施。中國可以做到,蘇聯為什么不可以做到?
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的確被拿下了。但是,南京的地理位置太特殊。開戰就是前線,還不如北京更有縱深。所以,被拿下純屬正常。這一點,就無法拿來跟莫斯科實施類比了。
需要梳理一下巴巴羅薩計劃的形成過程,了解了相關細節,才能更清楚一些。
為什么要打蘇聯?
今天我們武裝得比任何時候都強大,這種軍備水平我們保持不了多久……總有一天俄國人會闖進來,也許是八九年以后,也許是一年以后。
別的原因全都不重要,這個原因最顯重要。時間在斯大林手中,而不在希特勒手中。拖得越久,對蘇聯更有利、對德國越不利。
這就是希特勒的戰略級判斷:現在的國力,是德國強于蘇聯;趨勢的國力,則是蘇聯強于德國。
但是,還需要往深層挖掘一下。
這兩個家伙,有沒有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
當然有。蘇聯要染指巴爾干、進入地中海,德國死活不答應。一個非要過來、一個非不允許,然后就只能開干了。
但是,利益矛盾可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互看不爽。
以最大公約來梳理當時的意識形態,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前一種強調個人體驗,后兩種強調集體體驗。
按理說,應該是后兩種跟第一種針鋒相對然后死磕到底。但是,人類總是仇恨與自己相似的東西。所以,針鋒相對、欲除之而后快的,恰是后兩種彼此。
社會人文主義強調最大多數人的集體體驗,這是蘇聯;進化人文主義則強調優秀群體的集體體驗,這是德國。然后,這兩個家伙就非要死磕了。
而德國的內部情緒也應和了這種意識形態矛盾。德軍中的貴族軍官,長期認為德國應該打敗斯拉夫人,然后向東擴張。歷史上,還因為魏瑪共和國時期對左翼政治的痛恨,德國精英對蘇聯一直恨之入骨。因為蘇聯是左翼的大本營。
于是,軍隊與希特勒合謀了、情緒與意識形態一致了、理性的長期主義與仇視的短期主義同流了。
所以,德國一直想揍蘇聯。這都不用英美鼓動,是發自內心的想揍。
同時,從國際博弈上也能洞見出進攻蘇聯的巨大好處。如果德國打垮了蘇聯,那英國還有啥盼頭兒。蘇聯都死了,德國無敵于歐洲,你英國還想隔著海峽抗衡歐陸嗎?所以,蘇聯如果戰敗,那么英國必然投降。
但是,發動對蘇戰爭,是一項浩大工程。這就需要一個醞釀過程。但是,希特勒的高層推動、德國人的高效運作,使得這個醞釀過程非常迅速。
布勞希奇計劃
1940年7月底,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提出了一個“不成熟”的戰爭計劃:
用“四到六周”的時間進攻蘇聯,打殘蘇聯軍隊或占領足夠多的蘇聯領土,致使蘇聯的轟炸機無法威脅柏林和西里西亞工業區,同時德國的轟炸機則能夠威脅蘇聯的一切戰略目標。
這只能算是一個意圖,不能算作目標,更遑論計劃。計劃首先要求目標清晰,但上述這些內容,有啥清晰目標可言?
關鍵是時間,“四到六周”。為什么這么短?因為德國的閃擊戰不可能長。短時間、高暴力,以最快速度打殘蘇聯,然后這就行了。是要把蘇聯滅國嗎?至少從布勞希奇這個想法來看,滅國還談不上。打法國用了1個多月,已經算是奇跡;打蘇聯卻是“四到六周”,這不是開玩笑嗎?
馬克斯計劃
布勞希奇計劃,提出時間是1940年7月21日。而1940年7月29日,暫調到陸軍總司令部的德軍第18集團軍(該集團軍被部署在蘇德邊境)參謀長馬克斯,也提出了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就清晰多了,起碼像回事:
從南部的羅馬尼亞、加利西亞和波蘭南部出擊,首先占領烏克蘭,并殲滅當地的蘇聯軍隊;然后再向莫斯科方向挺進。
因為蘇聯南部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所以先打烏克蘭;因為莫斯科集中了蘇聯紅軍主力,所以必打莫斯科。
那要打多久呢?
