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到全“声”态,腾讯音乐发展的“中国范本”
文/螳螂財經
作者/易不二
高盛發布的音樂行業報告《Music In The Air》稱,2021年流媒體(不含現場演出)的收入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預測音樂流媒體收入將相比2020年增長30億美元,達211億美元。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2021年的開局,就以超出預期的增長成績,與全球音樂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交相輝映。
5月18日,騰訊音樂發布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2021年Q1,騰訊音樂總營收同比增長24%至人民幣78.2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9.79億元,雙雙超過市場預期。
綜合Q1財務數據和業務運行情況來看,騰訊音樂依靠其業務多元化布局,進入了生態驅動型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從音樂到全“聲”態,騰訊音樂“價值型增長”持續升維
高盛曾有數據稱,到2030年,全球將有11.5億流媒體音樂付費訂閱用戶,而總部位于中國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正在崛起,在2018年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音樂平臺,占全球音樂付費用戶的11%,預期到2030年,該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23%。
不僅如此,高盛還預測,在全球市場,“亞馬遜、YouTube和騰訊音樂將成為最大的市場份額獲得者”。
而騰訊音樂正在通過從音樂到全“聲”態,進行更長遠的布局,牢牢抓住在線音樂和音頻娛樂領域潛在的巨大機遇,以更強大的驅動力推動自身進一步邁向“長期價值型”增長新階段,一步一步驗證高盛對其的樂觀展望。
騰訊音樂的全“聲”態布局中,在線音樂服務是毫無疑問的業務基石。
Q1財報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到6090萬,同比增長42.6%。其中,環比凈增長為490萬,為2016年以來單季最大凈增長。付費率達9.9%,高于2020年第三季度的8.0%與2020年第四季度的9.0%。同時,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增長40.2%至人民幣16.9億元。兩者穩健的高增速驅動了在線音樂收入同比增長達34.5%。
結合騰訊音樂2020年在線音樂服務一整年的成績,可以看出在當前“在線音樂+社交娛樂”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下,騰訊音樂擁有健康的商業模式和長遠的增長空間。
而騰訊音樂以音樂為中心延伸出的創新業務,如收獲更多國民喜愛的超現場品牌TME live等,已經逐步探索出了線上廣告、品牌贊助等商業模式,也在成為騰訊音樂的流量增長與收入增長的重要業務。畢竟,對歌手來說,從線上的數字專輯到線下演出是一個完整的音樂閉環,而音樂用戶也需要線上線下的多維度體驗音樂的方式。同時,TME live與“在線音樂+社交娛樂”不僅業務模式完美融合,還通過線下場景進一步強化了兩者的良性價值循環。
當然,對于騰訊音樂與整個中國數字音樂產業來說,雙輪驅動帶來的在線音樂利好還處于剛剛開始的階段。畢竟長久以來,中國音樂市場都處于混沌發展的狀態,雖說正版化率已經提升至如今的96%以上,但用戶對音樂付費的意識和習慣仍然需要不斷培養。
而騰訊音樂用自身的堅持與實踐,探索出了音樂用戶愿意為好內容與好服務付費的正確路徑,用不斷加速增長的在線音樂付費用戶,為中國音樂描繪出了一個可期的美好未來。
除此之外,騰訊音樂還不斷挖掘聲音的想象力,通過深化長音頻布局,升級音頻娛樂生態服務,抓住下一個時代。
長音頻并不是一個新物種,只是,在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這個市場依然是一片潛力巨大藍海。
從2019年12月加碼長音頻、2020年4月對外正式發布長音頻戰略,并推出首個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之后,在2020年底,騰訊音樂的長音頻業務月活躍用戶就已經破了1億,2021年Q1的MAU滲透率更是從去年同期的5.5%上升到20%。
這樣的成績不僅意味著騰訊音樂已成為了長音頻賽道上的領先選手,更意味著長音頻為騰訊音樂帶來了更廣闊的業務增長方向。
而這個成績,還有更高遠的想象空間。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同比上年增長55.1%至175.8億元,預計2022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43.1億元。
基于利好的市場前景,騰訊音樂又通過戰略收購懶人聽書、成立長音頻業務線、與騰訊生態特別是PCG業務之間深度協同合作等動作,進一步挖掘聲音的想象力,抓住屬于音頻的下一個增長時代。
對于已經抓住了在線音樂和音頻娛樂領域巨大發展潛力的騰訊音樂來說,與騰訊內容生態緊密互動為音視頻打開的想象空間,才剛剛露出了冰山一角,隨著后期騰訊音樂對創新業務的不斷加碼,長音頻或將成騰訊音樂的增長“第三極”。
