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都喜欢自研业务系统?
相信很多人都有困惑,為什么互聯網科技公司,都喜歡自研業務系統(例如WMS、CRM、電商系統等),而不是采購市面上成熟的商業軟件套件呢?
各類商業軟件發展了這么多年,再加上各種SaaS產品,很多業務問題都有豐富的軟件解決方案,為何不直接使用,而要費力的從無到有去做自研呢?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我剛畢業的前三年,在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做開發,所有系統都是外采成熟的商業軟件產品加定制化開發(例如核心業務系統用的CSC的LifeAsia,BI用的IBM的Cognos,財務和內部采購用的OracleEBS等)
后來去了百度轉行產品經理,百度所有業務系統都是自研,當時非常不理解,覺得很奇葩,但隨著工作的深入,后來又經歷了兩家獨角獸公司整個業務平臺從無到有的搭建過程,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也慢慢有了答案。
?
為什么互聯網公司都喜歡自研業務系統?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
1、業務特殊,沒有現成商業軟件可以采購使用
?
首先,最基本的一點,互聯網公司很多業務形態比較新穎,對應的業務運營模式也比較獨特,面對這些特殊的、創新的業務運作模式,很難從市面上找到一款直接能夠使用的成熟管理軟件。
?
例如,美團的騎手管理,這種業務形態本身就是從無到有的創新產物,沒有任何參考,而對應的管理軟件系統,更沒有相關的沉淀可以借鑒,所以必須由產品經理和業務人員一起,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從頭設計運作流程、機制,以及對應的軟件系統。
?
即便是對于某些經典成熟的業態,互聯網公司也有很獨特的運作管理模式。
例如美團對于地推團隊的管理,雖然屬于CRM SFA的領域和范疇,但是基于餐飲門店這種強POI管理的CRM系統,以及和客戶的經營管理等數據、操作做深度集成,市面上任何一款商用CRM產品,都很難做簡單改造就能適用,甚至做定制化改造的成本可能比自研還要高,而且軟件的底層架構可能也不適合調整。
?
2、業務變化快,調整頻繁
?
互聯網公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業務探索開展特別快,業務調整取消也特別快。例如,很多O2O平臺曾經嘗試切入早餐業務,有些可能做一年就停了,有些甚至做半年就停了,這樣的節奏,在傳統企業是很少見的。
?
不論是成熟的互聯網公司做各種業務探索嘗試,還是創業中的互聯網公司不斷調整方向去尋找自己的主營業務模式,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人可能都深有體會,很多項目上馬快,下線更快;有些項目三個月以后落地的思路,已經和當時的規劃預期完全不同。
?
例如,某宇宙條公司曾經要迅速切入1對1在線英語賽道,短時間投入大量資源瞬間補齊團隊,殺入市場,但沒過多久,業務又產生重大調整,人員大量轉崗。再往后,公司又再次將教育放在戰略核心,更進一步的加大資源投入。
?
面臨這么快速變化和調整的業務,背后對應的業務運營和管理模式更是需要不斷調整、變化,在摸索中前進。而對于支持業務運作的管理軟件系統設計來說,這將是一場災難。
?
管理軟件的建設,最希望面臨穩定的業務,固定的流程,規范的制度,經過抽象設計,實現優雅的規劃和迭代計劃。如果業務本身多變,經常推倒重來,對于管理軟件設計人員來說,將會非常痛苦。
首先無法準確的做軟件抽象,其次即便準確做了設計方案,也有可能被一個變化調整輕易地摧毀。更痛苦的是,用心設計的系統,辛苦上線后,還沒用多久,業務就取消了。
?
這些都是互聯網業務中很現實的客觀存在,互聯網本身就是在各種天馬行空的探索中找到突破、進行奇襲、取得奇勝。作為企業內部2B產品經理,很重要的能力和心態,就是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幫助企業以最合理的資源投入取得業務的勝利。
?
面對這樣快速變化的業務,如果一上來就選擇外采軟件,那么會帶來非常多的問題,比如業務模式不固定,外采商業軟件無法做落地實施;比如實施周期長,還沒上線,需求可能早已完全改變;比如成本高,其實只需要個滑板,但必須買來個小汽車,還得把車身卸掉才能用。
?
可見,面臨這種多變的業務,對于內部管理軟件系統建設,其實現思路和傳統IT做項目完全不同,必須本著能用Excel就不上系統,能做個滑板就絕對不要滑板車的套路,用有限的資源投入,最高效的支持業務。
?
3、系統從0開發,包袱輕,初期迭代優化速度快
?
面對多變的業務,從無到有的自研業務系統,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可以任意的發揮,快速的上線。雖然做的系統一團糟,但是迭代快,可以很好地支持更加混亂的業務。
?
在很多產品專家看來,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內部業務平臺,做的簡直就是一堆破爛。但重要的是,正是這堆破爛,助力公司業務一路狂奔,收入倍增,融資從A輪一路來到C輪。
?