這還是閃電戰的套路。馬克斯計劃堪稱單刀直入、千里奔襲,因為就一個進攻路線:南部出兵、先干烏克蘭、再干莫斯科。所以,時間不會太長。
7月31日,希特勒給出了最高指示:要徹底消滅蘇聯,還要從北面的波羅的海方向搞突擊。到了8月份,在最高指示的指導下,馬克斯計劃做了進一步豐富,確定了南北個突擊方向:
以普里佩特沼澤地為坐標劃分,從沼澤兩側實施進攻。這個沼澤位于蘇聯西部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界線的中段,寬約100公里,縱深400公里。
北路作為主要突擊方向,殲滅邊境地區的蘇聯紅軍主力,從奧爾沙方向進攻,直接進攻莫斯科,同時奪取波羅的海沿岸和列寧格勒。
南路作為輔助突擊方向,從波蘭東南部向烏克蘭的基輔實施進攻,占領巴庫油田。北路德軍在渡過第涅伯河后,協同南路占領整個烏克蘭。
兵力則包括24個裝甲師、12個摩托化師、110個步兵師和山地師、1個騎兵師,總共147個師。
時間計劃是9到19周。
這就是一個滅國計劃了。起碼時間上夠了。滅法國用了1個多月,滅蘇聯的底線是9周,這是兩個來月;高線是19周,這是4個多月。147個師的兵力,與巴巴羅薩計劃已經接近了。
洛斯貝格計劃和奧托計劃
馬克斯計劃,在本質上,仍舊是加強版了的布勞希奇計劃。手段還是閃電戰,短時間、高暴力,然后打殘蘇聯。滅國呢?時間上可以,但力量上呢?蘇聯的力量太強,暴力上太勉強。
所以,德國這么籌謀,肯定是自信過了頭。蘇聯不是波蘭、也不是法國。指望一個沖擊或兩個沖擊打垮蘇聯,這一點連希特勒都不相信。不用看別的,看蘇聯的縱深就行了。你就是開著坦克往莫斯科直沖,也是一場長征,短時間做不到。
關鍵是直沖莫斯科,太冒險。
直沖過去了,然后兩翼被包圍了。這就是戰略性窘境,到時候想撤都撤不回來。所以,計劃還要再往謹慎方面敲定。
于是,國防軍統帥部插了一腳,國防處長洛斯貝格中校,在9月份制定了另一個攻打蘇聯的計劃:
以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對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戰略目標實施進攻,中路的莫斯科是主要進攻方向。
但是,必須謹慎。在突破奧爾沙—斯摩棱斯克大陸橋后,德軍需要重新確定:是否進攻莫斯科。
是否進攻,取決于波羅的海和列寧格勒方向的戰況,這里如果順利那就進攻;如果不順利那就調整。
這時候,進攻蘇聯就確定了三個進攻方向,與最終的巴巴羅薩計劃大體一致。
為什么是三個方向?
原因已經說了,就是蘇聯的縱深太大。一路或兩路直接往里沖,很容易遭遇南北兩個方向的夾擊。同時,單方向上的大兵團進攻,也不容易展開部隊。
在10月份的時候,德國陸軍總部的第一總軍務長保盧斯,以馬克斯計劃為基礎,制定了奧托計劃。保盧斯也采用了三個方向。但是,他比較重視莫斯科。
從布勞希奇到馬克斯,再到保盧斯,這些人的意見都是陸軍或總參謀部的意見。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把重點放在了莫斯科。
既然是莫斯科,為什么不能直接采納馬克斯的計劃?攥成一個拳頭,然后單刀直入、猛砸莫斯科。因為太冒險,擔心蘇聯會在南北兩個方向實施戰略反擊。
那希特勒呢?
“莫斯科不是那么重要”,這就是希特勒的認識。莫斯科不重要,哪里才重要?
