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企业战略的终极蓝图—— 产业互联网
趙國棟
筆者語:此文為“大數據棟察”專欄的開篇,后續文章將會圍繞產業互聯網三要素、產業生態管理等命題展開討論。一家之言,或有偏頗。歡迎大家來信指正、交流。
中圖分類號:TP293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1959/j.issn.2096-0271.2016047
論文引用格式:趙國棟.?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 企業戰略的終極藍圖—— 產業互聯網[J]. 大數據, 2016, 2(4): 102-107.
ZHAO G D.?Industrial internet: the ultimate blueprint of enterprise strategy an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Big Data Research,?2016, 2(4): 102-107.
Industrial internet: the ultimate blueprint of enterprise strategy an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ZHAO Guodong
1 引言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L”特征,傳統行業處在艱難的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去產能、調結構,一方面找方向、要升級。大數據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可以大幅度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同時大范圍提升運營效率。傳統產業需要積極擁抱大數據、互聯網等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其表現形式即“產業互聯網”,其核心要素是產業生態、大數據、生產性服務業。只有以大數據為樞紐,把生產性服務業融入產業生態中,才能真正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的靈魂所在。
2 產業互聯網的“前世今生”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隨后中國互聯網開始進入長達20年的普及和應用的快速增長期。筆者粗略地將其劃分為3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互聯網發展20年的3個階段
(1)??門戶為主的階段
2000年,互聯網的各種內容和應用蓬勃發展,新浪、網易、搜狐、騰訊四大門戶網站崛起,人們通過門戶網站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開闊了視野,啟發了人們的智慧,也催生了第一波互聯網創業和發展浪潮。
(2)??消費互聯網階段
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服務的電子商務、LBS、電子支付等互聯網應用以磅礴之勢席卷中國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典型代表有阿里巴巴、騰訊等,典型應用有微信、淘寶、支付寶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3)??產業互聯網時代到來
2014年底,在烏鎮“全球互聯網大會”上,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再一次發聲:“我認為未來20年,我們迎接一個更加激動人心的時候,就是產業互聯網時刻的到來?!?015 年《產業互聯網》同名圖書出版,標志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在理論上趨于成熟。
如果說門戶互聯網只是餐前甜點,那么消費互聯網就是一道開胃菜,產業互聯網才是真正的大餐。保守估計,產業互聯網的產業規模,至少是消費互聯網的10 倍,并將在各個行業孕育“BAT”(百度、阿里巴巴 、騰訊)級別的大公司。
3 產業互聯網三要素
產業生態、大數據與生產性服務是產業互聯網的3個要素,它們緊密融合、渾然一體,形成一種新型業態。這種業態要求從整體上看待問題,不能割裂、機械地看待各個構成部分。這3個要素中,產業生態是基礎,是企業制定戰略、政府制定政策的立足原點;大數據是核心,是中樞神經系統,離開大數據,產業生態就是孤立的、分散的,難以發揮整合優勢;生產性服務業是方向,是產業升級的方向,也是產業融合的方向,如圖2所示。
圖2 產業互聯網藍圖
3.1 要素1——產業生態
產業生態是企業制定戰略的著眼點,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出發點。這里需要區分幾個概念:產業集群、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產業集群更多的是物理概念,比如過去中關村的電子一條街是產業集群,賣東西的在一起賣。產業鏈更多強調的是從采購、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講的是一個鏈條的事情。
產業生態則不同,產業生態中的各個部分一定是相互依存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產業生態是以協同為天然屬性、以交易為紐帶形成的高耦合性的產業結構,傳統產業集群的地域性比較明顯,但是產業生態可以超越這一屬性,實現全球的資源整合。另外,產業生態可以是分層次的,每一個層次都會是一個生態,高層次生態的繁榮有利于低層次生態的發展,高層次生態制定游戲規則,低層次生態的繁榮制約高層次生態的發展。產業生態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是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無論其創始人愿意與否,都自覺不自覺地承擔維護、繁榮產業生態的責任。尤其強調,核心企業的領導人不能自我設限,把企業組織的疆域自我限定為公司,其思考的原點應該是與企業上游、下游、合作伙伴組成的整體,也就是產業生態。企業家首先要考慮產業生態的繁榮。那些領袖級的企業家不但造就了偉大的企業,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培育了繁榮的產生生態。企業轉型也將帶動整個產業生態的轉型。產業互聯網首先要求企業家必須具備產業生態的思維。
圖2中特別標識了“核心企業”,要求至少核心企業的領導要具備產業生態的視野和格局,擔負起整個產業生態轉型升級的責任,否則也就談不上核心企業。
3.2 要素2——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以及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本身并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獨立的服務效用。它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制造業,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
生產性服務業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Greenfield H就提出了這個概念。而我國也在1986年就成立了專門的生產性服務業研究機構。但是多年以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主要原因就是生產性服務業一直游離于生產之外。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大數據的支持。
