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数的由来 真是神奇又有趣
數的進化
回顧從自然數1,2,3,4,…開始,再加上分數、負數、無理數,直到成為實數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它很像是許多涓涓細流匯成一條大河。
[注:本文涉及的自然數不包括0。]
自然數添上分數,再添上負數就成為了有理數(當然還要添上0);有理數再加進無理數就成為實數??墒枪庥袑崝颠€不夠,再加上新來的虛數,這就誕生了更廣泛的數——復數。
那么,為什么在數的世界里,要從自然數擴大到實數呢?他細想一想,這里有個一貫的原則。比如說,有一個人只知道10以內的數。
1,2,3,…,10
當然對這個人來說:加法也是不太行的。也就是說,即使取其中任意兩個數相加,也有可能答不上來。如果是2+3,他知道是5。要是6+7的話,他就只好說“不知道”了。他即使知道10000以內的數也是一樣。因為6000+7000的答案不可能在10000以內的數里找出來。
因此,為了無限制地進行+運算,就必須有無限多的自然數。這樣就產生了所謂無限多的自然數的整體的想法,這就是
1,2,3,…
想象有這樣一個自然數的整體,就可以自由的進行+運算了。這時,自然數的整體對于+來說叫做閉合。由于乘法也是自然數的相乘,是加法的重復,因此也能自由地進行。也就說自然數的整體對于×是閉合的。
所以在只考慮+或×的時候。只要自然數就夠用,沒有必要再考慮新的數。
可是要考慮×的逆運算÷的時候,自然數就不再閉合。因為任意取兩個自然數作除法結果卻不一定是自然數。例如2÷3的結果就不是自然數。
自然數的范圍太狹窄了,要想自由地進行除法運算,就必須增加新的數,這就是分數。在自然數與分數合起來的更寬廣的數的范圍內,+,×,÷就可以自由地進行。
然而,想到+的逆運算-的時候,這個范圍又窄了。因為不能從小數減去大數,例如2-5,即使寫出這個式子,也得不出答案。
為了讓這個式子也能有答案,就必須想出-3這樣一個新數。也就是說要自由地做-運算,需要有一種新的數——負數。
把數的范圍擴大到正的自然數、負的自然數及分數,即有理數時,+,-,×,÷四則運算可以自由的無限制地進行。換句話說有理數對于四則運算是閉合的。
19世練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把對于四則運算閉合的數的集合叫做域。按照這個叫法,也可以說整個有理數的集合是域。當然,叫域的除了有理數之外還有許多,對于我們來說最熟悉的首先就是有理數。
當數的世界擴展到有理數時,+,-,×,÷的計算雖然能自由地進行,但是還不具有連續性,所以仍然不能表示直線上所有的點。填滿這些空缺就需要無理數。有理數與無理數合起來就是實數。有了實數就可以表示直線上所有的點。
總而言之,實數的集合就是對于+,-,×,÷閉合的一個域,同時還具有連續性。到此為止,似乎可以認為數的世界擴展可以暫時停止了。
可是,如果實數世界就是終點,數的交響樂不過是缺少最后樂章的未完成的交響樂而已。隨著實數而來的最后的樂章就是復數。
四則逆運算
以前擴大數的世界時,在很多情況下它的契機是逆運算。例如,由于×的逆運算÷而增加了新的分數;由+的逆運算-而產生了新的負數。從實數產生復數的契機也仍然基于逆運算。
假如我們對于x這樣一個實數任意進行+,-,×,÷四則運算時,可得到以下的式子:
不管這些式子多么復雜,也只是+,-,×,÷的組合,所以只要x是實數,代入計算的值就也是實數。
比如設下面式子等于y:
假定這個式子是從x算出y的,這就是四則運算。
現在來考慮四則運算的逆運算,也就是從y求出x。例如當y=2時,x等于多少呢?這個計算就是
為此,只要解答下面的式子求出x,
去掉分母
移項得
解滿足這個方程的x,結果呢?所謂??的逆運算不過是解代數方程,只此而已。
以前也有這樣的事,就是逆運算要比原來順運算難,如-比+難,÷比×難。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解代數方程的運算是比四則運算要難。
那么在實數的范圍里,能不能自由地進行解這個代數方程的運算呢?答案是否定的。請看下面的實例。
在四則運算??中,要是反過來從y求x的話,就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行得通的。如果y是正數
可以求出實數x。如果y是負數,例如y=-1就不能在實數范圍內找出與之對應的x。因為(實數)2 決不會是負數。
因此我們知道,在實數的范圍內,對于四則運算的逆運算“解代數方程”來說,不是閉合的。要想自由地解代數方程,就必須打破實數的框框,導入新的數。這個新的數就是虛數。
代數學的基本定理
我們知道,如果把數的世界擴大到復數,那么二次方程,三次方程以及zn?-1=0形式的n次方程就都是有限的。而且不管什么情況,根的個數和方程的次數相同。
這個試試能不能再一般化呢?也就是說所有的n次代數方程
a0xn?+ a1xn-1?+…+ an-1x + an?= 0
是不是一定有復數根呢?
這件事大約在200年前就曾設想過,但在漫長歲月里誰也不能證明。
高斯
首先證明這個事實的是20歲的青年高斯。他在1797年哥廷根大學的畢業論文里首先證明了這個事實。這個定理叫做代數學的基本定理,理由是解代數方程是代數學的最大任務。
這個定理就保證了代數方程不論如何都有根存在,不用擔心為了找出不存在的根而白費勁,可是即便知道有根,要找出它來也決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解一次方程是很早以前就知道的。二次方程也是很早以前知道解法的。
但三次方程就是后來才找到解法。對于這件事,卡爾達諾和塔爾塔利亞還爭論不休呢。
卡爾達諾
到了四次方程可就難得多了,那是卡爾達諾的弟子費拉里(1522-1563)發現的。
方程的次數一高,方程的解法就像加速度一樣變得更難。
征服了四次方程的數學家們,又著眼于解五次方程。在很長的時期里,這是數學家進軍的目標。
你問登山家:“為什么要登喜馬拉雅山呢?”登山家回答說:“因為它在那兒?!?/span>
數學家也像登山家那樣,把阻擋在眼前的五次方程作為目標,不斷地發起突擊。
然而,所有的突擊都被擋了回來。人們就漸漸知道這五次方程是格外棘手的目標。
于是人們開始重新考慮。雖然根的存在是根據代數學的基本定理而得到保證的??墒墙夥匠痰氖侄稳绾文?#xff1f;
仔細推敲解方程的手段,到四次方程為止,根是可以用+,-,×,÷還有開n次方n√?等手段解出來。仍然只用+,-,×,÷和n√?能解五次方程嗎?
就像不帶氧氣,只用冰鎬和繩索已經不能登上喜馬拉雅山那樣,數學家開始懷疑用以前的手段不能解五次方程了。
阿貝爾
挪威數學家阿貝爾(1802-1829)從這種懷疑出發,終于證明了只用+,-,×,÷和n√?不能解五次方程。
伽羅瓦
接著伽羅瓦(1811-1832)把這個問題一般化,發現了只用+,-,×,÷和n√?所能解的方程的形式。他因此所創立的群論使后來的數學發生了很大的革命。
節選自日本當代著名數學教育家遠山啟的作品《數學與生活(修訂版)》
∑編輯?|?Gemini
算法數學之美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涉及數學、物理、算法、計算機、編程等相關領域,經采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math_alg@163.co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各种数的由来 真是神奇又有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2亿!中国大学史上最大笔捐款诞生
- 下一篇: 孩子数学总是考不好?做好这五点,下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