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产品专家盖勇:如何做出超越用户期待的智能硬件产品?
1. 智能硬件產品經理是否一定要有硬件背景?
問題描述:合格的智能硬件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硬件知識這個是必須的,但是想要做智能硬件產品經理是否一定要有硬件背景呢?
答:產品經理的職責更多的是研究和分析用戶需求,定義產品功能,引導產品方向,硬件產品經理也一樣。
是否有硬件背景并不是必須條件,反而我覺得沒有硬件背景或許會更好一些,原因如下:
1)了解技術會限制想象力,在提出問題之前就被自己的“背景”否定掉。
對于硬件研發人員來說,他們的學科可能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很可能一些技術剛出現的時候受到當時整體環境影響無法實現的功能或者作出的妥協,作為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潛意識里根本跳不出這些坑來,反而是沒有專業背景的人可以從其他角度去思考,從而給出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2)有技術背景的人,在設計和開發產品(無論軟件還是硬件),都可能存在過度設計的問題,經常為了應用新技術而去超前開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盛大研究院的那些東西,盛大盒子、bambook,這些產品在技術上都是領先的,但都因為市場需求過弱,最終沒能成為優秀的產品。
當然,如果有硬件背景,又能開闊思維,了解市場懂用戶,這自然是最好的。
另外,不需要有硬件背景不代表不需要學習,只談用戶體驗不談實現都是扯淡。
2. 智能硬件產品方案選型,支持良好的用戶體驗與成本如何平衡?
問題描述:題主最近面臨的一個問題,在做智能硬件產品時,領導層因為出于成本考量,選擇的產品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支撐用戶體驗。請問,在支持良好的用戶體驗與硬件成本之間的平衡,各位都是如何取舍與實現的?
答:理論上自然是支持良好的用戶體驗是最好的,具體的取舍還是要看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
1)需要滿足的用戶體驗是否是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如果是,那應該盡量滿足用戶體驗。
用我做空調時的例子,如果在制冷或者制熱能力上,高成本的方案如果能夠提供良好的體驗,那么應當盡量滿足體驗,如果說為了外觀漂亮,要提高所謂的用戶體驗而采用高成本,那就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了,畢竟空調的核心功能還是制冷或者制熱,裝完空調之后你甚至都不會再去多看一眼空調,你現在能記得你房間里的空調是什么樣子么?
(有裝修需求的朋友,推薦你們去搜索一下“風管機”)
2)你的“用戶體驗”方案與競品相比,是怎樣的,使用高成本方案后是否能帶來巨大的優勢
如果競爭對手的基本方案與你的“高成本方案”比較已經是一樣的了,你說做還是不做?
3)“高成本方案”能夠帶來多少的收益提升
按照我的一些經驗,如果成本上提高1毛錢,到了消費者手里很可能就是多了1塊錢,我剛入行的時候,一直覺得一個wifi模塊不就10塊錢么,為什么不加上呢?后來算算,10塊錢的成本,工廠要增加安裝的工位、增加檢測的工位、增加檢測的設備和軟硬件,工人工資,企業利潤、經銷商利潤,這10快錢成本,到了消費者手里很可能就是100-200的價格了。如果單純是為了提升一點點用戶體驗,產品都賣不出去了,那這個自然是沒有必要的了。
4)成本到底提高了多少,還有沒有優化的可能。
傳統企業在計算成本的時候都是1分錢1分錢去計算的,一個元器件節省1分錢,很可能整批貨就節省了幾十萬的成本。
我在海爾的時候,公司有一個最高級別的“金錘獎”,是為了獎勵為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員工,有一個同事得獎的原因是因為他把設備內部的電線用量從1m減少到了0.5m,只有0.5m的長度,但是如果是100W臺呢,那就是50Wm,這個優化帶來的成本收益是巨大的,得獎自然是實至名歸的。
互聯網企業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喜歡砸錢,不計成本,畢竟軟件做壞了同一批人換個方向,可能幾個周又出一個新產品,就可以挽回損失。傳統企業不一樣,一條生產線搞下來,做不出好產品,這家企業基本上也就完蛋了,自然領導層更傾向于保守,使用固有的成熟方案。
3. 智能硬件登錄頁面是否應該為注冊頁?
問題描述:因為智能硬件大部分只需要登錄一次,以后就會一直綁定了,那么按一次的標準來做的話,一定是做成優先展示注冊頁,其次展示登錄頁,但如果智能硬件同時兼備工具屬性,這時候該如何處理更好些呢?
答:理論上講,大部分的產品,在登錄注冊頁面的展示上,都可以是注冊頁面優先展示,沒有用戶愿意一次次的登錄,也不會有開發者希望用戶每次都要重新登錄。智能硬件也沒有例外。
銀行類的這些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除外,用完隨時退出登錄的可以優先展示登錄頁面。
如果非覺得隱私重要,也可以不做成退出登錄,而是增加數字密碼或者指紋密碼來解決登錄問題,而不是采用賬號的登錄和退出方案。
4. 智能硬件產品經理跟純APP產品經理的主要區別在哪里?
