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评审18篇SCI文章的一点感受
最近剛收到一篇SCI雜志的文章讓評審,結果發現在不知不覺之中,這幾年我已陸續評審了18篇SCI稿件,涉及聚合物、環境治理等領域,共8個雜志。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韓國、美國、加拿大、土耳其、馬來西亞、埃及、突尼斯等許多國家,稿件水平可謂參差不齊,下面談一點我的感受,與大家交流。
1。英語應用水平。
總體來看,歐美的英文寫作水平明顯要高于其它地區,亞洲的寫作水平最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評審美國作者的稿件,明顯感覺英文寫地很地道(甚至地道地很多地方的寫作手法我從未見過,當然這也可能理解,畢竟英語是人家母語),而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人寫的文章總讓人感覺很漢語化,讀起來生硬,不連貫,每個部分之間缺乏必要的連接,顯得很分離不融合。當然這也是中國人的一個弱勢,我想只有多練才能提高,沒有捷徑可走。
2。文章的創新性。
其實如果你搞過科研已有一定年頭,你知道一篇文章要有完全的創新性是不太可能的。但現在的SCI雜志原則上要求能發表的文章必須是有創新性的,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很多基本沒什么創新性的東西照樣能發表在比較好的雜志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會寫,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會哄騙評審人上當,一個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他再做一遍(當然不是完全一樣的材料和實驗條件),照樣可以寫出一篇讓人看起來很舒服的,讓你讀后即使明知缺乏創新性但仍不忍拒絕的稿件來。這其實就是一種能力。我發現我所評審的稿件中,有一些較為相似的領域,有的作者寫得很有層次感和邏輯性;而有的作者寫的很簡單。
3。文章的完整性。
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IDEA,但是由于你研究內容的完整性不夠,也會給評審人很不好的印象。第一感覺就是你研究做的不系統,有很多影響因素沒有考察,進而會懷疑你所得結論的真實性。所以我的建議是:一個工作盡量要做系統全面,寫文章的時候當然沒必要把所有的研究內容都寫進去,但是一些在類似論文中常出現的考察內容還應該盡可能包括,我們反對文章寫得太長,但相較于太短的文章而言,文章內容多一些更好,至少能讓評審人感覺你確實做了較為系統的工作。評審人大不了讓你修改時刪掉一些內容(至少你有可刪的),如果太少就麻煩了。
4。文章的書寫細節。
這一點是很多投稿人不怎么重視的,但在我看來非常重要。說嚴重點甚至可以直接決定你這篇文章是否能錄用。如果說語法錯誤還是可以原諒的話,那么常用單詞的拼寫錯誤是絕對讓我無法容忍的。至少在我看來你這個人是很不嚴謹認真的,連這么簡單的詞都能拼錯,只能說明你沒有把這篇文章的寫作當回事。既然你都不把自己的文章當回事,我何必浪費自己的時間呢?比如我最近剛評審了一篇文章,實驗部分本來是要說材料在60攝氏度烘干。結果我看了半天也沒發現60后面的那個溫度符號(暈死!)。另外,我發現很多稿件中的物理量和單位符號也經常不統一,比如公式中的符號是斜體的,可到了討論中又變成正體的了,讓人感覺很無奈!這些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一種很不嚴肅的科學態度。如果一旦讓評審人產生了這種感覺,那你的這篇文章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他人评审18篇SCI文章的一点感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申报体会
- 下一篇: 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