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老调重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背景:最近參加了校友組織的計算機技術小圈子(20+人)分享會,分享主題:老調重彈,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分享人是馬老師,86級校友。果然是滿滿干貨,本文結合分享內容和大家對分享內容不同解讀觀點來闡述組織本文。
主題分享要點
- T和倒T型人才
- 機遇挑戰并存
- 影響力就是生產力
- 定位,順之者昌
T和倒T型人才
T型人才:中間一豎是指自己的專業,在專業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像一把傘一樣撐開,即在自己專業領域外,能夠橫向發展,跨領域,專業研究,做到觸類旁通,一通百通。這樣人才更多涌現出來的是各行業領域的綜合管理者,企業家。
倒T人才:最下面是一橫,就是要求基礎要夯實,地基特別牢固,然后在專業上終身投入研究,成為該專業領域的權威專家。這樣人才更多涌現出來的的是比如科學家,院士,學科奠基人等。
個人解讀:這兩種都是社會認可的人才,在職業發展規劃中,有很多因素驅使自己偏向那一類型的人才發展。另外結合個人性格,經歷,愛好,能夠做到勤奮,堅持,按照規劃方向腳踏實地,最終都會有自己的一番成就,不辜負時代,不辜負青春年華。我們大都是普通人,最后不一定成為管理者,企業家,科學家,院士等,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踏實做好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制定可行的計劃,落實到位。
“無論從事技術還是管理,發展到高處必須要有跨界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人們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他有能力吸收的,人們能注意到的風景都是他有興趣的。我們生活在同一樣的世界,可就是接收到不一樣的信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做出了不一樣的判斷。即使做技術,也要多接受人文的教育。內心豐富了,才能有靈感,才能做出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喬布斯不就是這樣嗎?就拿程序員來說,沒有一點美的修養,沒有一點行為學心理學的素養,是做不出好界面的,甚至會把別人設計好的界面破壞掉。” -- 馬老師
機遇挑戰并存
馬老師講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例子,他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跟自己的導師,同事三人創業研發LED,他主要負責軟件部分,任職副總經理,他的同學負責硬件部分,他的導師是公司的總經理。創業不久就獲得珠海一家同行業大公司的一百萬投資,當時一百萬價值不菲,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不到一年基本全部花光。由于產品已基本成型,且比目前市面同類產品無論是設計還是功能都更具有競爭力,所有先前投資方打算繼續投資,他們開出了一個條件就是把他的導師踢出公司,由他來當公司的總經理。馬老師當時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事情干不得,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導師干掉?當時,公司里另外一位同事意見是如果你接替你導師的職位,我就繼續跟著你干,你不接的話,我就回學校繼續當老師了,沒有明確說你一定要接替你導師,我必須跟著你一起干。當然馬老師也找了他的導師,當時導師也力勸他去接替自己。另外,馬老師也找了不少身邊的人咨詢意見,大多數人認為不可以把自己的導師干掉,那樣做不厚道。而當時只有一位他的同學給出了不一樣的意見,就是十分堅定支持他接替他導師,繼續把公司產品研發出來,這位同學已經在珠海工作多年,對行業市場發展有足夠的嗅覺。最后,馬老師還是跟隨了大眾意見拒絕了接替他老師,從而把公司給賣了,大家也就散伙。如果當時馬老師接替他導師,公司也許真的能做成,甚至做到上市公司,也許最后什么沒做成。但那會三十出頭就擔任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這種經歷或機遇在人生當中肯定是稀有的。