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部的烏克蘭,才重要。波羅的海是蘇聯的海上交通線,烏克蘭和南部是蘇聯的經濟資源。
所以,希特勒的意見是在推進到奧爾沙—斯摩棱斯克大陸橋后,不要繼續向莫斯科推進,而是向北部和南部進攻。
這樣做,德軍不僅不會被蘇聯反攻包圍,而且還能打垮蘇聯的海上交通線、奪取蘇聯的經濟資源。
巴巴羅薩計劃出爐
1940年11月29日到12月7日,在保盧斯的主持下,陸軍司令部對“奧托”方案進行了沙盤推演;12月13日到14日,召開了陸軍總部研討會,陸軍內部確定了對蘇作戰的共識;12月16日到17日,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做了最后修改。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第二十號訓令,親自命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名字的來源是十二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綽號紅胡子,死于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希特勒確定這個名字,不是出于圣戰的考慮,而是“紅胡子”的紅,即打倒紅色蘇聯的意思。
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蘇德之爭的意識形態矛盾。利益之爭很重要,但互看不爽也重要,甚至更重要。
按照最后確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對蘇戰爭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大決戰。德國的裝甲部隊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從普里佩特沼澤地兩側揳入蘇聯縱深,將蘇聯紅軍包圍和殲滅在國境附近,同時占領波羅的海和列寧格勒。
第二階段,是追殘部。追擊蘇聯紅軍殘部,并徹底打垮蘇聯的戰略預備隊,同時占領莫斯科和頓巴斯。頓巴斯是經濟重鎮,希特勒更為重視這里。
第三階段,是大掃蕩。德軍可以勢如破竹地推進到阿爾汗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然后對烏拉爾工業區實施大轟炸。
斯大林和蘇聯的戰略誤判
巴巴羅薩的這個計劃節奏,完全出乎了蘇聯和斯大林的意料。
按照斯大林的戰略判斷,德國不可能以偷襲的形式發動對蘇戰爭。但這卻是一種確認偏誤。
1941年4月,身在東京的佐爾格就向蘇聯傳遞情報,說德國將于6月進攻蘇聯,后來還把具體時間,即6月22日,給確定了。而后來統計,類似的情報,斯大林至少收到過84份。
首先解釋一個問題:蘇聯的諜報工作為什么如此厲害,可以說甩開了英美好幾條街。
原因就是意識形態。無論是上層精英還是底層百姓,都熱愛蘇聯。當時的世界,普遍認為蘇聯才是人類的希望。1941年初,一個德國工人跑到蘇聯駐德大使館遞送情報,告訴蘇聯人德國正在大量印制俄語小冊子,上面都是“你是共產黨員嗎”、“舉起手來”、“我要開槍了”之類的話。這個德國工人是為了錢嗎?當然不是,他是為了主義。于是,蘇聯可以廉價而大量的招募諜報人員。而這對西方國家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解釋一個問題:斯大林為什么不信,這么多情報擺在桌上還有什么可猶豫的?
一個是情報太多了,天天都喊狼來了,自然就沒人信了。但,關鍵還是確認偏誤和路徑依賴。德國無論進攻蘇聯還是法國,總要先制造外交爭端,然后才發動戰爭。這是當時的傳統模式。后來的日美開戰也是如此,先貿易戰再外交戰,最后才是偷襲珍珠港。
然而,對蘇作戰,希特勒卻不是這么干的。前一天,蘇聯還再向德國運送物資;第二天,巴巴羅薩計劃就執行了。
其實執行了,也不怕。
按照蘇聯的戰略評估,“紅軍主力同敵人主力一樣,至少需要兩星期才能完全展開”。這是啥意思?大國之間的大戰爭,不可能一下子就搞主力決戰。這就像倆人打架,總要先出前手拳試探一下,等抓住了機會,才能后手重拳猛砸和組合拳連續出擊。
但是,巴巴羅薩計劃卻一反常態,它一上來就是總決戰。希特勒這個鬼操作,蘇聯和斯大林根本就沒想到。所以,一交手就先被希特勒廢了半條命。
即便如此,也不怕。希特勒雖然一上來就玩命,但是蘇聯還能扛住。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蘇聯的實力完全不是法國和波蘭難以比擬的。
