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facebook产品技术leader徐玮:如何建立用户增长机制
嘉賓介紹
徐瑋,facebook用戶增長產品
Core growth product 用戶增長產品
Video ads direct response ads product leader
商業化產品
integrity product 風控產品
cover產品從早期到后期全周期產品經驗
擅長的領域:用戶增長、商業化(之前負責整個效果視頻廣告業務每天營收4000萬美金以上)、風險把控產品(之前也做過fb的integrity的產品)、脈脈專欄作者。
Q1. 面試產品經理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市面上所有人都可以做產品經理,但所有人也做不好產品經理。在我眼中,最好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一下幾點核心能力:
- 看到事物的本質:
真正好的產品經理都是思考比較深的。對一件事情的判斷,不基于表面的認知偏見,而是深入思考其內在的本質。這要求產品經理有足夠強的好奇心驅動,有足夠全面的邏輯思考維度進行深入本質的分析。這點非常非常難,一般需要閱讀大量書籍,形成自己獨有的底層思維模式和判斷能力。
- 邏輯清晰:
說起來很簡單,做到卻不容易。
對于初級pm來說,要求就是把東西講清楚。
對于高級pm來說,要求就是把項目方向規劃清楚。聊幾句就大概能判斷出一個人的邏輯能力。
- 數據分析能力:
這一點我覺得國內的很多pm都是欠缺的。但我覺得數據分析能力是體現一個pm綜合能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這里可能要求pm有一定的數理背景和綜合分析能力。
- 做成過事情:
真正從0到1做成過一個比較大的項目。在業界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很多pm只會紙上談兵,但實踐上會出現各種不可控的因素。這點體現了pm的執行力和對風險和方向性上的把控能力。
- 管理能力和個人魅力:
對于高階的pm,作為團隊的核心leader。需擁有一些管理者的魅力。調動資源,讓大家齊心協力一同向一個目標努力,不斷激發團隊成員的潛力和熱情。這是管理的藝術。也是產品經理需要不斷磨合鍛煉的重要能力之一。
產品經理的門檻很低,誰都能做。但產品經理的門檻也很高,世界上非常缺優秀的產品經理。
Q2. 產品經理最難的技能是什么?如何提升?
理解事物本質的能力。
也是亞里士多德說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小學老師教的透過事物看本質。如何提升,share一些我的淺見。
- 多看書。所謂常識,其實是一個時代的偏見。學過社會行為學的你一定知道,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所以要跳出這個偏見尋根問底光靠自己的認知是不夠的。必須與歷史時代的思考者交流,和他們對話,理解他們對事物本質的研究和思考,并提煉和升華出自己的認知。有人會覺得讀書很慢,效率不高,但其實讀書是提升認知最快的方式之一。
- 多實踐。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當中,多思考,多想一步。從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我們得知,人的大腦是懶惰的,遠古時代,在生存條件不確定的情況下,消耗能量會使生存的概率更低,所以大腦會抑制一切消耗能量的行為。這是寫在我們基因中的。但是如果你想真正提高認知看到世界的本質,就要調動大腦中的“慢系統”。簡單的方式就是不斷對于一個需求,一個問題,不斷問自己為什么?層層剖析,像洋蔥一樣層層剖開,找到根源,思考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不是老板叫你做什么你就無腦做什么。這樣才能得到本質能力的提升。
Q3. 互聯網從業者如何獲得不可替代性?
其實大家害怕焦慮的,是被裁,被淘汰。
鹿哥跟大家說說我的經歷。我本科是文科生(管理學然后轉去學經濟學),研究生讀的計算機。真正認真學計算機只有1年半的時間。計算機基礎能力可能遠低于各位同學。慢慢我發現自己對算法非常感興趣,又有一定的數學基礎,所以我那時瘋狂開始學習算法,不是刷題,而是算法背后的邏輯架構。慢慢我開始在算法中脫穎而出,也做了算法課的助教,為了變著花樣給學生們出題,我對各種算法的變形和實用性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畢業加入Facebook以后,我是工程師背景進去的,發現對產品產生了強大的興趣。在做增長產品期間,我們組80%的產品都是我發起的。以至于后面我們組根本不需要產品經理。。后面開始帶團隊帶項目。成為了我們項目組的產品和技術leader。
從上面故事中,只要是兩點:
1. 找到你的興趣和優勢的一點,盡量學得更精更深。
2. 在某一個領域你可能很難成為這個領域的top 1%,但是如果綜合其他領域,你可能就會成為這個特色人才結構的top1%。
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自己永遠充滿好奇心,保持學習的心態。這樣你就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革而被淘汰。
Q4. 互聯網產品如何建立可控的用戶增長機制?facebook是怎么做的?