個人解讀:有擔當意味著更加主動把握住機遇,太機人傳統的骨子里就深埋著敢為人先,橫刀立馬的種子。先大膽做了,不以成敗論英雄。拋棄完美主義,善于發現問題,問題就是機遇,主動解決問題就是抓住了機遇。本人在工作中有過多次擔當的經歷,不挑老板上司發出來的“臟累差”的活,沒經歷過就當作一次人生寶貴的鍛煉,從幾個人到20+人的管理,從一個小組到多個小組,甚至跨多個部分的協調溝通,這些都帶給自己新的的經歷體驗。
“每當遇到機遇時就是挑戰,沒有一個人是能預知未來的,誰都不可能把每件事都能做好準備,當風來了姿勢還沒擺好怎么辦,那么就趁著風現擺姿勢,迎接挑戰,當風把你吹起來時不斷的調整姿勢,不斷提升自己。有人說掉下來怎么辦?掉下來就掉下來吧,最起碼我們經歷過被吹起來的感覺。馬老師講述了自己創業時沒有把握機會,到現在是自己最后悔的一個決定。這里引出一個方法就是當自己糾結時,要找經歷過的人商量,找成功過的人討論。” -- 其中一位校友總結分享
影響力就是生產力
學會借力,不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一個力一個力的往上推自己,學會包裝自己。制造影響力,可以做個人媒體,多參加活動。當你在圈子里有名,有影響力的時候,你決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所需要的資源會主動源源不斷向你輸送,事情想不做成功都難。馬老師講述了自己曾經在97年通過國家軟件系統分析員認證,2007被“中國軟件技術大會”授予“軟件技術推廣杰出貢獻專家”榮譽,連續6年在技術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目前軟考高級認證大綱部分就是馬老師參與編制。而當初軟件技術大會是如何邀請到他,原來是他曾在《中國計算機報》發表了一篇關于軟件開發相關文章(該報是全國性非常有知名度的刊物),這篇文章被連載了好幾期,并且著重添加了編者按來體現該文章重要性,技術大會注意到這篇文章,并聯系到了該報的編輯,從而聯系到了當年的馬老師。
個人解讀:這部分個人還是比較欠缺,由于個人認識局限(來自農村)還有性格等因素,太低調(不自信),領獎,受到表揚每次都覺得不好意思,臉會發燙,比如大學里頭三好學生標兵,優秀畢業生,出來工作后集團年度優秀員工,優秀個人等。心里頭總是覺得名利這些太俗了,不好意思。在長達近8年的職業生涯里,回想起來因為低調,不銷售包裝自己,錯過了不少晉升機會。聽了馬老師的分享后,要重新審視自己,規劃做好個人品牌,該宣傳的還得宣傳,甚至借力宣傳。
影響力就是生產力,我很認同這句話,我認為管理就是影響,一個人影響著一個人進步,影響著集體做了一個正確決定,影響著一個團隊的發展方向。用一個理念影響一批人。在人與人交往中也是影響,為什么愿意與他交往,因為他有一些點影響到你了。-- 其中一位校友總結
定位,順之者昌
非常契合一本書《定位》里面表達的核心思想,定位就是如何在潛在顧客心智中實現差異化,順應了自己的定位就一順百順了,如果逆著自己的定位將會有很多阻礙。定位是在競爭中產生的,先明白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沒有競爭對手就沒有定位。每個人的環境、位置、天賦等各不相同,一定要找準適合自己的定位發力,事半功倍。
個人解讀:定位這本書17年底有買來看,當時是聽到老大講到這本書,由于好奇就買來看了,里面講了很多營銷品牌影響力的案例,比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有一個詞叫“心智”,這本書基本都在圍繞這個詞列舉正反面的案例。所謂“心智”當別人一遇到什么事情,或聽說起每樣東西時,第一時間就會在心里頭關聯其與之對應的某種特定的事物,比如一提到涼茶人們心中立馬想到“王老吉”,提到漢堡想到KFC。馬老師講到順勢而為,其實就是不要違背大眾根深蒂固的認知和事物發展規律,要借勢,順勢。結合個人經歷而言,個人特質非常重要(核心競爭力,差異化能力),找準自己的正確定位發力,做事才會事半功倍。
?
分享會結束后合照:
馬老師簡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分享】老调重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中间件】消息队列-RabbitMQ
- 下一篇: 【大数据】朴素的数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