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状元”无缘清北?分数够985却上二本?中高考这些隐秘信息,一定要早知道
文 | 米粒媽
今年中高考已經結束,該錄取什么學校,都已塵埃落定。
但很多謎一般的結果,現在看來,仍然讓很多家長大呼“看不懂”
比如,今年山東省“文科狀元”(選科政史地),不夠清北投檔線,據說打算遠赴香港,去讀香港中文大學。
還有,今年高考出現不少分數明明能進985,最后卻選了二本學校,分數夠得上211,卻上了大專的情況。
這種現象不能說比比皆是,但確實也不少。
米粒媽覺得,作為孩子在小初階段的家長,絕不能只顧低頭雞娃,等到了中高考的時候,一抬頭,外面天都變了,那咱們孩子付出多年的努力,不都白費了么?!
先來說山東這位文科“省狀元”上不了清北的事兒。
其實說“文科狀元”并不準確,因為山東省的新高考采取的是3+3模式。
前面的3,指的是語數外,后面的3,指的是“物化生史地政”里任選3科,你想怎么搭配都行。
這就意味著,沒有絕對的文理科,因為你可以選“化學+歷史+政治”,像這種,到底算理還是算文呢?
之所以說山東這個孩子是“文科狀元”,是因為他的選科真的是純純的文——政史地,而在選這三科的考生中,他的總分685,全省最高。
但你再看一下不分科的整體排名,一下子就落到了全省253名。清北一共就招那么點人,排200名開外肯定沒戲呀。
實際上,不管怎么選科,最后大家都在一起排名,選物化生的,跟選政史地的,在同一條賽道,一起競爭,最關鍵的是,排在這位同學前面的絕大部分人在選科上都選了物化。
理科如果學得好,是絕對能拿滿分或超高分的,但文科就不一樣了,文科分數太低不容易,太高更不容易,在腰部競爭有優勢,但在頭部競爭中,絕對會敗給選純理科的學霸。
另一方面呢,高校各專業在招生時,要求物化的占絕大多數,要求文科的少之又少,大多純文科專業,甚至沒有選科要求,也就是說,選物化生的考生,一樣可以去學法學、哲學,甚至小語種。但你如果沒有選物化,專業的大半壁江山都沒了。。。
人大對北京招生要求,只有三個專業要求選政治,其它要么要求物理+化學,要么沒有選科要求
不排除有很多選了物化的考生,為了進名校,去選擇哲學、歷史、社會學等文科專業。反正誰總分高,誰就有話語權。
山東以外,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海南也都是3+3模式。
除了3+3,還有另一種新高考模式是3+1+2,全國20多個省份都這么考,語數外必考,然后歷史和物理2選1,就是中間那個1,剩下的化學生物政治地理4選2,就是最后那個2。
看似大致分出了文理,但我看過各高校對江蘇的招生要求,也是一樣的,一半兒專業要求物理+化學,一半兒專業沒有選科要求(誰都能報),只有國際政治、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兩三個專業,要求選政治,還有那么兩三個專業要求選歷史。
北大和人大對江蘇招生要求,標黃的是要求選政治的,其它要么要求物理+化學,要么沒有選科要求
所以米粒媽一直跟大家說,不要看物理到八年級才開課,就覺得不是主科了。不要看北京中考取消小四門了,就覺得孩子學不好化學無所謂。
要知道,從今年的高考招生來看,可是物化捆綁的。在理、工、農、醫4大門類的專業中,九成以上要求同時選物理、化學。
全國高校對新高考各省市招生專業選科要求(什么大學,什么專業,要求選什么科目),我都給大家整理好了。
所以選科這件事,一定要多重準備,不能孤注一擲,物化學好了,未來孩子會有更多選擇,“不去選”和“不能選”,是兩碼事。
怎么選科、物化怎么學,今天就不多說了,大家感興趣的話,后面我單獨寫。
咱們再來說說今年高考另一“未解之謎”
今年出現不少分數能進985卻選擇了二本學校的情況,還有夠211分數最后選大專的。
這種神操作,是不是看不懂了?!
