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分析之-土耳其土库曼斯坦
土耳其為何要開鑿運河,把伊斯坦布爾歐洲城區變成島嶼?
1453年,土耳其蘇丹親率大軍,海陸并進包圍了君士坦丁堡,但土耳其人使用了各種攻城手段,包括火炮、攻城錘、投石器,卻始終無法攻克這座堅固的城市。
這是因為君士坦丁堡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一個海岬上,北面是金角灣,南面是馬爾馬拉海,沿海地區筑有堅固的防御工事,金角灣入口處有鐵鏈封鎖,南北兩面易守難攻,所以土耳其人很難突破城防。
最終土耳其人收買了熱那亞商人,通過熱那亞商人的地盤,鋪設一條長約1.5公里的圓木滑行道,使用人力,畜力,把帆船拖上山頭,滑進了金角灣之內,最終才攻克了這座城市。
此后這座城市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通過不斷發展,現在的城市規模已經擴張到了金角灣以北,甚至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亞洲地區。
站在君士坦丁堡的老城墻之上,就可以俯瞰腳下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看到吞吐天下,氣勢磅礴的景象。那里船舶繁忙,各種各樣的集裝箱貨輪絡繹不絕,因此還產生了一句話,如果不了解什么是地緣優勢,那就到伊斯坦布爾來,站在那里,你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義。
伊斯坦布爾扼黑海咽喉,地處亞歐交通要沖,土耳其正是利用了這種地緣優勢,才逐步發展成了東地中海地區的區域強國。如果失去這座城市,土耳其的影響力和國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土耳其歷史上有兩次險些失去伊斯坦布爾,一次是克里米亞戰爭時期,一次是一戰之后,當時土耳其差點被希臘趕出歐洲,還好有凱末爾帶領土耳其人打敗了希臘,保住了部分歐洲領土。所以現代土耳其成立后,對伊斯坦布爾各方面的安全都極為看重。
為了保障伊斯坦布爾的安全,土耳其便提出了開鑿伊斯坦布爾運河的計劃。這條運河,位于伊斯坦布爾西部,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一樣,溝通黑海和馬爾馬拉海。運河建成后,伊斯坦布爾歐洲城區四面都將被海水圍繞,成為一座島嶼。
那么土耳其為何要開鑿運河呢?
難道是為了割裂與歐洲的聯系,防止被歐洲奪走?其實不然,土耳其開鑿伊斯坦布爾運河,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為了經濟效益。土耳其海峽是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水道,通行的船舶非常多,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船舶還會越來越多。但土耳其海峽是天然的海峽,不能像蘇伊士運河那樣收取通行費。
現在蘇伊士運河每年可以給埃及帶去數十億美元收益,這自然令人非常眼紅。所以,如果開鑿一條人工運河,那么就可以收取通行費,這將為土耳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為了保障伊斯坦布爾的安全。現在伊斯坦布爾已經發展成為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土耳其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有大量市民居住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地區。但博斯普魯斯海峽非常狹窄,兩岸即是城區,隨著通行船舶的增多,會給伊斯坦布爾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中亞有一個國家叫土庫曼斯坦,被稱為是另類的國度,這個國家采取特立獨行的鎖國政策。
這是一個把自己在國際社會上隱藏到極致,悶聲不響過自己小日子的中亞小國,但如果你真的有去仔細了解過它,土庫曼斯坦絕不是我們想得那么簡單。
遺忘世界里的另類國度
中國的西方,也就是中亞,對于大多數地理不是特別敏感的中國人,其實就是一片漿糊。在大眾的印象里基本可以概括為:就是一大堆斯坦們居住的地方。
關于他們的國家、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他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他們的歷史、他們對世界格局有什么影響,國人都知之甚少。
對于世界來說,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地方。所以中亞到底是什么樣子?其實中國的詩歌對于東亞的描述基本上都有著大漠風塵的感覺,比如“一片孤城萬仞山”、“春風不度玉門關”,所以大多數國人覺得,西出玉門關之外全都是沙海。
其實這個感覺并沒有錯,中亞小國土庫曼斯坦的大部分國土的確就是沙漠,土庫曼斯坦位于中亞西南部,為內陸國家,有大概五分之四的的國土被卡拉庫姆大沙漠覆蓋。
這個國家的氣候的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廣袤的沙漠加干燥的氣候,使得土庫曼斯坦成為了全世界最干旱的地區之一。當地還經常會受到地震的威脅,因為它剛好處在地中海地震帶上。
又是干旱,又是地震,乍聽之下,如此不堪的地理環境,土庫曼斯坦按道理應該是一個比較落后的貧窮國家才對,但是土庫曼斯的人民根本不愁吃喝,就算自己不能種糧食,也可以去其他地方買,他們活的很另類。
原因是它的天然氣和石油儲備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尤其是天然氣,儲備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五,富有的油氣資源,使得土庫曼斯坦不僅不窮,反而很"富"。此外,在土庫曼斯坦,總統就是權力的化身,國家的生死存亡皆系與總統一人。
這類似中國封建時期的皇帝的概念,這種"專制"是絕不能被世界主流所認可的。土庫曼斯坦曾經活在蘇聯的庇護下,隨著蘇聯的解體,這個原本想活在大樹下,偏安一隅的小國逐漸進入世界的視野,在這個被遺忘的中亞世界,土庫曼斯坦毫無名氣可言,但由于其能源的富裕,逐漸成為了世界強國爭奪的目標。
