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BI不当产品(下)BI的AI化
開局一張圖
日常要跟數據打交道的朋友們好~上篇文章,古牧君通過舉例,澄清了數據產品的重點應該在產品而非數據,同時也指出BI報表完全可以肩負起普及數據思維的重擔。
本篇文章,古牧君將在簡單回顧BI報表的不同階段后,給出普及數據思維、讓廣大小白學會看數據讀數據的一種方案——BI的AI化
01
雜貨鋪階段:初創期的線上化
雜貨鋪階段的BI報表,顧名思義,是對數據指標的簡單陳列堆疊。一般多存在于草創時期,為快速響應業務方查看數據的需求,由數據團隊的分析師或研發工程師手工臨時搭建維護。
這個階段的BI報表,基本不需要數據產品經理出現,做成一個在線Excel數據透視表就夠了,但它仍然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從手工到自動的使命。
它一般長這樣:
它存在這么幾個問題:
1,缺乏基本的數據可視化,無法快速做定性的分析
2,大量數據指標簡單堆砌,缺乏合理的歸類整理和關聯關系
3,僅提供數據源,未對數據進行任何解釋
02?
連鎖超市階段:進階期的工具化
進化到連鎖超市階段,BI報表門面上光鮮亮麗了很多,添置了不少數據可視化功能,數據指標也更為豐富。
但隱藏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指標與業務的強關聯性缺失——數據指標大多按照門類進行擺放, 如果我想查看一個業務場景完整流程的數據刻畫,只能自行從不同門類中找尋并拼湊在一起。
這個階段的BI報表很常見,百度一下俯拾皆是:
它的問題在于:
1,它更像瑞士軍刀那種小工具,從可視化到篩選條件,提供的選擇太多,多到眼花繚亂。一個想要滿足方方面面需要的產品,很容易就四不像了
2,僅展示數據,想對數據進行解讀,必須額外人肉處理
3,將數據按照業務場景(上圖1)和分析方法(上圖2)進行拆解歸類,效率有所提升,但仍然是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會讓你覺得看起來挺齊全挺厲害的,但一用起來就總差點兒意思。打個比方,就像那種初級分析師經常寫的分析報告,四平八穩各個維度都分析到了,但頂多就是讓你全面的了解了一個方向,有啥問題以及怎么改善,只字不提
03?
國內博物館階段:成熟期的產品化
到了這個階段,BI報表基本算是登堂入室了。它已經告別了簡陋的可視化、摒棄了簡單的數據堆砌、將指標按照業務場景進行重組串聯。它不再滿足于做一個大型在線Excel透視表,而是力爭成為你的在線可交互數據報告、甚至是線上業務數據博物館的體驗,讓你流連忘返之間就能推開數據領域的大門
這里直接放一個手頭現成的例子:
1,盡管還是PC端報表,但已經極大的考慮用戶操作體驗,讓所有數據都在一屏內呈現,減少鼠標的上下滾動,以及對控件的反復選擇確認
2,通過“一鍵下載”功能,將“找數據”的需求與其他功能區域區隔開,滿足快餐類用戶只想高效找齊所需數據、不用看數讀數
3,數據指標不僅按業務場景劃分,還按照業務流程人工預設好,無需自定義配置操作,就能快速洞察業務全貌
4,點擊指標卡片后彈出浮層,內嵌經典數據分析方法。通過時間對比和多維度下鉆,展示數據波動現象;并在多維度下鉆中通過“貢獻率”概念,直接歸因解釋數據波動原因
5,所有數據的可視化,都盡量選用最簡潔有效的圖形,直接給用戶對的,而不是讓用戶彷徨選擇
不過,它還可以更好:
1,它是PC端的,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人便利性的需求
2,它雖然有分析,但分析的結果并沒有顯性化,還需要具備一定背景的人進行解讀
3,它只提供了一個預設的固定分析套路,并假設所有用戶的所有問題都能被這一個套路搞定,但顯然是不可能的;它仍然有些“我認為你需要”,而不是“你告訴我需求”的態度
04
私人導游階段:探索期的AI化
我們很多時候逛博物館,或者逛一些旅游景點覺得沒意思,主要因為沒有懂行的人給你講解其中的門道。而且你得承認,沒有什么服務體驗,能高過一對一的專業私人服務。BI報表作為一種數據服務,也完全可以追求這種效果,成為你的數據小助理:
1,隨叫隨到——從PC到移動
2,有問有答——從看板查詢到人機對話
3,簡單高效——從展示現象到解讀結論
4,有理有據——從定性查看到定量分析
我們把上述特征具像化,通過一個示例場景感受下:
用戶:“為什么今天表現不好?”——用戶提了個壞問題,缺乏具體分析對象(誰的什么表現不好?)
小助理:“您想了解的是哪個產品的數據表現?”——通過猜你想問形式,引導用戶填充分析對象槽位信息
用戶:“就是產品A用的人變少了啊!”——用戶沒有直接點擊猜你想問,但在引導下直接輸入更加聚焦準確的問題
小助理:“好的,產品A昨天的日活是1.2w,前天的日活是2.4w,環比下降50%”——將用戶口語化措辭“用的人”,轉譯成系統可識別可處理的指標“日活”,并返回查詢結果
小助理:“經分析,是渠道X帶來的日活環比大幅下降75%導致,請關注”——將經典歸因分析方法內嵌系統,直接反饋分析結論
正如上述對話示例的解讀,小助理背后的技術原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
1,識別&推測用戶意圖,通過多輪對話形式引導用戶補充系統計算所需的關鍵輸入信息
2,支持用戶個性化輸入,并能將其轉化為系統可識別的標準化輸入
3,將標準化輸入對應到后臺的不同組件化數據指標計算流程
4,將系統計算結果填充到預設的文案模版中,向用戶顯性化解讀結果
是不是還算有點兒激動人心?不過稍等片刻冷靜想想,這是否又是一次技術的自我表達?在上篇文章中我們一再強調,不要做字面意義上的“技術驅動產品”,要做有真正需求場景的產品,然后再把技術填充進去。那么AI化的BI小助理,她的真實需求場景在哪里?
在企業大量線下員工的日常數據化管理上。有些行業,其盈利主要依靠線下大量具有銷售服務性質的員工,且員工的日常工作并不依賴總部的派單,全靠自己主動經營。
典型行業如保險、二手房地產交易,如何讓保險代理人、房地產中介日常的工作能被量化管理,尤其是他們出單轉化前的種種努力?當企業能夠及時、量化的查看這些員工的表現,從數據中發現問題,才能讓傳統企業告別粗放式的經營,告別中央集權式的管理,真正迎來精細化運營和互聯網化轉型。
以上就是古牧君對BI的一些小想法,如果恰好激起你的共鳴,歡迎留言。
↘好文推薦:
少有人走過的路:分析->策略->產品
數據產品經理:埋點的設計、管理與應用
騰訊面經 | 數據從業者的一次“典型”面試
點個“在看”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别拿BI不当产品(下)BI的AI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广义的B端产品人,都是什么职位?
- 下一篇: 别拿BI不当产品(上)进击的数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