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懒惰做朋友
早上走在通向教研室的樓梯上時,忽然意識到,已經(jīng)走樓梯走了一個多月了。其實只有三層樓,算不得高,但想起這一個月每天早中晚在這個樓梯里來回,也還是挺欣喜的;回頭再想想自己居然坐了近兩年的電梯,頓時一陣懺悔。 回憶一下這個習慣是怎么養(yǎng)成的,我想這個過程其實是對自己惰性的一種解剖。其實很簡單,無論用什么崇高的理由,只要讓自己堅持走一個星期的樓梯,那么一個星期后,再經(jīng)過電梯時,甚至都不會看它一眼。 兩年來,不是沒有想過舍棄坐電梯,也不是不知道走樓梯比坐電梯好,尤其對于我們這種IT一族。但每次看到電梯門開了,總是不由自主的走了進去,有時是因為趕時間,有時是因為身邊有同學一起,不好意思那么個性。于是,從第一天堅持走樓梯到后來偶爾走走樓梯再往后就慢慢變成了不走樓梯。這樣,坐電梯就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懶惰的習慣。 有人說,所謂的邪惡,就是最厚顏無恥的懶惰。懶惰簡直就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它無孔不入,無時不在,一不留神,心智就被它俘獲。表現(xiàn)出來就是各種習慣:選擇坐電梯的習慣;拖延的習慣;半夜用手機看電子書的習慣...我們在堅持這些習慣時,甚至還振振有詞。比如說,當偶爾一個“走樓梯吧”的念頭在心里剛一冒尖,你就會想: 1.這多耽誤時間啊,我要趕快到實驗室去學習呢。 2.我跟他一起,他坐電梯,我走樓梯,不好吧? 現(xiàn)在來看看這兩個理由是多么的不看一擊: 1.走樓梯真的耽誤你的時間么?一共才三層樓,走上去也花不了一分鐘時間,在實驗室少刷點網(wǎng)頁都能節(jié)省出以幾十分鐘計的時間來。更荒謬的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剛好趕上電梯,所以我寧愿選擇等一會,而最初的接口居然是節(jié)省時間! 2.你不跟同學一起坐電梯真的是一件那么難為情的事嗎?其實你只要你一句話,你大可以說服身邊的同學跟著你一起走那一趟。 推翻了這兩個赤裸裸的接口,心理頓時一陣后怕。我到底還有多少被這樣類似的借口披上合理化外衣的習慣? 可見,保持理性真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在這個例子里,只要稍微保持一點理性,就不會讓自己被這樣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借口所綁架。很顯然,強大的不是這些借口,而是內(nèi)心的懶惰。懶惰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完全戰(zhàn)勝的,因為它是個抽象的東西,是人的一種特質(zhì),它會表現(xiàn)在無數(shù)的行為習慣中。了解懶惰是我們的特質(zhì)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在于其做斗爭的路上,我們才不會覺得孤獨。 換個角度來說,既然懶惰是個抽象的東西,我們就不應(yīng)該不斷的暗示自己要戰(zhàn)勝懶惰。因為你怎么可能戰(zhàn)勝一個虛無縹緲的懶惰呢?不可能說要養(yǎng)成勤奮的習慣吧?如果真有勤奮這樣一種習慣,那么它和懶惰的過招就像武俠小說里的意念派高手靈魂出竅了。 既然懶惰必須以各種具體的習慣表現(xiàn)出來,那么我們就必須來養(yǎng)成與之對應(yīng)的習慣來對抗。當這些具體的習慣養(yǎng)成后,懶惰甚至會變成我們的朋友,例如我竟然會被同學嘲笑“你怎么這么懶啊,連半分鐘的電梯都不愿意等”。所以通過短期的陣痛,在一些具體的習慣上戰(zhàn)勝了懶惰之后,懶惰反過來就會變成你的朋友,防止它以前所依附的那種具體習慣卷土重來。 當體會到我竟然可以和懶惰成為朋友時,像《把時間當朋友》里李笑來所說的那樣,我真的有一種重生的感覺。
轉(zhuǎn)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trider/archive/2011/12/29/2305629.html
總結(jié)
- 上一篇: 小波大家
- 下一篇: 自动化环境部署工具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