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作机器人发展趋势_发那科童梁:机器人化不是时髦!有效的人机协作投资回报率更高...
編者按:此文是根據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童梁于2019年5月在浙江寧波余姚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的《物聯網浪潮下的智能制造》報告錄音整理摘編部分而成,題目為編者所加。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開始“機器換人”的布局。但智能制造就是簡單的“機器換人”嗎?很顯然并不是這樣。此次報告中,童梁將智能制造分為自動化與機器人化、網絡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與人工智能三部分,并指出,機器人化不是一種時髦,物聯網化、云化、人工智能也不是時髦,它們組合在一起,才能為智能生產提高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同時降低成本,為企業帶來真正的價值。
機器人服務優先于機器人銷售
發那科是一家全球性的企業,一直秉承“機器人服務一定先于機器人銷售”的理念。童梁分析道,秉持這樣理念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機器人本體裸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跟它的工藝設備相聯系在一起,因此在早期的時候,需要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跟技術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使用工業機器人的絕大多數都是制造企業,制造企業在使用中最關心的是,制造過程中我的設備能不能持續生產制造,不停機。因此快速為客戶提供最有價值的備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發那科會在當地先設立服務中心,然后再進行銷售。
以智能機器人為基礎進行無人生產
童梁在報告中主要講述了智能制造中的自動化與網絡化工作,那么,在每一步當中,發那科如何為客戶提供競爭力呢?據童梁介紹,發那科在80年代就開始考慮怎么樣能夠實現夜間生產,在完成自動化工廠的開端之后,又開始考慮能不能實現周末的生產,也就是72小時生產。迄今為止,發那科已實現用智能機器人進行720小時的生產控制。
童梁指出,要實現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技術,比如3D技術、兩地定位技術、柔性式手爪技術等。夾具的定位精度遠高于機器人的定位精度,如何實現柔性高精度的定位并同時完成這個過程呢?在發那科生產機器人的過程中,有大量金屬零部件需要加工制造,因此,發那科在工廠中實現了自動化。
有效的人機協作投資回報率高于純無人化生產
據童梁介紹,發那科所有的機器人、除減速機以外所有的零部件都自己生產,4100臺機器人24小時連續生產,已經實現機器人來裝配機器人。他提出,下一步將考慮如何將軟體實現裝備,讓機器人實現無人化,把2000多個員工全部專注于研發,保持機器人的領先度。
在整個自動化工程中,機器人是最貴的嗎?童梁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指出,最貴的是高精度機床。如果能夠實現24小時生產化,意味著設備每小時的折舊下降,也就是單個零件制造過程的成本下降。但這并不代表機器人化、自動化以及無人化工廠最好,童梁認為,機器人化、自動化不僅僅是替代人的過程,重要的是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更重要的還有投資回報率。
童梁以發那科生產注塑機工廠當中的應用為例,表示協作機器人目前存在負載低等缺點。將機器人的高重復定位精度、高負載能力和人類獨特的技巧靈活性與能力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說,人的手在裝配領域還是遠遠超過機器人的。
為全世界制造業提供永不停息的工廠
未來一定是物聯的世界、互聯的世界,所以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領域也一樣。 為了解決實時性的問題,許多設備會相連,同時有些信息非實時,一層層才能傳遞。 對于這樣的問題,童梁表示,發那科采用重邊緣的解決方法,通過邊緣導入,在底層邊緣設備上處理大量的數據。
該物聯網平臺具有實時處理能力強、自主式分布架構、過濾無效數據、減少通訊成本、防止數據的意外泄露等特點,他指出,這樣的架構未來將是一個個自主的單元,每一個單元能夠解決實施相關問題。通過云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利用生產設備產生的數據,讓設備更加智能化,最大化生產效益。
此外,發那科還采用深度神經網絡學習等方法,進一步將應用于產品表面質量檢測、機器人自學習編程等各個環節。童梁認為,智能制造是未來一個發展方向,自動化應該一步步走,從設備的智能到單元的智能,到最后到生產線和管理的智能以及智能物流,最后實現整個智慧工廠。他表示,發那科的目標就是為全世界制造工廠提供永不停息的工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机协作机器人发展趋势_发那科童梁:机器人化不是时髦!有效的人机协作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 手机号码显示加空格,An
- 下一篇: python基础(18)之 异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