問題描述:最近在混智能硬件的產品經理,一直在思考,產品的種類很多,硬件類的產品經理跟純APP的區別主要在哪里呢? 我想我們這里很多的各種類別的產品經理,大家都來說說,自己思維里,各種產品的差別跟主要能力?
答:硬件產品和軟件最大的區別,一個是讓用戶隨時想起產品,一個是讓用戶徹底忘記產品。
好的軟件產品經理,是希望用戶在遇到有需求的場景下能夠盡量的想到自己的APP并解決問題。
好的硬件產品經理,應該是在遇到用戶有需求的場景下能夠盡量讓硬件提用戶解決問題,用戶最好不要想起有這個硬件。
用我經常跟別人聊天時舉的一個例子,傳統空調在設計的時候,是希望用戶在冷或熱的情況下通過設備解決問題。智能空調,在設計的時候,則應該是,能夠發現用戶冷或者熱,然后自己啟動解決問題,而不是讓用戶打開手機找到APP然后通過APP開關控制空調。
5. 如何提高智能硬件所配套使用的APP使用頻率?
問題描述:公司做移動WiFi的,現做了個以移動上網,文件存儲、資源共享為核心的APP,如何能提高智能硬件的使用頻率,同時帶動APP的使用頻率?求指點!謝謝!
答:智能硬件,首先是一臺硬件,是一臺機器,機器誕生最原始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解決問題,使用過程中一定需要一個App或者其他設備才能用,反而影響了效率,說嚴重點,這是反人類的。
單從需求上講,如果硬件已經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了,自然沒必要打開APP,況且智能硬件并不是一定就需要一個app。當然作為一家企業,是希望能夠多與用戶接觸,獲得更多用戶信息和數據從而在用戶身上獲得更高的價值,這種想法是沒錯的。
如果能夠影響到決策層,我建議可以換個思路,移動wifi可以窺探到用戶所有的行為(我知道你會說“我們”不竊取用戶任何數據),在這里面做好文章,即使是一個wifi的登錄頁,其廣告的含金量也是足夠高的,不非要打開App。
如果不好影響決策層,非要執行,那就要多想想,與用戶的接觸點是什么,怎樣才會讓用戶更自然的打開App。
例如,如果有文件備份的功能,是不是可以備份完文件/照片,可以順帶著讓用戶清理下相冊,這樣既能幫助節省用戶手機的空間,又能讓用戶在下次需要歷史文件的時候打開app。(具體的方法要依賴于具體的硬件,不能一概而論)。
6. 智能硬件不靠硬件掙錢而靠服務掙錢這種邏輯在現在成立嗎?
問題描述:在我看來現在是有一些硬件, 比如手機, 是可以靠服務掙錢的, 因為他們的出貨量很大, 能收集的數據和提供的服務量都很大, 所有還是有價值的. 不過很多需求不大, 使用不頻繁的智能硬件, 他們的數據量似乎收集了也并沒有太大的甜頭. 這樣的增長是很有瓶頸的, 面對比較高的成本很多公司都很難撐下去, 至少我就知道有好幾家是這樣. 那智能硬件的很火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邏輯根本就只對那幾個品類成立吧。
答: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盈利的方式多種多樣,很難有定式,如果有定式我哪兒還有工夫來回答問題。
首先,現在賣手機的廠商,絕對不是在靠手機數據賣服務掙錢,都還是在靠硬件掙錢,只不過是他們壓縮了收益,想要薄利多銷。上一個想不靠硬件掙錢,靠服務掙錢的企業叫樂視,現在的情況你也看到了,發個工資都能上新聞。
聽說過哪家汽車公司靠買汽油和4S保養掙錢的么?
其次,可以說現在的“智能硬件”都還只是可上網設備,遠遠沒做到收集數據這么高大上的能力,收集來的數據還是主要做為下一代產品的優化之用,要給用戶畫像需要多種傳感器協調采集,現在的單個設備上很少能采集足夠的數據,用戶也不會為“你要采集我的數據給我提供更好的服務”去買單,要通過硬件給用戶畫像,繼而提供服務還有一段路要走。健康類直接收集用戶身體數據走的會快一點,比如我廠;
做硬件由于投入巨大,且轉型慢,一旦失誤就很容易死掉,自然投資者還是先愿意硬件本身能收回成本,那些企圖便宜硬件靠服務整錢的公司,應該有很多都是花完投資人的錢就跑路的吧,比如那些各種不靠譜的共享XX。
我廠目前的方法還是比較合理的,首先硬件要保證掙錢,我廠手機的是身體數據,很容易分辨出是否需要鍛煉、健康服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出售相關的服務,目前我們的提供的服務,客單價和利潤遠高于硬件本身,這都是建立在硬件足夠好且掙錢的基礎上的。
7. 如何針對使用移動端概率很低的老人做數據采集?智能硬件的高成本和地推的低效率怎樣制衡?
答:既然老人使用移動端概率低,那就別讓老人去用移動端,讓設備自己上報數據。成熟的方案可以用移動公司提供的“物聯卡”方案,最新有華為在做的NB-IOT方案。
硬件成本高低和地推是否高效,取決于收益,傳統的醫療設備,成本極高,地推效率極低,但收益巨大。我猜你也是醫療器械相關的,做好一單生意,夠吃好幾年,只要收益足夠,把產品做好,不要太計較成本和地推效率。
8. 智能硬件產品如何規劃、協調軟硬件開發進度?