總的來看,通過從音樂到全“聲”態的長遠布局,實現了在線音樂基本業務與長音頻、TME live新業務深度協同、環環相扣的生態發展邏輯,并通過與騰訊內容生態的深度協同,為騰訊音樂帶來了層層遞進、持續增長的成績,以及長期被看好的發展潛力與價值。
以生態擴圈,掀起產業融合發展新浪潮
當騰訊音樂以音樂為軸心,不斷加速與騰訊生態的聯動,打破音樂的領域邊界與更多行業的業務一同形成集群效應,探索出以內容生態為驅動的“長期價值型”增長模式時,既為自身發展儲蓄了深厚的內勁,更是為整個音樂行業的發展做長期布局。
一方面,是構建了音樂產業全鏈條良好、健康的“內循環”。
騰訊音樂在音樂上保持創新活動的探索腳步,在不斷抬高自身發展坐標的同時,更為整個音樂產業甚至大文娛產業都提供了發展思路。
自騰訊音樂成立以來,縱觀其發展步伐,在好幾個關鍵點上,都為建音樂產業全鏈條良好、健康的“內循環”,加速釋放中國音樂市場的活力,做出了“行業領導者”的貢獻。
第一,推動數字音樂正版化建設,助力中國音樂產業突破“盜版困境”。騰訊音樂成立以來,積極支持、與行業同伴合作,積極推動平臺內容正版化建設。
其二,培育中國原創音樂生態,有效推動了原創音樂人與作品的扶持與孵化。據《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 中數據顯示,有超6成的音樂人主要的數字音樂收益來源于騰訊音樂人,騰訊音樂人正在成為音樂人首選的音樂平臺。通過對音樂人有力的扶持,截至2021年Q1,騰訊音樂人平臺的音樂人數量已超過20萬人,同比增長了一倍以上,騰訊音樂人歌曲的總播放量也實現了兩位數同比增長。
第三,基于中國音樂市場構建了獨有的成功商業模式與生態,并持續升級。騰訊音樂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家實現盈利的數字音樂企業并成功上市,代表了其獨有的在線音樂+社交娛樂商業模式得到驗證,不僅為音樂行業提供了一種“TME發展思路”,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音樂產業的能量。
第四,前瞻布局長音頻、創新現場演出等新藍海,為行業帶來了更多拓展機會。騰訊音樂集結旗下多元生態產品,從行業端和用戶端雙向發力、圍繞平臺與模式進行的多維創新,同時與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全面升級合作模式,共建音樂廠牌,毫無疑問為音樂產業打造了更多元的發展道路,提供了不斷創新的發展機遇。
當下,音樂行業已經迎來了良性發展的新時代。騰訊音樂通過生態驅動向產業上下游延展做行業共建者,又為自身平臺和音樂行業的良性運轉提供了新一輪動力。
另一方面,是帶來了音樂產業的跨界融合新潮與商業價值抬升的“外張力”。
此前,騰訊音樂的“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就已經走出了一條音樂產業的跨界融合的新路子。騰訊音樂聯合藝術領域、公益領域等多方合作伙伴,通過多方創新交融將更豐富的音樂藝術形態帶給社會公眾,既能讓用戶享受到更多更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優秀音樂作品,更能讓更多潛心創作的創作者和音樂人獲得更好的未來發展。
如今,騰訊音樂又聯動騰訊內容生態,以音樂為軸心,破圈至音頻、視頻、直播、游戲、社交等領域與行業,讓文娛產業更多的細分行業被納入了音樂中,不僅讓音樂產業實現價值升維,也讓其他細分賽道通過與音樂的聯動發生“化學反應”,獲得新的增量。比如,騰訊音樂與騰訊游戲聯合出品的PUBG Mobile主題曲《Battle For Glory榮耀之戰》就收到了廣泛的好評。
拓荒者的堅韌與領航者的責任
回顧音樂行業的發展歷程,騰訊音樂的每一個創新動作,都是從行業角度出發,用前瞻發展眼光、長期發展價值與堅韌的拓荒腳步,將整個市場的蛋糕做大。
而騰訊音樂也從一個堅韌的拓荒者走到了行業領航者的位置。
既然領航整個行業的發展,相應地,也要扛起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不僅要帶領中國音樂產業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更要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音樂產業的能量。
毫無疑問,騰訊音樂為中國音樂產業生態打下的基礎建設與生態擴容,將成為未來產業持續迸發活力與變革的源動力,也為海外音樂市場提供了可借鑒的“TME樣本”。比如,美國《滾石》雜志就認為Spotify較為單一的發展模式存在隱憂,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發展模式“是Spotify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而在騰訊音樂上市前,彭博社就評價其商業模式是一個能夠實現良性循環的“Spotify+Facebook+YouTube”生態閉環。
可以肯定的是,騰訊音樂被驗證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時時為中國音樂產業的未來增添強力內勁的同時,也有望成為引領全球流媒體音樂走向發展新趨勢的“TME樣本”。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音乐到全“声”态,腾讯音乐发展的“中国范本”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滴滴与能链杀红眼的加油市场,究竟有多大?
- 下一篇: “生骨肉”概念加速奔跑,宠物行业真要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