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R 2020 | 多模态下使用图片信息显著增强机器翻译效果
論文標題: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Universal Visual Representation
論文作者:
Zhuosheng Zhang, Kehai Chen, Rui Wang, Masao Utiyama, Eiichiro Sumita, Zuchao Li, Hai Zhao
論文鏈接: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Byl8hhNYPS
收錄情況:
ICLR 2020 (Spotlight)
代碼鏈接:
https://github.com/cooelf/UVR-NMT
長期以來,機器翻譯都只涉及到文本之間的轉換,但實際上,人的感知功能可以是“多模態”的。
本文提出一種通用的視覺表征,將圖片信息融合到機器翻譯模型中。
使用這種視覺知識融合方法,不需要額外的雙語-圖片標注數據,模型就能夠在多個數據集上取得顯著的效果提升。
多模態與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比如“A dog is playing in the snow”翻譯為中文就是“小狗在雪地里玩耍”。
但人類理解世界不只是用文字,還有視覺、聽覺等感知能力;并且翻譯的過程需要保持“語義”不變。比如下面的圖:
講中文的人會說“小狗在雪地里玩耍”,而講英文的人會說“A dog is playing in the snow”。也就是說,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本質認知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體現在語言上,就是語法上的差異。
為此,我們可以假設在機器翻譯模型中,融入這種“客觀的世界知識”,比如把圖片信息加入,以此期望增強翻譯能力。同時考慮文本和圖片,這就是一種多模態。
然而,過去的翻譯-圖片研究大都需要大量的雙語-圖片標注數據,這在數據上成為一個研究的瓶頸。本文針對這種情況,提出“通用的視覺表示”,僅用單語-圖片標注數據,就能顯著提高機器翻譯的效果。
本文的方法在數據集EN-RO,EN-DE,EN-FR上均有約一個BLEU值的提高,這說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具體來說,本文貢獻如下:
提出一種通用的視覺表示方法,無需雙語-圖片標注語料;
該方法可以在只有文本的數據集上使用;
實驗證明了該方法效果提升的一致性。
在閱讀完本文之后,讀者可以思考下述問題:
如果要翻譯單語-圖片數據集中沒有的語言,可以怎么做?
在融合步驟,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方法進行融合?
你認為本文這種方法從邏輯上是否真的有效?為什么?
通用視覺表示
本節來介紹本文的方法。
首先我們有一個單語-圖片數據集,也就是,其中的每條數據都是一張圖片和對圖片的描述。
這個描述的句子為,把其中的停用詞去掉后得到了,它所描述的圖片是。
然后,對中的每個詞,計算它在整個數據集中的TF-IDF值,然后取中TF-IDF值最大的前個詞作為這個圖片的主題詞,也就是和圖片最相關的個詞。
這樣一來,每個圖片都有它主題詞,同時,每個詞都有可能同時是多個圖片的主題詞。我們可以把這看成一個“主題詞-圖片”查詢表,輸入一個詞,就可以在表中查詢以為主題的所有圖片。
那么,現在輸入一個句子,我們就可以按照同樣的步驟:
1.去除停用詞;
2.計算每個詞的TF-IDF;
3.取前個TF-IDF最高的詞;
4.在查詢表中找到所有對應的圖片;
5.按照出現次數的多少排序,取出前個出現次數最多的圖片(因為多個詞可能對應同一個圖片),得到集合。
現在,這個圖片集合就可以認為是和輸入句子對應的視覺信息,可以用它去增強翻譯效果了。下圖是流程示意圖:
在機器翻譯中融合圖片信息
為了把圖片融合進去,我們首先用一個預訓練的ResNet提取圖片集的表示,然后計算與。
這里,是Transformer Encoder的最后一層,是用ResNet得到的圖片集的表示,使用sigmoid計算。
在Decoder端,直接把送入即可。融合步驟如下所示:
實驗
我們在三個數據集上進行實驗:WMT16 En-RO, WMT14 EN-DE和WMT14 EN-FR。這三個數據集大小從小到大增加,從而在不同大小的數據集上都能驗證該方法。
下表是在這三個數據集上的結果,++表示顯著更優。
可以看到,和基線模型(Trans.(base/big))相比,本文的方法(+VR)在三個數據集上都能得到顯著的提升,平均提升約一個BLEU值。同時,只引入了很少的參數量,這就不會使訓練時間幾乎不會增加。
下表是在數據集Multi30K上的結果,這是一個多模態數據集。可以看到,即使在多模態設置下,本文方法依舊能夠取得顯著結果。
最后,我們來看看每個句子對應的圖片集的大小,和手動控制參數的影響。
下圖分別是兩個因素的影響結果。從圖片數量來看,并不是越多的圖片數量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在的區間較好。這是因為,過少的圖片信息不充分,過多的圖片噪聲太多。
參數控制的是圖片信息融合的程度,可以看到,無論融合多少,效果都比不融合圖片信息要好,這說明多模態是有效果的。
而且,手動控制它都沒有模型自動學習好,這也說明模型對不同的輸入句子,需要的視覺信息也是不同的。
小結
本文提出了一種簡單、有效的多模態視覺知識融合方法——首先構建從主題詞到圖片的查詢表,然后對輸入句子找到相關的圖片,然后使用ResNet提取圖片信息融入到機器翻譯模型中。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對大規模雙語-圖片數據的依賴。實驗結果也表明,這種方法可以一致地提高翻譯效果。
思考題討論
如果要翻譯單語-圖片數據集中沒有的語言,可以怎么做?
比如沒有日語,我們可以用一個日語的image caption模型去自動標注每個圖片的描述。
或者可以用X-日語的機器翻譯得到圖片翻譯后的描述;或者直接用一個現有的詞典,把圖片的主題詞直接翻譯成日語。其他方法亦可。
在融合步驟,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方法進行融合?
另外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把ResNet得到的圖片表示和句子一起,送入Encoder,再像往常一樣解碼。
你認為本文這種方法從邏輯上是否真的有效?為什么?
見仁見智,筆者傾向于有效,但是作用不大,因為只從模型的角度難以驗證圖片和文本之間語義的相關性,至于效果的提升,有可能是ResNet和Aggregate的共同結果。
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加一個圖片預測描述的任務,和翻譯一起學習;再將ResNet替換為普通的CNN進行實驗。
????
現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們了
進入知乎首頁搜索「PaperWeekly」
點擊「關注」訂閱我們的專欄吧
關于PaperWeekly
PaperWeekly 是一個推薦、解讀、討論、報道人工智能前沿論文成果的學術平臺。如果你研究或從事 AI 領域,歡迎在公眾號后臺點擊「交流群」,小助手將把你帶入 PaperWeekly 的交流群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ICLR 2020 | 多模态下使用图片信息显著增强机器翻译效果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team 新一周销量榜:《七龙珠 电光
- 下一篇: 怎么装主板bios设置u盘启动项 如何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