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娃和去核电站参观,哪个更安全?
導讀:核電站安全嗎?飛機比火車安全嗎?5G的輻射對人體有害嗎?因為害怕家暴就不結婚,這科學嗎?
我們該信專家嗎?還是信網友?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問,而不是給出標準答案。因為在數據叔看來,保持提問狀態就是保持思考,而標準答案會終結思考,也就會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變得懶惰而懈怠。
01 核電站安全嗎?
HBO紀錄片《切爾諾貝利》最近熱播,也帶火了《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這本書。《切爾諾貝利的悲鳴》2015年11月在中國出版,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還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但似乎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也比不上紀錄片。
《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是紀實文學,是由一個又一個真實“故事”構成。數據叔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消防員的新婚妻子,講述她看著年輕的丈夫躺在病床上一點一點慘死。沒錯,一點一點的,慘死。
我還記得我是在一個清晨安靜的公交車上,在去體檢的路上,看到這個故事的。當時情緒上的沖擊甚至讓我的身體感到不舒服,好在沒有影響后來的體檢結果。如果不是不好意思,我會在公交車上大哭一場,盡管承受苦難的受害者,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來說,都距離我足夠遙遠。
▲《切爾諾貝利》劇照
紀錄片有畫面,還能看到受訪者的表情、面容,聽到他們的語氣,這是影視這種載體相對于圖書的優勢。紀錄片有更強的沖擊力,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相信,人們在看紀錄片的時候,一定會像我當時在看書的過程中一樣,腦子里就會不停地冒出一系列問題:
核電站安全嗎?此時此刻的、離我最近的那個核電站安全嗎?核電站如果一旦出現事故,后果是不是都嚴重到不可控?
數據叔當時上網查各種資料,對比各方說法,暫時得出的結論是,在發電這件事上,核電站效率最高,低污染;也很安全,安全到極少發生重大事故;越新的核電站越安全。
有一天,數據叔在微信群里看到遼寧紅沿河核電站開放參觀的消息,可惜因為開放日有其他事情,去不了。消息發布者介紹,他們希望通過這種設身處地、親身經歷的方式,讓公眾更多了解核電站,消除對核電站的偏見和誤解。(順便說一句,紅沿河核電站仍然會定期開放參觀,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相關消息。)
幾年后的今天,《切爾諾貝利》的觀眾們也提出了各種問題,展開了各種討論。我想反駁那些危言聳聽的核電站威脅論,于是再上網查資料,發現了環境保護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的一篇文章[1]。湯搏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我事先根本沒有思考過的問題:什么是安全?
我們對安全都會有一種直觀的感受,但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也未必準確,所以那不是科學定義。而在核電站問題面前,我們談論的安全應該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定義。湯搏先生給出答案是:
我給安全三個定義:
第一個定義,當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利益足夠大,而其代價可承受的話,我們則認為其是安全的;
第二個定義,安全是利益和代價的平衡,沒有一件事情只有利沒有弊;
第三,安全是可接受的風險。
所以,核電站是安全的;生活中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安全的。
另外,數據叔發現,每一個好問題的提出、追尋答案的過程,都將指向對事物、對道理更深刻的認知。我們應該保持提問狀態。
這讓我想起我最近正在讀的《學會提問》這本書,數據叔的感覺是,學會了提問,目的并不是問到別人懵B,而是不被他人“帶節奏”的真真假假的各種信息搞到懵B。
02 飛機比火車安全嗎?
說起安全,很容易想到飛機和空難。
基思·斯坦諾維奇在《對偽心理學說不》中提到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一個朋友開車20公里載你去機場,因為你要乘飛機作一次750公里的旅行。分別的時候,你的朋友很可能會說,“一路平安”,這個臨別贈言其實是具有悲傷的諷刺意味的,因為你的朋友在回家的20公里路上死于車禍的風險,要比你飛行750公里的風險高出3倍。
從新聞的角度來說,車禍頻發,一場車禍很難引發持續關注,而每次空難幾乎都是全球性的大新聞。尤其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不需要你主動去“打聽”,這些大新聞會第一時間填滿你的社交網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我們很容易陷入《學會提問》中提到的“可得性啟發”,指的是我們只根據手邊最容易獲得的信息來形成結論。[2]
作者寫道:
盡管乘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現一場空難以后,常常有很多乘客幾個月都不敢乘飛機出行。
毫無疑問,飛機比公路交通安全,但跟鐵路比呢?
這個提問除了跟近期的俄航起火事故有關,也跟年復一年的春運和近些年來,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有關。每年春運,火車站和車廂里都擠滿了人,但最終大家都平安到家了。那么火車真的沒有飛機安全嗎?
這里我們還是要再問一次“什么是安全”?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這種說法,評判的標準是事故傷亡人數與運輸總里程的比值。比如,1992年《紐約時報》做過一個統計,民用航空每1億英里的死亡人數僅為0.006人,低于鐵路客運的0.029人,更低于自駕汽車的0.849人。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做一次長途旅行,比如從北京到上海,坐飛機出行出事故的概率遠遠低于開車。
但如果不按運輸里程,而按照事故中傷亡人數與運輸總人次的比例計算,有網友根據已公開的數據做了統計,在2000-2011年的中國,每運送1億人次,鐵路的傷亡人數是3.01人,民航是5.52人。[3]
這樣得出的結論是,火車比飛機更安全。頻繁的中短途旅行,選擇火車是靠譜的。
不同的統計方法給出了不同的結論,我們該相信哪一個?數據叔覺得,我們應該保持這種提問的狀態,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哪一個。
03 因為害怕家暴就不結婚,有道理嗎?
