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有风险 公有云选型小心进坑
本文講的是上云有風險 公有云選型小心進坑【IT168?云計算】市場商業的運作規則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適者生存。在公有云領域,如果你沒有實力長時間支撐一個企業運營微利甚至不盈利,那么云平臺倒下一定是必然。至于為什么,想必不用說,諸位看官也能明白。
舉個栗子,2月初,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發出了一封用戶告知說明。文中表示,Verizon將于近期關閉公有云服務,并稱所有運行在其公有云上的虛擬服務器將在4月12日關閉運行,建議用戶遷移到自己成本更高的私有云上,或者向其他云服務遷移。消息一出,業界一片嘩然,下巴掉地上的不止看熱鬧的業內小伙伴,當然還有已經哭成淚人兒的,掏了腰包卻落得半途遷移的小白鼠用戶們。說他們是小白鼠,是因為,他們之前的購買行為就是一次徹徹底底地實驗,公有云選型的實驗,捎帶腳也為Verizon運營公有云實驗貢獻了基金。不得不說,此次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風波,而風波過后,是給用戶們一次深刻的警示:上云有風險,選型需謹慎。
上公有云 選錯就是一個坑?
關于公有云的選型,目前來看已經是老生常談。在之前那個風起云涌炒概念的年代,大家都吵吵嚷嚷的對云服務是否靠譜爭論不休。現如今,云計算落地已成主流,大家又都紛紛議論,向哪朵云遷移比較穩妥。依筆者看來,刨去業界比較流行的所謂的“公有云選擇的幾大標準”、“上云之前需注意的幾件大事”等等這類的選云指南,企業級用戶對于公有云選型更應該看重以下幾個點:
出色的技術實力
不可否認,做公有云首先是一項要求很高的技術活兒,出色的技術實力絕對是公有云服務商運營必備的基礎。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缺一不可。在客戶對體驗要求極高的今天,絲毫的系統不穩,計算延遲都會引發用戶遷移。所以公有云提供商必須有能力匯聚一批精兵強將,研發貼近用戶需求的應用功能,對用戶提出的問題做到最快速的反應與最快速的處理。曾經就有云服務商的CTO向筆者倒過苦水,云服務商尤其是公有云服務商的后期服務是最不好做的。因為用戶對于服務性能的延遲,客服反饋的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妙級響應、妙級處理目前是用戶對提供商的最終訴求。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幾乎還沒有。
? ? 筆者了解,在及時反饋用戶需求這一點上,恰恰是一些創業團隊的云商做的好一些。本土的云商相比外籍云商更受歡迎,因為小廠商扁平化作業,有時候7*24客服的背后也許就是CEO或者CTO在坐鎮。外籍云商受限與語言與時差的關系,導致不能第一時間反饋客戶需求。做的不好的企業,往往在逆水行舟的公有云商場上,受到排擠,逐漸失去機會。
擁有龐大的生態圈
選型公有云服務的關鍵考量要素之二就是要有龐大的生態圈。這種生態圈,往往以技術社區的形式出現。在這樣一個社區當中,開發者是主角,云服務商是配角,是平臺提供者。云商提供了一種開放共享的平臺,讓開發者基于自身的公有云平臺來做開發,達到交流、試用、共享的目的。那么,對于公有云廠商來說,為什么要建立這樣一種平臺機制呢?
讓我們再來舉個栗子,回顧科技歷史,這樣的栗子有很多。早前,微軟和諾基亞做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雖然系統本身并不差,但是由于沒有開發者基于Windows Phone來開發app,所以很快被市場拋棄,進而被徹底邊緣化。
很明顯,手機操作系統的例子非常生動地表明,平臺型業務是典型的贏者通吃。誰的生態做的好,誰的平臺開放,誰就有機會贏得更多開發者的青睞,在最后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圍。簡單來說,建立這樣的生態圈可以提升平臺的客戶粘性,客戶規模化了,再從中產生一定的轉化率,這樣做既能留住客戶也能創造更大的銷售機會。
大膽預判一下,這種以建立技術生態圈來實現戰略拓展的公有云商,在將來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機會會更大。而那些自身封閉,又沒有很快認識到平臺型業務靠的是生態玩法的公有云商,在未來將被很快淘汰,畢竟云計算,玩兒的就是生態!
通過幾輪資源整合,也許未來市場上最后的玩家不會超過3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具備持續的運營能力
公有云運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長遠工程。利潤低,運營成本高都使得很多玩家望而卻步,有先期進入者,沒有很好的預判,冒失挺進,結果慘淡收場。所以,用戶選型公有云,持續的運營能力絕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前文提到的Verizon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試想一下,當你的業務正處于突飛猛進的狀態,用戶量猛增,業務需求全面開花。突然后院著火,你的基礎IaaS服務供應商非常抱歉的通知你,因為他的資金鏈斷裂要關閉平臺服務,讓你限期搬遷,想必當你接到通知的時候,小心臟一定是拔涼拔涼的。先不說從一朵云向另外一朵云遷移時,流程手續要多復雜,不同的云服務,需要重新對業務與購買服務做匹配,成本風險、安全風險、網絡是否能互通等等一些列問題都會把你弄得焦頭爛額。更別說,還要在眾多提供商中間快速的選出一個,選擇的過程+遷移的成本,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這些耗費掉的時間成本與精力也許就是大把的商業機會。
所以,持續的運營能力,絕對是衡量一個公有云服務提供商的最關鍵標準,沒有之一!在此,筆者想告誡那些正在做公有云選型的用戶們,千萬別貪圖一時小利,為了省個仨瓜倆棗兒,卻被那些看似光鮮靚麗,實則沒有盈利能力的公有云商蒙蔽雙眼。省的是一時的,弄不好掉下去就是一世的坑。
市場整合在即 未來屬于強者
筆者了解到,目前在國外的云服務市場上,已經少有單打獨斗的創業團隊在玩兒公有云了,因為燒錢實在燒不起。而相比于國外,國內的IT環境落后人家3-5年。云計算落地的應用規模與用戶對云服務的認知程度,還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別,所以筆者感覺現在就來唱衰國內公有云創業團隊還為時過早。況且,有些發展較好的初創團隊已經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積極拓展業務類別。有的在開源云技術領域發力,引入外資公司的資本與技術,共同開拓國內私有云市場;有的依靠高超的網絡、存儲、內核等方面研發實力,積極拓展商業渠道,在金融、電信、教育、房產等傳統行業站穩腳跟,并積極在商業智能、物聯網IOT等領域做創新嘗試。未來幾年,對于國內公有云市場來說,仍舊是一片藍海,大家都有機會。
但是,筆者也觀察到,隨著市場的演進,用戶認知度的提高與覺醒,市場整合也在加速。對此,筆者大膽預測,在全球,也許真正的領軍者不會超過3家,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上線早,技術穩定,搶占了市場先機。阿里云近年來也在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并在量子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在國際上做到了領先,已經逐步躋身領軍者的陣營。在國內,獨角獸可能會更少,而且市場競爭如此激烈,指不定哪天就消失了或者被吞并了。
所以,公有云的這道選擇題怎么做,諸位看官們應該有自己的主意了吧?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03-14
本文作者:張苗苗
本文來自云棲社區合作伙伴IT168,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IT168
原文標題:上云有風險 公有云選型小心進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上云有风险 公有云选型小心进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1207 双重回文数
- 下一篇: Linux启动网卡时出现RTNET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