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谋定农业合作 -农业大健康·万祥军:提供农业解决方案
中非謀定農業合作 -農業大健康·萬祥軍:提供農業解決方案
(參與采寫:張璇 張雨陽)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贏信采編:“中國經驗為非洲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幫助非洲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成為中非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謀定研究: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在“中非水稻領域合作潛力”研討會上,非洲綠色革命聯盟官員托馬斯·阿羅科優對話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萬祥軍時表示。
圖示:中非農業合作裝備產品演示,圖為非洲代表駕駛奇瑞拖拉機
圖示:中國農業專家在田間給乍得農民現場講解水稻育秧技術。鄭俊杰供圖
去年9月份,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提出以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在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推出“八大行動”,其中包括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實現糧食安全。“用有限的耕地面積種植水稻,養活這么多人口,中國的成功經驗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我們當然期待能夠學習中國、合作共贏。”非洲綠色革命聯盟官員托馬斯·阿羅科優17日在北京舉辦的“中非水稻領域合作潛力”研討會上說。
為此,萬祥軍說:“水稻是許多非洲國家的主要或替代糧食作物。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非洲水稻生產潛力未被充分挖掘,非洲每年仍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他表明,而中國則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水稻產業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為中國整體經濟發展、農業轉型和農村脫貧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中國和非洲農業合作規模快速擴大,農業領域合作蘊藏著巨大潛力,受到各界廣泛關注。無獨有偶,去年的12月,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日前在海南三亞舉行,吸引了來自中國和39個非洲國家以及9個國際組織的500余名代表參會。論壇形成并通過了《中非農業合作三亞宣言》,凝聚中非農業合作共識,全面開啟了中非農業合作的新征程。
“非洲農機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農業在非洲經濟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農業對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3%。同時,非洲大陸水源充沛、作物種類豐富,積溫條件好,非常利于農業生產。”萬祥軍表示:然而,非洲的土地使用效率極為低下,未開墾的存量土地面積巨大,土地耕種面積僅211 萬平方千米,占可耕面積的27%。而人口不足、糧食短缺、農業生產勞動力匱乏、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下等因素也長期制約著非洲農業的發展。由此可見,非洲農機化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十足,是一片尚未充分開拓的"藍海"。
圖示:中國援助布隆迪農業專家組專家在中國雜交水稻示范田察看水稻生產情況。呂天然攝 新華社發
圖示:4月4日在莫桑比克加扎省拍攝的萬寶莫桑農業園曬谷場。新華社發
圖示:該項目與菲律賓華商商聯合總會合作在菲律賓建立主要經濟作物的試驗示范基地,旨在菲律賓推廣我國培育的甜玉米及蔬菜作物優良品種,實現農業“走出去”戰略。
農場來了中國朋友
莫桑比克中非農業謀定合作項目
湛藍的天空下,一塊塊水田倒映著藍天延伸到遠方。腳下的黑土極富黏性。這里是莫桑比克中非農業合作項目的西貢巴里農場。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正在改變當地民眾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翻地機平整量田后,當地民眾在農場隊長萬叢新的指導下在田埂排成一排播撒稻種。村民達尼埃爾年紀輕輕,卻已是個“老把式”。他告訴本報記者,在農場工作,不僅有穩定收入,還能向中國師傅學到種田的方法。萬叢新說:“這里土壤非常肥沃。種水稻分為直播和插秧兩種方式,現在我們采用的是直播的方法,便于當地村民學習操作。”
2011年底,中國公司與莫桑比克政府合作,開啟水稻種植項目,開發農田水利設施,打造規模化糧食種植和加工產業基地。莫桑比克最大的水稻種植項目——莫桑比克中非農業合作項目應運而生。2017年,中鐵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開始對項目進行全面管理。
該項目執行總經理胡計高介紹,項目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管理方式,同本地農戶簽訂種植合作協議,將開墾出的部分土地交付當地農民,為他們提供資金、生產資料、農機和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最后依照合同收購稻谷。