有一天友人發了一張“大型反催婚現場,結果還是被懟.jpg”,催婚的父親用火車出行安全舉例,試圖講述一個不要“因噎廢食”的道理。
上文提到過,火車是非常安全的出行方式,火車撞死人的概率極低。對于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吃飯被噎到也是極少遇到的事。
但從數據叔的友人引用的數據來看,女性婚后遭家暴的概率接近25%,每4個人中就有1個。再看上文給出的火車事故數據:每運送1億人,傷亡3人。兩者差了上千萬倍。
所以,用火車事故類比家暴是不合適的。因為害怕家暴就不結婚,并不是因噎廢食。對于謹小慎微的人來說,24.7%的概率已經足夠高,那么他們做出不結婚的決定完全算是理性的選擇。
04 5G的輻射對人體有害嗎?
除了核電站,最近風口浪尖上的另一個熱詞是5G。5G的各種宣傳和科普已經很常見了,非專業人士get到了信號好、速度快等優點之外,5G的輻射也是頻繁提出的問題。
當然,各類科普文章中也都苦口婆心地告訴你,5G的輻射很微弱,根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即便你就住在信號塔附近[4]。但是最近互聯網元老級人物張朝陽突然在一次演講中質疑5G的安全性。
有網友指出,張朝陽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還有MIT的博士學位,所以張朝陽可跟朝陽大媽不一樣……
張朝陽的遣詞造句非常嚴謹,但不夠通俗易懂。他說5G的高頻短波(波長毫米級)雖然不會對物體的原子外層電子造成影響(意思是,5G不會產生電離輻射,不會造成核電站泄露事故那樣災難),但是可能會讓物體中的水分子、氧分子產生震蕩(這其實是微波爐加熱食品的原理,也就是說,他擔心的是,5G會不會把它的用戶“烤熟”)。
我們同樣可以理解為,張朝陽在提問,他的提問帶網友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思考層面。
至于張朝陽跟朝陽大媽一不一樣,我想引用物理學家倫納德·蒙洛迪諾在《世界之戰》中的觀點:
我通常不喜歡大篇幅地引用物理學家的話……物理學不同于宗教,不是特別重視某個科學家的權威性。
只不過,與朝陽大媽相比,專家在開口說話之前更可能進行了科學實驗,加上已有專業知識的積累,專家比朝陽大媽更有“權威”。所以專家更可信的概率更高。
但前提是,專家談論的內容必須是跟他們的專業領域相關,張朝陽以他的物理學背景談論5G,問題不大,但如果換成哪個娛樂明星談論5G,那就非常可疑了。
這就是《學會提問》中提到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2]:
是指我們通常會先認識到一個人身上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這些特征和這個人的其他一切都聯系起來。
比如說,有個名人天生有副好嗓子,并且特別樂善好施。然后,我們在聽到她因為染上毒癮而要到戒毒所接受強制治療時,就會感到特別震驚。我們過高估計了這個名人的善良品行。因為“暈輪效應”的存在,我們想象這個名人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很高尚,甚至連她的思維方式都包括在內。
最后,用一個提問結束本文:看了王源同學吸煙的視頻,你有沒有特別震驚?
參考資料:
[1]資深核電人:核電到底多安全才能不“毀滅中國”?
https://pit.ifeng.com/a/20171108/53065275_0.shtml
[2]聰明人也會掉進去的5個思維陷阱,你能躲過幾個?
[3]飛機比火車安全是不是謠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524553/answer/67747783
[4]5G輻射大嗎?關于基站和手機輻射,這篇文章徹底講明白了
延伸閱讀《學會提問》(原書第11版)
點擊上圖了解及購買
轉載請聯系微信:DoctorData
推薦語:不會提問就是胡思亂想,學會提問就是思考的光芒。批判性思維領域“圣經”更新至第11版。
福利時間:當當的羊毛,你一定得薅!
每滿100-50!滿200-100!滿300-150!
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聯合當當網特意為大數據用戶申請了一批可與滿減疊加使用的“滿200減30”的圖書優惠碼,優惠碼使用后相當于:
400減230 !!!
優惠碼:4DN5R4(注意區分大小寫)
使用時間:5/25-6/3
使用渠道:當當app和當當小程序
長按小程序碼去選書
本活動滿減與禮券均不支持團購,同一賬號、同一地址、同一手機號、同一IP反復購買本活動商品,當當有權取消訂單,終結交易。
據統計,99%的大咖都完成了這個神操作
▼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后臺對話框輸入以下關鍵詞
查看更多優質內容!
PPT?|?報告?|?讀書?|?書單?|?干貨?
大數據?|?揭秘?|?Python?|?可視化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
AI?|?1024?|?段子?|?區塊鏈?|?數學
猜你想看
為什么Flink會成為下一代大數據處理框架的標準?
用Python實現磁盤IO操作全攻略,讓數據流動起來!
聰明人也會掉進去的5個思維陷阱,你能躲過幾個?
4段簡短代碼教你用Python讀寫Excel
Q:?你有興趣去核電站參觀嗎?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后臺點擊“歷史文章”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结婚生娃和去核电站参观,哪个更安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个案例、6个步骤全程详解A/B测试,看
- 下一篇: 机器学习重大挑战:坏数据和坏算法正在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