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来龙去脉及未来
前言
通信世界的演化很快,幾乎10年就是一個時代,從上世紀90年代的2G,到2010年左右興起的4G。而今,5G技術飛速發展,5G應用的場景技術需求也會變得很高,例如20 Gbit/s的峰值速率、0.5 ms的空口時延、3~5倍頻譜效率的提升、百萬級的連接數密度、10 Tbit/s每平方千米的流量密度、能耗效率的100倍提升等。圍繞5G的需求,3GPP RAN開始了面向5G新空口的可行性技術研究,完成一系列標準制定后,形成最終的5G候選技術提案,正式提交ITU-R。
? ?本書是活躍于5G研發一線的專家們共同探討未來5G發展的全貌,通過對本書的研究,給讀者呈現出5G的來龍去脈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于4G
4G為寬帶移動通信打開了一扇門,在給人們帶來生活與工作便利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整個社會運行的模式和效率。4G的普及應用,進一步刺激了用戶對移動數據的消費。有人說4G是移動通信的終極時代,不會再有新的移動通信系統出現,因為沒有新的技術能夠支撐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產生,不過越來越多的新業務、新應用場景對移動通信網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談談5G
5G有三大特點,極高的速率、極大的容量、極低的時延,這三個特點意味著5G網絡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為了實現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5G在能效和成本效率方面將會超百倍的提升,也將使移動通信的應用更加普及和深入,為相關新技術和新業務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并最終實現“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及”的5G愿景。?
本書簡介
本書從5G需求與愿景出發,深入揭示了5G產生的背景、頻率需求、候選頻率及其無線傳播特征,圍繞5G相關的主要標準化組織及其研究的最新進展對5G標準的未來進行了展望;圍繞5G的關鍵技術,分別從多天線的演進、非正交與多址、全雙工、編碼與鏈路自適應、網絡架構、用戶無感知的移動性管理、用戶為中心的自治網絡、毫米波系統設計、超密集網絡及小區虛擬化以及物聯網的優化等方面詳細介紹了5G的關鍵技術。
讀者對象
科研院所、電信設備制造商、電信運營商、電信設備提供商、電信咨詢業從業人員,以及關注通信行業/技術發展的相關人士。
作者簡介
劉光毅,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無線所總工,主要研究方向為LTE、LTE-Advanced、?5G的關鍵技術、標準化與產業推進;2000年10月-2003年9月,就職于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從事TD-SCDMA系統的研發工作;2006年至今,就職于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負責無線領域的技術工作。曾任工信部IMT-Advanced推進組技術子組副組長,現任CCSA?TC5?WG6副組長與GTI頻譜工作組主席。
本書目錄
第1章 5G需求與愿景
第2章 候選頻率與傳播特征
第3章 標準化展望
第4章 多天線技術的演進:3D-MIMO
第5章 非正交與多址
第6章 全雙工
第7章 編碼與鏈路自適應
第8章 網絡架構
第9章 用戶無感知的移動性管理
第10章 用戶為中心的自治網絡
第11章 毫米波系統的設計與驗證
第12章 超密集網絡及小區虛擬化
第13章 海量機器類通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5G的来龙去脉及未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作者:赵国栋(1974-),男,中关村大
- 下一篇: 二元运算符的运算符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