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今年已有多名杰青英年早逝!
自2021年8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許厚澤因病醫治無效逝世后,今年已有21位兩院院士離開了我們。
>>>>
而長江、杰青代表著院士之下,學術水平最高的一批人,今年,也有多位杰青不幸去世,是我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
01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生態學家和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趙景柱先生因病于2021年8月4日1時在北京逝世,享年63歲。
趙景柱作報告
趙景柱,1958年6月出生于遼寧遼陽,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
1982年在大連輕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85年在國防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1993年獲“歐洲共同體居里夫人博士后獎學金”,在荷蘭自由大學經濟學院和環境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系統生態重點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委書記、主任,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籌備組組長、黨委書記,曾掛任廣西河池地區行政公署黨組成員、副專員,中共麗江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方面介紹:趙景柱開拓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方法,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創了景感生態學研究,創新了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建設理論方法。
他高瞻遠矚、無私奉獻,以卓著的領導力帶領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入國際生態環境領域一流研究機構行列;他主持創建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為研究所的發展殫精竭慮。
02
2021年4月8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趙勇教授因病逝世,終年45歲。趙勇教授2020年剛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03
2021年3月12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電學院副院長、光谷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周軍教授因工作積勞成疾不幸去世,享年42歲!
周軍教授,中共黨員,1979年8月23日出生于湖南郴州;2001年本科畢業于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7 年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師從許寧生院士;2007年至 2009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王中林院士;2009 年以教授(博士生導師)身份受聘入職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2016年至今擔任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職,2021年擔任光谷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周軍教授忠誠于我黨的教育事業,德才兼備,為人師表,是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摯愛科學研究,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工作,贏得了學術界的普遍贊譽和高度評價,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和教育事業奉獻了全部的青春和熱情。他先后入選國家優青、國家“萬人計劃”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人才榮譽稱號;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紀念章等;擔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副主編、中國真空學會電子材料與器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職務,作為程序委員會主席組織大型國際會議4次、國內會議1次,在美國材料研究會年會(MRS)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做邀請報告40余次。此外,在2018至2020年,他連續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周軍教授愛校愛崗,為學校的人才引進、重大科研和儀器平臺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周軍教授熱愛教育事業,躬身力行地參與到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并在生活上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培養了眾多高層次人才,包括博士后15名,博士生 36 名,碩士生 29 名,其中 12人獲得國內高校高級職稱(教授/研究員),2人獲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多名本科生赴國際著名學府深造。周軍教授一生以“天道酬勤,厚德載物”為座右銘,鍥而不舍地追求科學真理,腳踏實地、潛心鉆研、嚴謹治學、堪為名師。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同志治喪小組發布訃告時表示,天妒英才、少華隕落!周軍教授的逝世是華中科技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材料科學領域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哀悼并深切緬懷周軍教授!”
04
山東農大副校長、國家杰青郝玉金教授2021年3月15日18時45分去世,享年51歲!
郝玉金,1971年生,博士,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
超負荷工作,加班時間長、休息、鍛煉時間少是造成科研人人員身體狀況差的一大誘因。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長為8.6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16小時。高學歷者每日工作時間更長,睡眠缺乏情況嚴重,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9.29小時。同時,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都不足5小時,顯著少于其他學歷群體。
同行競爭、經費管理體制與薪酬體制是當前壓在科研人員肩上的三座大山,光是溫飽問題,他們就已經拼勁全力。?在國外,薪酬體系上對科研人員的基本生活是有保證的,所以國外很多科研人員基于自己的興趣追求科學前沿。而在我國學術界現有的人才評價體系之下,社會和管理層對科研人員賦予的角色很多,要求每一個人都是全能型的‘鐵人十項’選手。但由于要求相對分散,科研人員有限的精力下很難面面俱到。
在中科院副研究員王碩看來,“其實每個行業都有競爭壓力,所以問題的根源還在于科研體制與管理方式。科研管理要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盡量減少行政干預對科研發展的影響。同時引進國外的學術休假制度,充分給予科研學者一個寬松、緩解壓力的環境。”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請各位在繁忙和科研工作中,抽出時間來歇一歇,注意自己的身體!
—版權聲明—
來源:德先生,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京東 | AI人才聯合培養計劃
?知名教授:希望論文一作發Nature后去當公務員的那名學生能看到我的這篇文章
?90后「V神」封神之路:4歲學編程,19歲創辦以太坊,4年十億身家!
?零的突破!炸出圈的“女媧補天”教授獲國家杰青!
?25歲曹原,今獲凝聚態青年物理學家全球最高獎!科大少年班「魔角天才」Nature八連殺
?數學之美:當代最偉大數學家回顧過去百年的數學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痛惜,今年已有多名杰青英年早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 super用法_Java基础面
- 下一篇: 多stream_基础之Lambda和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