蘇聯的實力到底有多強
蘇聯的劣勢是大清洗運動導致紅軍的戰斗力跳水下降。這個跳水有多嚴重?紅軍喪失了全部的軍區司令、百分之九十的軍區副司令和參謀長、百分之八十的師級指揮員、三分之一的團長。甚至,中下級軍官、技術人員也未能幸免。僅空軍的飛行員就有5616人被清洗。這就相當于紅軍自殘了。德國就是派出一萬個狙擊手都打不出這個戰績。
但是,在1939年到1941年6月,蘇聯的國防工業卻增加了39%,新建工廠開始向烏拉爾、伏爾加河和西伯利亞等縱深地帶布局。這就相當于搞了一個蘇聯版的“大三線”。所以,在戰略層面上,蘇聯已經在防范希特勒。
戰前,德國的一個代表團在考察完蘇聯的航空工廠后,向高層報告說蘇聯的飛機制造業是全歐洲最大最先進的。除了飛機,蘇聯已經在生產T-34這種新式坦克了,而德國對此卻一無所知。
最關鍵的是軍隊。蘇聯紅軍從1939年的98個師、200萬人,飆漲到1941年6月的303個師、500萬人。同時,還重新組建了機械化軍,計劃將坦克數量增加到29899輛,其中包括15834輛T-34和KV坦克。而同期德國的全部坦克和強擊火炮僅有5639輛,而這些坦克卻完全不是蘇聯兩款新坦克的對手。蘇聯也把原來的航空旅改為師和團,新式飛機開始裝備部隊,另有5個空降軍正在組建。
但是,這一切在當時還只是正在開始的趨勢。戰爭前夜,蘇聯是一臺功能強大但尚未組裝完成的機器。如果戰爭推遲一年到1942年爆發,那么情況將大不一樣。然而,希特勒卻連一年時間也等不了。
即便如此,蘇聯這臺機器還是在戰爭中組裝起來,然后隆隆開動了。
所以,如果巴巴羅薩計劃有失誤的話,那就是它實施的時間還是太晚了。
德國到底敗在了哪里
但是,完全按照馬克斯的計劃呢?
簡單說就是:將巴巴羅薩計劃的三路改成一路,不是南北分兵而是中間突破。然后,再把閃電戰運用到極致,千里奔襲、單刀直入,先捅死莫斯科再說。因為莫斯科是蘇聯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失去莫斯科的蘇聯將一敗涂地。
但是,丟掉南京的蔣介石政府,被打死了嗎?蘇聯80%的地區是農村,斯大林跑到哪里都能活。實在不行往西伯利亞死命跑、往亞洲跑,希特勒累死也追不上。
蘇聯的戰爭機器正在發動。前面的戰爭輸了,后面的戰備只能更強。德國的戰敗,不是因為巴巴羅薩計劃的失誤或不成功,而是這樣兩個更為宏觀的問題:
一個是后勁不足,德國發動了蘇德戰爭,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了極致,卻沒有建立舉國戰爭體制。
戰爭雖然爆發,但德國依舊生產大量的消費品,這就導致軍工資源投入不足。1942年,納粹雖然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費品”的生產,但德國的企業主們仍然在生產家具、玻璃制品和瓷器。因為大家都想發財。如果1941年的消費指數是100,那么1942年為90、1943年為94、1944年為90。而1943年的時候,軍工方面的資源投入只占德國工業的31.1%。德國的生產體制,就不是在為戰爭服務,而是還在生活。納粹德國雖然已經與整個世界開戰,但德國人民竟然還在高消費。
一個是蘇聯這個對手與眾不同,蘇聯為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而且越打越強。1941年,蘇聯用于對德作戰的兵力是平均每月300萬,而此時的德國是400到500萬。但是,到了1942年,蘇聯每月投入的兵力規模則達到了400萬,又增加到了500萬和600萬。到1943年第一節度以后,蘇聯的兵力規模始終維持在600萬以上。而反觀德國呢?多數時候都在300萬以下。
德國占據了大半個歐洲,但是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武器生產,都不無法與蘇聯相提并論。而蘇聯依靠舉國戰爭體制把自己潛力發揮到了極致。這些才是更為根本的原因。至于巴巴羅薩計劃,可以說非常成功。但是,巴巴羅薩計劃只能算兵法奇謀。而在實力面前,兵法奇謀只是點綴而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巴巴罗萨计划有何失误?问题不在有何失误,而在德国为什么战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孙殿英为何不敢触碰“明朝十三陵”?
- 下一篇: 原创:“弱水三千”中的“弱水”,指的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