經過多年努力,當地糧食產量顯著提高,種地賠錢變成了種地致富,農戶同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簽訂種植合同后,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2017至2018年度該項目種植面積達3.2萬畝,收獲水稻13571噸,合作種植最高畝產達到1400斤,分別創下種植面積、單產以及總產紀錄。
項目合作農戶瑪蒂爾達·馬利克萊是5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我們的農場來了中國朋友,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現在蓋起新房,孩子們也都有了上學的機會。”
收獲的水稻被集中到農業園的加工廠。廠房里,從中國引進的先進全套處理設備正在運轉,稻谷經過清理、脫殼、碾米、過篩、選色等流程變成了走進千家萬戶的“好味道”大米。這種顆粒飽滿、入口香甜的大米由莫桑比克前總統格布扎親自取名,已經成為莫桑比克的著名品牌。
加工廠負責檢查維護機器設備的員工馬奈卡對本報記者說:“莫桑比克人過去的主食只有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瑪",大米是富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感謝中國朋友,讓我們也能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飯。”
農機技術也是農業項目力推的重點。曼努埃爾老人是合作種植戶,擁有大片農場的他以前一直用家中的舊拖拉機耕作,每公頃只能收獲1.5噸糧食。和項目建立合作關系后,他接觸到了先進的農機,學到了新技術。隨著新拖拉機的到來,糧食產量翻了幾番。“現在每公頃能收獲7到8噸的糧食,感謝中國朋友為我的家人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他說。
目前,一個小型農業生態示范園已經建成。在示范園內,酒廠、米糠油加工、飼料加工、養豬、養魚、桑蠶養殖等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以后,示范園還將逐步向集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貿易、物流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現代化產業園發展。
從中國引進的農機設備以及育苗、種植、加工等技術改變了當地水稻種植的現狀,大大提升了當地農戶的種植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了當地糧食生產能力。這些成果有望解決莫桑比克糧食供應不足、農業生產落后的問題,曼努埃爾相信,中國的農業技術未來能夠惠及更多地方,幫助莫桑比克擺脫貧困。
加速釋放新機遇
中非農業合作開啟新征程
萬祥軍指出,進一步挖掘中非農業領域的合作機遇,除了要增強非洲的“造血”功能,還需要中國農業企業積極“走出去”。萬祥軍強調:“中國不僅要進口非洲的產品,還需和非洲加強產能合作,加強對非洲的投資,建立海外供應鏈基地。這樣才可以通過農業技術合作增強其農業發展能力,創造更多投資和貿易機會。”
在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上,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長期以來,中非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農業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新時代下,中非農業合作前景更加廣闊,在保障糧食安全、加強貧困治理、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現代化、提高發展中國家全球糧農治理話語權等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統計顯示,在貿易方面,2000-2018年,中非農產品貿易額由6.5億美元增長到69.2億美元,年均增長14%;在投資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存量150多億元人民幣,投資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農業項目有115個,遍布非洲2/3以上國家;在技術合作方面,中國與12個非洲國家的農業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在19個非洲國家建成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10個非洲國家實施農業南南合作項目,開展300多項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活動。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最主要原因是雙方在農業領域的互補性比較強,中國有較多的農業發展技術和龐大的市場,但土地資源相對缺乏,這和非洲形成了明顯的互補。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毛學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中國和非洲農業合作規模快速擴大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中國持續幾十年對非洲加強援助,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等,合作基礎較好,有利于推動雙邊農業貿易;二是中非經貿合作關系穩定,“一帶一路”倡議更是給中非農業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在政府鼓勵和支持下,企業日益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主體;四是中非對農產品的相互需求較大,比如中國的茶、海產品以及非洲的油料、煙草等。