當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時,組織中的某個部門就會傾向于從組織中獨立出來,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一部分,進而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舉一個高端設計的例子。祥云火炬是聯想設計電腦的設計部門設計的,最終入選奧運會,后來聯想出了一系列電腦都是用祥云圖案為背景的。本來設計部門是公司環節的一部分,為什么會突然間冒出來設計祥云火炬呢?其實,設計部門或設計環節可以脫離生產單獨存在,尤其是當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時。借助互聯網的手段,借助先進的溝通工具,設計部門不一定非要和某個公司擠在一起。換句話說,工業時代的設計、采購、生產鏈條已經被打破,設計可以單獨存在,不再依賴于某個公司,單獨做一個設計公司即可,這樣它就可以為全行業服務,還可以跨行業服務。再比如,QQ汽車是由汽車設計院設計的,再由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同時汽車設計院也可以為其他汽車公司設計車型,不一定非要服務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這個設計行業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典型代表。
那么什么地方最容易出現生產性服務業?從信息角度來看,凡是存在信息不對稱、阻礙信息傳播的領域,都可能會誕生新的生產性服務業。以物流為例,貨主不知道司機的信息,司機也不知道貨主的信息,中間隔著物流公司,這就是信息溝通的障礙。如果使用打車軟件這種模型,貨主有一批貨,發布一個信息,司機們就可以去搶。這就打通了信息溝通的障礙,就是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
3.3 要素3——大數據
產業互聯網三要素中,核心是大數據。大數據是銜接生產性服務業與產業生態的紐帶。這些數據包括生態中的供應鏈數據、企業經營數據、物流數據,還有其他的市場交易數據等。按照《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一書的觀點,這些數據資產不但構成評估生態內企業信用評估的基礎,還可以提前偵測生態的健康指數。如此重要的數據,過去可能散落各處,沒有積聚成為資產,也就發揮不了大數據的紐帶作用。
核心企業之所以成為核心企業,就是它可以掌控整個生態中的數據流。產業生態中的數據川流不息,核心企業通過掌控數據流,進而可以調度物流、資金流,讓不同的生產要素、服務要素借助大數據的手段,自由地銜接、組合。
借助大數據,對接產業生態和生產性服務業,是產業互聯網的靈魂,也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
產業生態、大數據、生產性服務業是不可分割的。筆者為了行文方便,說理明白,從產業互聯網中提取這3個要素。產業生態是基礎,生態中的交易數據、經營數據、交易數據等是大數據的組成部分。通過對數據的采集、分析,得以及時掌握、預測產業生態中的行為,具備了掌握、預測生態行為的能力,高效地對接、融合生產性服務也就順理成章。
產業互聯網理論指出了產業融合的方向,宏觀尺度上,表現為產業生態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雙向融合。產業生態中的核心企業可以主動地融合金融、電信、物流、交易市場等生產性服務;那些原本就是服務業巨擘的企業,也完全可以借助服務的勢能鉗制、融合一個個不同的產業生態。誰掌握了生態中的“大數據”,誰就占據了融合的主動權?!叭诤稀币辉~聽起來溫文爾雅,但是實踐中,則是逆亡順昌。不能在生態中占據一席之地的企業,往往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同時產業互聯網理論也提出了嶄新的組織命題,即產業生態如何組織、如何管理的問題。不同于企業中的各個部門,構成生態的企業往往互不隸屬。只是因為業務的頻繁往來而相伴相生。但是時代的發展又使得它們休戚與共。彼此在戰略上、業務上有頗多協同之處。如此業務上高度耦合、管理上高度分散的大型組織該如何管理,是中國管理學界,乃至世界管理學界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筆者提出“中間市場”組織管理理論,試圖為產業生態的管理找到一個出路。本文是“大數據棟察”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概述當下產業現狀,在后續的文章中,將探討產業互聯網的各個要素以及管理上的實踐。
?
4 “互聯網+”全景圖
產業互聯網的概念稍稍延展一下,再加上消費互聯網,就構成了“互聯網+”全景圖。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互聯網+”全景
圖3中左邊是生產環節,右邊是消費環節,中間是服務環節。圖3內涵比較豐富,如果完整、完全地闡釋,足夠一部書的篇幅。這里簡要說明一下。圖3中提到的諸多要素,將在后續的文章中一一解讀。
宏觀上,可以簡單地理解,消費互聯網就是指老百姓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等需求統統和互聯網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誕生了諸如微信、支付寶等幾乎占據了每個人手機的一些超級應用,造就了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世界級企業。
生產過程中,設計、采購、制造、銷售等環節與互聯網的融合遠遠不夠。這些行業勢必面臨被互聯網重構的局面。那些被禁錮在原來生產鏈條中的要素,被釋放出來,借助大數據、互聯網,重新組合成新的行業,煥發出勃勃生機。這就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的興起并不代表消費互聯網的沒落。相反,在消費端建立起優勢地位的互聯網公司正在大舉入侵傳統的產業領地。這些公司高舉著體驗、顛覆的大旗,侵入那些看似傳統的領域,是激活產業變革的正能量。如果傳統產業不變革,不去主動擁抱互聯網,只能坐以待斃。傳統產業中的核心企業擁有產業內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是互聯網巨頭們難以逾越的障礙。傳統產業領軍者對行業特性的理解,遠遠超過互聯網巨頭,這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但是擁有豐富的資源不代表就能引領這個產業。就像中東地區富含石油,卻不能掌控石油產業一樣。傳統企業也必須主動求變,主動利用互聯網、擁抱互聯網,運用大數據思維改造舊有的商業模式,向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升級。筆者堅信,傳統行業的核心企業能夠在產業互聯網大潮中浴火重生。
趙國棟(1974-),男,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匯冠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導師,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大數據專業碩士特聘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曾獲資本市場“新財富金牌分析師”團隊第一名。出版有《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產業互聯網》著作。系統性提出“聯盟三論”等原創思想:論企業戰略,提出以數據資產為核心的企業戰略發展理論;論區域經濟,提出以產業互聯網為統攝的產業升級、產業聚集理論;論組織變革,提出以中間市場為特征的組織變革理論,指導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被譽為中國大數據、產業互聯網的引導者和啟蒙者。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16年第4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企业战略的终极蓝图—— 产业互联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作者:廖小飞,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
- 下一篇: 嵌入式设备串口命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