問題描述:背景:智能硬件產品有硬件、APP和后臺;硬件研發周期長,成本高;軟件(APP和后臺)小步快跑; 困擾:軟硬件系統聯調,軟件經常因為硬件交付時間和版本受到影響,時間和風險不好控制。
答:軟硬件協同開發時,在產品規劃過程中,盡量把軟硬件拆成獨立的任務線。
硬件部分,硬件的功能大部分在設計之初就是已經確定了的,按照這些功能去做好軟件端的方案,定期同步和聯調,不要強求跟軟件一起發版,做好功能之后跟隨某個版本上線即可。
純軟件層面,盡可能抽離功能,不依賴硬件,保持小步快跑,硬件功能先完成適配需求,再做依賴硬件的用戶需求,從樣機出來都量產怎么著也有幾個月的時間,足夠做依賴硬件功能的需求了。
9. 作為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如何高質量把控(智能)硬件研發及項目生產進度?
問題描述:智能硬件研發涉及 硬件設計(ID、電路設計、底層功能)、包裝、試產、聯調、備料和庫存、生產、物流,軟件側涉及常見軟件開發流程。在項目中,經常多項并行,而且經常出現不可預知風險。有哪些可以操作的方法可以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答:與問題8一致。軟硬件協同開發時,在產品規劃過程中,盡量把軟硬件拆成獨立的任務線。
硬件部分,硬件的功能大部分在設計之初就是已經確定了的,按照這些功能去做好軟件端的方案,定期同步和聯調,不要強求跟軟件一起發版,做好功能之后跟隨某個版本上線即可。
純軟件層面,盡可能抽離功能,不依賴硬件,保持小步快跑,硬件功能先完成適配需求,再做依賴硬件的用戶需求,從樣機出來都量產怎么著也有幾個月的時間,足夠做依賴硬件功能的需求了。
10. 想向市場推出智能硬件產品,在研發和營銷上的投入應該如何分配?
問題描述:1.本人所學專業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大學期間也有做項目的經歷,現在有和朋友合作創業意向,相關事宜正在籌劃當中,我覺得技術為重,但是現在就職的公司的老板并不是很在意技術,反而很注重銷售,作為一家智能硬件提供商,我覺得應該以華為為榜樣,大力投入研發,只有產品質量上去了銷量才能上去。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環境下該堅守技術為根本還是投入精力進行營銷手段上的創新?
答:首先,我非常認可技術研發在產品中的重要地位,要持續的重視技術研發,但也需要看現實問題。創業公司的基本需求是先活下去,先吃飽再吃好,先吃飽的過程中可能不一定非常在意吃相,等到公司活下來可以穩定發展再考慮吃相。你們老板現階段考慮的是先活下去,活下去才會有能力給你提供更好的環境研發和創新。華為的前三年也只是一家交換機代理商,隨著對市場的了解和足夠穩定的收入,才開始進入自主研發的階段。
其次,研發能力能力強不代表著產品質量優秀,產品質量的優秀更依賴于整合供應鏈的能力,但凡是市面上已經存在的產品,如果忽略專利問題,只要有足夠的整合供應鏈能力,就可以提供足夠好的產品質量。
過于強調研發,有可能會導致過度設計,開發出來的新功能在市場上沒有需求,白白浪費了研發資源、資金和寶貴的時間。比如你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去把溫度檢測精度從0.1℃降到0.01℃,而你的產品只是一臺民用級別的空調,有必要去做這個研發么?
新的技術從研發到量產,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新技術的出現都需要經過“軍用-商用-民用”的這種步驟,從發明創造到投放市場到市場認可,這期間的變量無數,說死就死,如果創業公司一上來就跳進研發的坑,將會走的非常艱難。
11. 多個硬件產品的配套app是否應該集合在一起?問題描述:目前公司有幾款硬件產品,現在要開發對應產品的app,這些對應的功能獨立開發成app比較好還是集成在同一個app中更好?
答:如果產品之間的關聯性很弱,一個是燈泡,一個是冰箱,大可不必集成在一起,集成在一起甚至可能會搞得項目進度一團糟。
如果多個產品之間存在強關聯,集成在一起更好,比如健康分析,如果你有血壓、血糖、心電等設備,自然是集成在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果你有很多硬件產品的話(比如小米百貨公司),用戶也會買很多,且對你的認知是品牌而非產品,考慮到用戶的使用成本,即使關聯性很弱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還有再重復一次我的觀點:
智能硬件,首先是一臺硬件,是一臺機器,機器誕生最原始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解決問題,使用過程中一定需要一個App或者其他設備才能用,反而影響了效率,說嚴重點,這是反人類的。
所以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你可以一個APP都不開發,不需要考慮是否多個APP還是集成在一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有品产品专家盖勇:如何做出超越用户期待的智能硬件产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从羊毛党看一个成功的裂变活动
- 下一篇: 低能量社交时代,我们都成了小心翼翼的「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