增長的方法有千萬種,這里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如何建立可控的用戶增長機制。
這里的關鍵詞是“可控”。
就像買股票一樣,你或許可以某夜一下暴富,也可能一失足歸0。真正厲害的,是“可控穩定”的增長。
來Share一下Facebook是如何做“可控”增長的。
- “可控的目標”:很多公司制定都是拍腦袋定的目標,比如說定個2000萬的dau目標。但是目標的設定沒有衡量的標準。之前我們定目標的非常嚴格,會考慮很多因素:自然增長,產品,行業狀況,歷史數據,等等的因素,然后綜合定一個跳一跳可達到的目標。這樣對團隊才更有指導性和激勵性。每個階段會根據指標做相應的產品和戰略上的調整,產品的規劃也會變得更有節奏。
- “穩定增長”:很多人期望一下子得到爆發性的用戶增長。這些事情會去嘗試,但就像投資一樣,雞蛋不能只放在一個籃子里。更穩定的增長大部分來自于數據挖掘和產品的優化迭代。有強大的數據平臺支持能夠使得這些穩定增長的小項目快速迭代試錯。從無數次的試驗中推導出對產品的理解和增長的規律。很多不起眼的小改動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 “可控的風險”:由于市場的變化,產品戰略的調整,黑天鵝事件等影響。往往會出現數據指標的急劇下滑,多維度的數據監控和分析系統能準確,快速幫我們定為到精準影響指標趨勢下降的原因。從而盡早盡快把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維持指標長遠穩定的增長。
Q5. 數據分析能驅動用戶增長么?用戶快速增長本質靠什么?
首先數據分析一定是做增長的必要條件。業界有一句話叫:“如果你無法衡量,你就無法增長。”這里的衡量,就是數據分析。
下面我說說數據分析在產品增長中所起到的作用:
1. 通過數據分析找產品機會。比如我們要做新用戶留存。那你可能要找到新用戶留存的關鍵事件。是上傳通訊錄呢?是加好友?是發第一個post?是見到第一個好友?還是...? 你當然可以一個個去試,但就像盲頭蒼蠅一樣,很沒效率。你也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找到成功概率比較高的事件嘗試,一來你更了解了你的產品和用戶,也會使迭代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2. 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我面試過很多數據分析師,比如說一個產品改動提高了5%。這5%是怎么算的?有沒有影響的其他變量?是不是統計學上顯著的?這個改動對于你們整體dau的增長是怎么換算的?這個是短期增長還是長期的增長?我發現很多人都回答不出來。但如果無法做到精準衡量,就沒辦法沉淀下認知和持續增長。
數據分析是增長的核心能力之一。而很多人只做到了“數據” 沒有做到“分析”。希望對大家做增長有所啟發。
Q6. 如何找到用戶體驗與產品收益的平衡點?
我之前負責Facebook效果視頻廣告的商業化產品。我來分享一些觀點。
首先用戶體驗是個戰略上的問題,如果不是特別缺錢或者融資估值市場的壓力,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公司肯定以用戶體驗作為衡量的最重要標準。
下面以商業化產品舉例:
從戰略層面上:
一個最好的商業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會提高用戶體驗的。比如王者榮耀的付費英雄,帶來聽覺體驗的差異化。比如如果用戶在看一段視頻,看到里面的一個很好玩的東西或者女主角的衣服很好看,想知道在哪可以買、這時候在不影響一眼的方式附上購買的鏈接,反而能強化用戶體驗。如果不能,就想一想如果怎么從情景,產品入手優化商業化產品。
數據層面上:
但大部分的商業化產品由于情景的不適配,大概率影響到了用戶體驗。這時候就要做測試,通過ab測試來衡量對用戶影響的范圍。我們在上一個新的商業化產品和改動的時候,會非常注重看用戶體驗的各方面數據的波動情況,如留存,時長,產品使用狀況,反饋等。有一套標準控制negative impact在x%以內,如果做不到,就優化到達到了標準才上線。商業產品本身,也有一套衡量用戶體驗的標準,如bounce rate,conversion rate, 等 上線也要達到一定的標準。
Q7. 社交平臺如何把控邊界?如何有效把控用戶交流的內容?
身為曾經integrity產品組的一員,我來分享一下(僅代表本人觀點):
Facebook其實對內容安全的審核非常非常嚴格。全平臺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中臺內容審核系統。所有用戶內容(包括發post的內容,評論,更換自己的profile信息等等)在寫入數據庫之前都會經過這套中臺內容審核系統。
這套中臺系統會接入不同的ml模型,各安全模塊等系統。所有經過這個中臺的內容,都會以async的形式跑不同的機器學習模型和規則系統。根據模型優先級的不同分為blocking和offline兩種通道。決定哪些是內容寫入前必須作出判斷的,哪些是可以延遲做多重審核再決定是否刪除。
中臺系統在同步跑完所有的模型后總結出一份對這個內容的綜合報告,從不同維度對這個內容violating的程度進行一個評分。分級進行處理:包括刪除,人工進一步審核,減少曝光等。
大部分的內容都會經過人工的二次審核,以確保內容不違反任何平臺規范。
這里比較大的難點在于直播,由于及時性要求很高,風險也很高。僅通過機器學習,人工審核,熱度分層等方式也很難保證萬無一失,業界也不斷在摸索/探索創新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內容審查隨著平臺社交影響力的擴大將會越來越重要。能不能做得好做得全將是衡量一個平臺風控能力最重要標準之一。
PMCAFF問答專場是一場與PMCAFF用戶互動的問答活動,我們每期都會邀請知名互聯網公司的一線產品從業者和咖友們共同交流,目前已成功舉辦過60+期,先后有來自騰訊、百度、阿里、360、小米、京東、去哪兒等大廠嘉賓入駐。
這個世界問題太多,我們需要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解決來自PMCAFF用戶在你的專業領域中,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類刁鉆問題,那么歡迎你參加PMCAFF問答專場。
活動申請可以添加工作人員微信溝通咨詢,加好友請備注:問答專場。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前facebook产品技术leader徐玮:如何建立用户增长机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印象笔记设计经理王怀千:全栈设计师的职业
- 下一篇: 13位PM告诉你:「陌生人社交」如何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