中非農業合作的機遇正在加快釋放。在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上,中國農業農村部與非洲聯盟委員會、非洲綠色革命聯盟等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立了中國—非洲聯盟農業合作委員會。相關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科研單位和企業簽署了共11項務實合作協議。
對此,毛學峰認為,中非農業發展的階段不同,合作新機遇巨大:一是非洲需要提高糧食自給率,中國的農業技術、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二是中國在推進改造傳統農業和工業化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可以幫助非洲加快推動工業化進程;三是中國對農產品需求巨大,且不斷升級,非洲農產品和農業企業可以積極進入中國市場。
他建議,充分挖掘中非農業合作機會,需要進一步推動中非在農業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雙方在農業領域的深度合作。中國企業要繼續尊重市場規律和彼此合作利益,圍繞農業機械、農業技術、加工技術等全方位開展經貿合作。同時,中非企業可以圍繞倉儲、港口、物流等基礎設施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非洲改造傳統農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粒米背后的中非農業合作
解決非洲人民吃飯的大問題
一粒米背后凝聚著中非在農業尤其是水稻合作方面的發展愿景和潛力。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南南基金項目處處長張寧在研討會上說,中非開展水稻合作,可以說是抓住了雙方合作與發展的關鍵,水稻產業的發展是建立一個繁榮、穩定非洲的基礎。
今年6月27日,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聯盟等7方在湖南長沙舉辦的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共同發起《關于加強中非水稻領域南南和三方合作的倡議》,倡議旨在利用各個合作伙伴的優勢,加強中非在水稻領域的合作,涉及產業發展、技術研發攻關、產業投資對接、本地種植和技術轉移推廣等多個方面。
張寧認為,這一倡議在中非水稻領域的合作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多個方面為接下來的合作與具體落實指明方向。他透露,中國-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合作項目也在倡議發出之后立即啟動,莫桑比克中心是中國在非洲的首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以水稻為主,也涉及蔬菜等。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南部,擁有人口2800萬,可耕地3600萬公頃,但是由于各種限制因素,只有約十分之一的可耕地得到開發。莫桑比克農業部農業林業司司長佩德羅·迪祖庫拉在研討會上說,莫桑比克發展農業生產存在很多的局限,比如在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基礎薄弱,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目前,莫桑比克的水稻產量仍然滿足不了國內需要,每年需要進口30多萬噸水稻。
他提到中國萬寶公司在莫桑比克的成功經驗。該公司通過投入資金、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開墾出萬頃良田的現代化農場,同時帶動了周邊許多農戶種植水稻,使周邊水稻單產遠高于全國其他地區。
作為非洲人口大國,尼日利亞在農業發展方面同樣面臨諸多瓶頸。尼日利亞西北地區農業部主任馬修·奧沃拉比告訴記者,農業機械及農業物資成本高,水稻單產產量低、品種質量低,國家的基礎設施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等因素都在制約著尼日利亞國內農業的發展。
奧沃拉比表示,希望中非之間可以加快實施相關的合作協議,不斷推進已有的項目進展,充分利用中非合作的技術培訓中心等,為當地農業發展配備充足的物資和人力,進而推動本國水稻產業鏈的合作升級與優化。
今年5月,湖南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馬達加斯加成立分中心,建成后將利用馬達加斯加多樣的生態環境,選育出適合不同非洲國家的雜交水稻品種,有力保障和推進當地乃至整個非洲地區的糧食安全。此外,非洲中心還將致力于在當地培育專業種子公司、搭建銷售網絡和降低制種成本,以便讓更多非洲普通農民買得起、用得上雜交水稻種子。
來自湖北的鄭俊杰是一名“老援外”。八年來,鄭俊杰先后在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和乍得等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受到外方政府和民眾的一致好評。他說,中非農業合作潛力很大,優勢互補。非洲大部分國家有大量的可耕地資源,勞動力年輕且成本低,中國企業開發非洲的農業市場,將極大推動非洲國家的糧食生產,解決非洲人民吃飯的大問題。
中非謀定農業合作 -農業大健康·萬祥軍:提供農業解決方案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非谋定农业合作 -农业大健康·万祥军:提供农业解决方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陕西“高山农业”-农业大健康·太白县:谋
- 下一篇: 江苏谋定特色小镇-农业大健康·万祥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