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顾强:从极限通勤看都市圈规划与发展
中新網1月18日電 今天,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麥肯錫“城市中國計劃”、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聯合舉辦的2018城市發展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主題,聚焦都市圈、未來城市兩大熱點,闡述各自立場、分享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共同助力中國城鎮化發展。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作“從通勤角度看都市圈規劃與發展”主題報告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何桂立,城市中國計劃聯席主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致歡迎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院士、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分別發表主旨演講。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周南、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等圍繞“培育形成中國的大都市圈”發展作主題報告。
顧強在題為“從通勤角度看都市圈規劃與發展”的主題報告中表示,舟車勞頓是全世界范圍內普遍的現象。從定義上,上班人群中距離最遠的10%稱為極限通勤人群。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分析顯示,北京的極限通勤直線距離平均為31.4公里,實際則達到45公里,已經超過了馬拉松的距離,極限通勤平均耗費時間72分鐘。類似問題普遍存在于中國的大城市。
與此同時,極限通勤還呈現出顯著的跨區域特征。以北京為例,有36萬人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固安等環京地區;有11萬人居住在北京,工作在環京。在廣州,有超過55萬人工作在廣州,居住在環穗,超過53萬居住在廣州工作在環穗。
他認為,大城市出現極限通勤現象的原因有三個。首先是各種交通方式不銜接,軌道交通尤其是市郊鐵路發展銜接不順暢。作為連接城市核與外圈層節點性城市的發展軸線,市郊鐵路不暢是當前我國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一大障礙。第二是新城新區產城不融合,多級城鎮體系尚不健全。日本東京都市圈周邊5萬-20萬人口的城市有84個,100萬-300萬人口的城市有2個,還有一個300萬-500萬人口的城市。而我國城鎮體系是攤大餅式蔓延。第三是跨域協調機制缺失,都市圈尚未納入整體規劃。都市圈外圈層行政區歸屬與功能區歸屬不一致,導致公共服務配給不足、交通協調不暢。比如在跨區域的地鐵運營補貼等制度方面存在障礙。
顧強建議,通過加強空間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四個方面的一體化來緩解極限通勤窘境。從空間規劃一體化方面,規劃體系中要把微中心和產業新城的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未來應該按照都市圈維度探索新規劃編制機制。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要打造一體高效的都市圈綜合交通體系,這對于解決極限通勤問題具有基礎性作用,而目前國內跨行政區的地鐵只有上海到花橋一條。從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國內都市圈跨行政區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社會服務資源很多不能通用。比如,昆山有臺灣辦的醫院,可以用臺灣醫保,但北京的醫保在廊坊還是不能用。從產業一體化發展方面,要以推動資本市場一體化為重要抓手,按照價值鏈中心輻射狀分布,提升中心區域輻射能力,強化產業鏈協作。
他最后指出,采用SOD和TOD模式是未來解決都市圈空間和效率合理化的有效路徑。以公共服務導入的SOD模式,通過完善大型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為物質生產流通等創造條件,提升新區功能,導入人口,帶動城市整體發展;以交通先行的TOD模式,在軌道交通站點周圍進行適度強度的土地開發并提高混合用地的比例,把交通和未來的城市空間緊密地聯合,形成高效整合的一體化社區。
本次論壇上,來自麥肯錫咨詢、國開金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總體組、中規院—阿里巴巴未來城市實驗室、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華為等機構的城鎮化專家還就“未來城市”發展議題展開主題演講和研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顾强:从极限通勤看都市圈规划与发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 HashMap原理及内部存储结
- 下一篇: Rabbitmq消息发送事务与确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