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crum中sprint的规模估算的对话
Chen:
您好,我看了您些的關于Scrum sprint plan中規模估算的一篇文章(http://blog.csdn.net/zhangmike/article/details/6980334),覺得梳理和總結的比較好。
在我所服務的公司中,也在大力倡導Scrum模式下的敏捷開發;基于我個人的感受,在sprint plan時,對于得到一個滿意的estimation,覺得有些糾結。 我們現在采用的是基于歷史數據作估算,對于前面幾個iteration的相應規模如果有較大的起伏,我們采取了一種取歷史上多個iteration規模取移動平均值的做法。 我注意到你在文中提到,資源利用率通常是在75%,對應的velocity似乎是6,我想這是個比較理想的利用率。在我所在的scrum team中,team size是4, 但是資源利用率看起來似乎是56%左右,velocity相當于是 4.5個 ideal person-hour每工作日。 在如何看待這些metrics指標的事情上,我個人覺得脫離應用場景單看指標的做法沒有太好的指導意義,就如同掙值算法中的cpi/spi。而實際我們嘗試提高velocity的時候,可能會導致最終在task估算時候,task規模估算結果難免摻水;最終velocity上去了,但是生產率實際沒有提高。同時團隊成員也不大情愿做這樣的事情,畢竟他們在這樣的模式下已經工作了很久(不否認他們的productivity,team size小,近距離的觀察表明了沒有明顯損失效率的工作習慣) 在遇到此類兩難問題時,我首先的立場是盡管velocity是4.5這個較低的水準,但是由于團隊對task的估算結果使用了”干貨策略“,而且即便如此也存在偶爾加班的情況,所以實際的生產率不會是4.5所體現出來的這么低;但是另一方面,4.5這個velocity在向PMO做匯報的時候,往往容易引起誤解。 不為提高velocity而提高velocity,畢竟目標是提高productivity。不過就上述情形而言,我們的項目組織和流程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我們現在用的是hours-burndown, 最近在看story point方面的內容,在這方面是否能夠找到改進機會呢?最后,稍微表達一下歉意,在郵件中串了不少英文單詞,可能是因為習慣,很多時候覺得英文單詞的意思會更準確些。期待你的答復,祝工作順利!
Zhang:請問你們用什么來表示sprint的規模? 是用理想人天吧,還是用戶故事點數?
由于Scrum/Agile中的不少詞沒有確切的中文,只能夾雜E文。
Chen:我們采用了理想人天的方式,例如velocity是4.5,
表示一個工作日相當于是 0.56 個理想人天 (?4.5/8), 以一個sprint兩周來計算的話,sprint規模的計算公式是: ?velocity * 項目人員數量 * 10個工作日 , 這里的數量單位是: 人-小時數 由于現在的項目進度每日進度跟蹤現在非常依賴于 JIRA,而JIRA目前只提供了hour-burndown, 所以故事點數暫時沒有推行。Zhang:敏捷是基于信任的,秉承的是Y假設。
敏捷本身不鼓勵外面給團隊設定velocity要求。采用理想人天后,在技術手段上就更加沒有特別好的手段來從外面給團隊設定velocity要求。
什么算一個理想人天,由于處理的事情多種多樣,是很難歸納的,我猜想你們也許沒有一個恰當的定義。
我想推薦給你們的是 積累典型樣例(不知道你們是否已經這么做了?)。 什么樣的典型事務 算1個理想人天,什么樣的算5IMD。
有了這些積累后,理想人天就相對客觀。
當然這些積累不是不變的,隨著時間推移要變的,否則可能會出現資源利用率大于 100%的事情來,這個解釋起來更麻煩。
團隊有了相當比較客觀的基礎后,就可以在樣例和數字上做文章了。
以上也許只是數字的提高,
真實的提高是要靠真正提升團隊的能力、熱情和氛圍,敏捷團隊建設不是個快速過程,不能照著某些敏捷文章描繪的美妙場景馬上推進,小心敏捷的烏托邦。
如果采用Story point 或者 UCP,那么在技術手段上 會比IMD要多一些方法。你們可以看下。
但是不會改變敏捷的本質,如果你們開發團隊認為IMD用得不錯,只是PMO有點意見,那就沒有必要改。
對付PMO,相信你有很多辦法:)
Chen:謝謝您的答復,我得到了很多啟發 :) 相信我已經得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思路和方向
Zhang:能告訴我 你的思路和方向嗎?
另, 可以把 你的問題和我的回答 放在我的blog上公開嗎?
Chen:完全沒有問題,我覺得把這個thread放到blog上,
能夠獲得更大范圍的知識討論和共享,對于各方來說都是件非常有益的事情。關于思路和方向,在那個時間我當時的想法是針對于PMO的問題,我大致上可以有一些合理分析:首先是以什么樣的標準,來界定日常工作中的某個時間是劃分到ideal時間內,例如各個team是否統一這樣的一個共識,這樣橫向比較的結果才更加客觀。(例如A team,對于research的討論,不認為是ideal hour, 而B team則劃歸為ideal hour,這樣比較A和B的velocity,自然是不夠客觀。)基本上我認為這是個PMO需要澄清的問題。
現在我在想法上,更好的思路可能應該是,PMO提供支持和幫助,而對于上面提到的ideal標準問題,盡量避免嘗試推行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個客觀標準,因為這畢竟有X假設的傾向,而且不利于Scrum團隊的自組織,但是可以推行一個參考而非強制的標準。
沒有觀察就沒有發言權,如果你(PMO)有質疑,那么歡迎你抽出一些時間,作為chicken角色和觀察者,抽出一些時間來參與并幫助我們分析和改進實際的生產力;如果只是要velocity的report好看,這個通過投巧的辦法,實在是太容易做到了。
Zhang:PMO的X假設傾向 在有些組織里得到更高層領導的支持。
而且在以PMBOK為代表的項目管理理論上,并不排除X假設,并不全盤采用Y假設。感覺在PMBOK中,秉承的是中庸之道,XY各占一半。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Scrum中sprint的规模估算的对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crum sprint plan中规模
- 下一篇: 从“执行新过程新增5%的工作量”看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