風云之地下的獨善其身
雖說當下世界各國人民對于中亞很忽視,但如果縱觀數千年中亞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身為歐亞大陸的“中原”,中亞是一個各勢力的群雄逐鹿之所,也就是自古的四戰之地。
從整個國家的存在感上,土庫曼斯坦甚至希望在世界地圖上給自己打一個馬賽克,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個國家的外交環境十分復雜,同樣面臨著站隊的選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和以俄羅斯為首的東歐勢力都在向其拋出橄欖枝。
但無論選擇東方或者西方,都會受到另一方的打壓和排擠。土庫曼斯坦曾經是蘇聯的一員,以加盟國方式并入蘇聯,當時蘇聯盛極一時,有蘇聯作為后盾,完全不用擔心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土庫曼斯坦也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大國博弈下的一枚棋子,在大國越發激烈的競爭中,自己難免不會遭受池魚之殃。因此,為了避免再次被卷入國際爭端,土庫曼斯坦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宣布正式獨立。
1995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一項決議,土庫曼斯坦公開宣布自己永久中立,成為亞洲唯一一個永久中立國。這項決議對于土庫曼斯坦這樣一個中亞小國來講是絕對的明智之選。
在外交方面的開放合作,并且選擇成為永不站隊的中立國,使得土庫曼斯坦不會再為了站隊選擇這個問題去煩惱,它可以選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國內建設,永久的中立對于小國而言是一道很好的護身符。
有了這道護身符,土庫曼斯坦在國際外交更加的游刃有余,把自己的優勢資源作為自己的外交籌碼,對鄰國的交往中表現出極大的誠意,在解決國家爭端中也貫徹中立國的原則。
在這片四戰之地,土庫曼斯坦憑借自己的小國大智的外交手段,不僅和鄰國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其國際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
1971年蘇聯的地質學家來到了土庫曼斯坦,他們在勘探的時候當地一個超級地下洞穴,結果不小心造成了里面的天然氣泄漏,這位科學家可能覺得這里面除了天然氣還有更多的有害氣體,會對周圍的居民造成影響,決定一燒了之。
結果這一燒到現在都沒停下來,形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地獄之門“。甚至現在還有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跟這個大火爐有著重要的關系。無論如何,“地獄之門“給封閉、另類和低調的土庫曼斯坦帶去了另一絲神秘的色彩。
現如今,“地獄之門”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土庫曼斯坦這個國家本身,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個國家可是悶聲發大財的典型,他們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自己的國內建設,近幾年的建設成就也是可圈可點。
如前文所說,雖然這個國家土地貧瘠,但他們通過不斷地勘探,發現了更多的石油天然氣儲備,通過國內寶藏資源的開發,一切都變得不同了,他們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建設方向。首先,土庫曼斯坦大力發展石油和天然氣工業。
與其他中東國家不一樣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非常勤勞的,所以他們主要輸出的是成品石油,而不是原油。成品油的輸出對于土庫曼斯坦的長期發展是極為有利,符合土庫曼斯坦民族的風格超級豪華酒店OGuzkent的建立,就是告訴全世界,我富得流石油。
其次,由于國土內廣袤的沙漠面積,這個國家很缺水,所以土庫曼斯坦更傾向于選擇發展節水農業,畜牧業,這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的這段話表現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孔子希望國家的財富能夠平均分配,這樣貧窮就會消失。土庫曼斯坦是切實地貫徹了這個理念,石油賣起來了,國家富起來了,但是財富并沒有流入到少數人手里,每個土庫曼斯坦人都可以獲益。
全國六百萬人口都可以免費使用天然氣和電,雖然人均7000美元的可支配收入在發達國家看來不算驚人,但極低的生活成本讓土庫曼斯坦人折算幾百元人民幣就可以滿足一個家庭一整月的開銷,對比7000美元,這確實很有性價比。
此外,土庫曼斯坦還具備較高的社會福利水平,老百姓從生到死都有對應的福利政策,可以說,這里的百姓生活幸福感是極佳的,這個國家對他們來說,就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我們可能會對土庫曼斯坦的“封閉”會有更多的理解,如果單純認為它是一個封鎖的國家,可能還不夠準確。從它的外交、外貿態度上,他們其實內心非常明白,世界經濟成為一個整體已經是大勢所趨,它也非常希望能順應這個潮流。
但對于百姓來說,這個國家太小太偏了,為了人民的安全,他們把自己的國家鎖起來,保障人心不散。
這種大隱隱于市的觀念,無疑問是正確的,收獲了民心也鞏固了政權。比起那些高調挑釁,頻繁站隊的國家例如利比亞和伊拉克等,另類、低調無疑是一種身處亂世的智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各国分析之-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各国分析之 文莱
- 下一篇: 各国家分析-奥地利斯洛伐克北欧的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