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洄游问题
魚類洄游問題
近 30 年來,我國建設完成一批 100m 以上高壩和 100 萬 kW 級水利水電樞紐
工程,如長江三峽工程、黃河小浪底工程、紅水河龍灘工程、清江水布埡工程和
雅 礱江二灘工程等。但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往往對水生生物產生影響。我國江
河湖泊眾多,生態環境類型復雜多樣,水生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在世界生物多
樣性中占據重要地位。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破壞了天然河流的生態連通性,阻隔
了魚類上溯洄游通道,破壞了魚類的生存繁殖和基因交流。這些不利于影響已經
成為水利水電開發的主要生態環境制約因素。西南源區河流生態環境脆弱、物種
稀有,且海拔高、山區河流大、窄河谷特點,造成過魚設施布置困難。其關鍵問
題與技術難點是:如何定位洄游魚類在壩址下游的上溯路線和聚集區域,據此設
計魚道進口位置或通過調度塑造主動誘導流態,引導魚類趨流進入集誘魚設施。
為盡量保證魚類原有的生活環境,在大壩建成之后需要建立相應的魚類洄游
通道,由于不同魚類的特點和生活習性不同,如何選擇魚道從而使得洄游的魚類
通過率更高是最主要的問題,以三峽大壩為例回答下列問題:
1、收集影響長江水中四種魚過壩的指標數據,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如流量、水溫、晝夜時間、過魚設施類型、性別和體長等)。并探究這些因素
對魚類游泳能力和游泳過程生理耗能的影響。
2、分析說明魚類上下行的流場選擇策略。
3、以某一種魚過三峽大壩為例,對其進行梯級魚道過魚效果評價。
4、分析多種魚過三峽大壩的梯級魚道,并建立魚道選擇策略模型。
題目需要的數據,請自行收集(注明數據來源)或者自行設定(說明數據的
構造方法或設定的依據)。
總結
- 上一篇: 劳动力工资调整模型的探讨——数学建模
- 下一篇: 建立新冠病毒群体免疫屏障——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