有經驗的2B產品經理都知道,如果想把軟件系統做的完美、靈活,第一需要業務核心穩定不變,第二需要較多的資源投入和沉淀。對于初創互聯網公司或新業務來說,顯然時間就是生命,業務在前端飛奔,后端的系統建設必須硬著頭皮跟上。
?
在這種情況下,從無到有設計的系統,最容易跟著業務快速跑,而且越簡單的軟件底層,早期的開發和調整也越快。如果一上來就采用一套成熟的商業軟件套件,自以為可以靈活定制快速支持業務,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你根本無法想象業務變化的有多快。
?
基本上所有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或新業務的內部業務系統建設,都會經歷這么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飛速發展,瘋狂支持業務需求,不考慮架構合理性;
第二個階段是業務繼續飛速發展,系統bug滿天飛,改bug嚴重制約了新需求研發,但只能咬著牙繼續抗;
第三個階段,是業務增速放緩,或者稍微可以喘口氣,系統滿身補丁完全跑不動,此時投入大量資源拆了大重構。
?
一般公司在A輪和B輪融資時,處在階段一或階段二,到了C輪時,必須完成階段三。如果到了D輪,才進入階段三,那么系統問題以及技術債,會顯著地影響業務發展。
?
4、系統架構可靈活調整
?
做業務系統設計,要考慮企業應用架構的合理性問題。但很多時候,架構合理性,和投入資源以及交付時間之間,存在著不可能三角。你不可能既要求架構合理,又想要投入資源少,并且上線時間快。
?
我自己長期以來的實踐觀點,是在創業企業或業務內部,只要是為了業務快速發展,不錯過增長的時間窗口,就允許存在不合理的架構設計。試想,很多時候如果過多考慮所謂架構合理性問題,業務最后都黃了,合理架構還有存在的前提么?
?
自研業務系統,在考慮新系統和現有的應用架構的整合、融入、抽象、復用時,可以給研發人員充分的自由度來實現各種設計方案,在成本、時間、架構合理性之間取得最優解。
?
5、試錯成本低,投入產出比高
?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在互聯網企業多變的業務探索中,必須謹慎的投入資源實現業務系統來支撐業務開展,而自研業務系統,相對來講,是一種更可控、成本相對更低的選擇。
?
試想,某新業務開展,需要CRM軟件支持,但經過評估,符合業務訴求的市面CRM軟件,加上定制化投入,最低算下來也得大幾十萬,而且實施周期長。
?
如果選擇自研,基本上一個高級PM + 三個后端RD + 半個FE + 一個QA + 半個UE,兩個月的研發時間可以提交一個能抗半年的MVP版本,假設以上崗位平均企業用人成本在4萬/月,基本投入也只需三十多萬元(QA、UE只需投入半個月,以上只是粗略估算)
?
可見,只要產品經理能夠把握核心需求,充分調用資源,只做不得已功能(沒這個功能業務無法開展),那么整體研發資源投入還是比較可控且合理的。其實算一算經濟賬,很多功能即便暫時不做,招聘幾個工資比較低的初級業務員手工去處理,也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講,探索性業務被隨時叫停,投入了不少資源的自研系統被關停,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
所以,自研系統要跟著業務一起摸著石頭過河,跟著業務一起成長壯大,在合適的時間點做壯士斷腕的重構。千萬不要一上來就畫大餅,搞得過于復雜,浪費人感情不要緊,關鍵耽擱業務啊!
?
6、可以開展全員“福報”運動
?
最后,還想補充一點自研業務系統的絕對優勢,在互聯網公司的瘋狂加班文化中,針對自研業務系統,可以針對項目組開展全員“福報”運動。
?
鼓勵大家自覺加班加點沖刺來完成項目,2個月的工期,可以在“福報”運動中縮短到1個月,這樣企業的成本又節約了一半,效率還提升了一倍,何樂而不為?如果采買了第三方廠商的產品,所有定制化都要收工時費,這不冤大頭么?
?
結語
以上聊了聊我對互聯網公司為什么喜歡自研業務系統的看法,說了這么多,其實也想再補充一點,并不是所有情況都建議自研系統,某些情況下就完全不適合。
?
比如說,報表引擎這種產品,高度的標準化,而且買來就能用,自研本身難度也高,就沒必要自主研發了。另外,類似于FMS、OA這類業務非常標準的管理軟件,也可以考慮直接采購成熟產品。當然,有錢的互聯網巨頭不在此列,對于巨頭來講,萬物皆可自研,我甚至見過自研財務總賬系統的互聯網公司。
↘好文推薦:
產品問答?|?入職一家公司,你的選擇依據是什么?
TO B 產品經理:如何推動產品商業化?
數據產品經理:埋點的設計、管理與應用
點個“在看”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都喜欢自研业务系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这样写交互说明,开发不会约你去爬山~
- 下一篇: 产品问答 | 3-5年的PM,如何提升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