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第二篇读后感
今天把周愛民大道至簡的第二章關于是懶人造就了方法讀了幾遍,作者通過戰國時李冰鑿山與愚公移山的比較來闡述懶人早就方法主題,以前聽歷史老師講課的時候正是因為懶人才會有那么多可以節省人們力氣和時間的發明,但懶人并不是真的懶,只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到了思考上面與觀察生活細節上面,正如文中作者所說愚公太勤快了,勤快的今天可以比昨天鑿出一倍的石頭,以致沒有了機會去尋找更快的方法,人的精力終歸是有極限的。提出新的方法,解決的將是做事成效的根本問題。而愚公可以多吃點飯,多加點班,但卻突破不了人的精力極限。
文中講的一百萬行代碼是可以寫在一個文件里面的,由早期的寫程序,都是打在穿空帶上,讓計算機去讀,到后來的匯編語言這也是一種進步了,省去了好多麻煩,而且無論這個程序多大,多少行代碼,寫到一個文件里會方便許多。但 把一百萬行代碼寫到一個文件中去,要查找一個函數需要在編輯器中按五千次PageDown/PageUp鍵,當然對于勤快的愚公來說他并不會去想些什么,但對于一些懶人來說這個十分龐大的工程并不愿意去參與,因而他們才會去想如何才能“偷點懶” ,才會有了后來的“單元文件(Unit)”,有了單元文件,也就很快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模塊。把一個大的模塊分成小模塊,再把小模塊分成更細的小小模塊,一個小模塊對應于一個單元,因而就可以分工作了,一部分人寫著幾個單元的代碼,另一部分寫那幾個,這樣就能減少一個人的工作量 了,從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這也達到了“懶人”們的要求了,也正因為多了些思考,才少了那么多的辛勞。
當講到你桌上的書是亂的嗎?我當時就想這和編程又拉上了什么關系,但當講到內容時我陷入到了思考當中,文中作者的引用的例子正好是困擾自己的問題,學了一年的編程,卻不知道怎么寫程序,作者用整理桌上的書說出了其中的問題,既然書桌上的書知道怎么分類、歸整得整整齊齊的,那編程不也是一樣的道理,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所了解的東西分類一下、歸納一下,整整齊齊的放在腦子中,那樣不就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學的了,常用的記在自己的腦子之中,而那些不常用的可以不去記只需要在用的時候能從書中找到便可。所以我們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學會歸納自己所學的知識,那樣我們就可以更快的學會新的知識。勤奮的人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他們努力地編寫著程序,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些時間去整理我們所學到的東西。而且,對于軟件工程的專業的我來說,有良好的軟件品質的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素質指的是:我們在寫編程時一定要寫備注,斷行的良好的習慣、規范的格式是寫代碼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
關于作者對:程序=數據+算法+方法的思考,是在soul和他的對話中,可以很好的看出自己的思考有很多不滿之處,他缺失了面向對象的“方法問題”如果一個問題不能解決,那它將永遠成為問題。所以就有了對“程序=數據+算法+方法”的思考。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chenpengmeng/p/4840376.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道至简》第二篇读后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用Backbone.js创建一个联系人管
- 下一篇: input hidden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