但如果你看到他們選的是什么學校,就不驚訝了。
比如北京警察學院,雖然是二本大學,但今年北京考入這所學校的前兩名,分數分別是647、641,確實能上985了。
不只是北京,今年很多警校的錄取分數線都一路走高,甚至超過了211、985的線。
浙江一個考生,高考分數672分,明明能上浙大,卻選擇了浙江警察學院。
說到底,因為有編制。
咱們家長都希望孩子上名校,但好學校并不等于好工作,它只是好工作的敲門磚。這幾年經濟形勢不景氣,大環境不好,應屆大學生、研究生又一年比一年多。不少畢業生,畢業即失業。
前段時間米粒媽寫了一篇《“爛尾娃”遍地,北京中產父母已放棄雞娃?!》,評論區直接被刷爆了。
如果家里不著急孩子找工作賺錢,有一些就會曲線救國,先讀個研,或者出個國,先緩一緩。
以前用人單位可能更看重高學歷,或者海歸、名校,但現在學歷通貨膨脹、水漲船高,一個很普通的崗位,N多藤校生、985碩博、一本生、二本生一起競爭。學歷也未必拼得過關系和工作經驗。
所以現在家長真的是看破不說破,行動最誠實——大學只讀4年,但工作要到65歲,與其高考-考研-出國-讀博,一階段一階段地卷,倒不如一次卷到位,直接鎖定鐵飯碗。
畢竟清北名校生、斯坦福高材生,不也得一層層考核去拼基層公務員、街道辦?繞那么大的彎,花那么多的錢,最后,殊途同歸。
咱們以前考大學、找工作,其實家長真沒這么費勁,跟著學校好好學,好好考,都差不了。
但現在,外面的環境瞬息萬變,前些年房地產多火啊,孩子學個建筑、學個土木,找工作不成問題,但你再看看這兩年建筑的畢業生。。。還有經濟、金融、國際貿易,可都是咱們當年的熱門專業,現在沒點關系,畢業后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
所以選學校、選專業都是門技術活,孩子興趣、專長、市場環境、國家政策、家庭資源……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
而且,考大學,也真的不能指望裸分這一條路。
因為這些年做教育,研究得多,跟各機構、高校的老師接觸得多,跟孩子已經上大學的家長聊得多,我發現,那些名校生,走強基計劃、競賽保送、綜合評價的比例特別高。
強基計劃咱們經常說,今天想跟你們多聊兩句綜合評價(綜評)。
前幾天咱們直播學而思科學課,直播間的明陽老師,就是走綜評上的上海交大。
綜合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局面,由試點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在高考基礎上通過高校的評價體系 (初審、筆試、面試考核等),選拔出符合自己學校培養特色的學生。
成績的算法是:高考成績占一部分比例,參加高校組織的筆試面試成績再占一定比例,最后加上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成績。
這樣來算,高考裸分即使不是特別理想,但也只占70-80%左右,如果面試成績好,最后綜合來看,也能提前上岸心儀的學校。
而且綜合評價都是提前錄取,不耽誤后面第一批、第二批志愿的填報,屬于多給孩子爭取到一個保障,多一條上名校的路。
目前綜評學校雖然沒那么多,但未來肯定是大趨勢,因為所有的大學都希望選拔到綜合能力強的孩子,這比單純會考試可重要多了。
不管是強基計劃、還是綜合評價,最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到孩子高二高三了才知道,但這時候再去準備,其實就已經晚了。
這就是為什么,雖然咱們大部分娃還在小初階段,但我仍然要給大家講這些,就是要早了解、早準備啊~這又不是走體育、走藝術,選擇了就回不了頭。
這種強基、綜評,都是跟高考同步,只是多一個選擇,多一次機會,何況未來這部分招生比例肯定會大幅增加。
除了高考,其實上高中也不止中考一條路線,比如最近帝都家長圈都在討論的1+3項目,教委牽頭,合規性就不用說了。
它主要是為?初二學生提供提前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學生可以免中考直接進入高中,繼續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的學習。
因為學校出成績,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好苗子,苗子都沒有,學校的資源再傾斜又有什么用?
像海淀,如果小強一直獨霸,占據著好苗子,其它中等學校永遠沒有掐尖的機會,想加工,都加工不出好的高考成績。
1+3項目,一方面成績還不錯的孩子,可以早點上岸高中,不用花時間準備中考,也不用擔心中考發揮失常,而高中呢,又可以傾斜好的教育資源,重點培養這些有潛力的孩子,直沖高考。所以1+3項目可以算是一種“雙向奔赴”。
當然,這只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也可以不選,你也可以拼校額到校,沖更好的學校。
但哪所學校有哪些優勢,招多少孩子,之前1+3項目畢業生的成績如何,是保到高考,還是每年考核,按比例降級部分孩子到普通班……這些都要提前去了解和準備。
教育是整個家庭的配合戰,孩子負責開車,父母要提前熟悉路況、導航、關注天氣、補給吃的,給司機提供情緒價值……
千萬別讓孩子一個人,單打獨斗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省状元”无缘清北?分数够985却上二本?中高考这些隐秘信息,一定要早知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2025高考复读生将超过500万?
- 下一篇: 读职高考大学,这条冷门升学赛道要变热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