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界 vs. 学术界: 一个年轻员工的视角
本文發表于《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年第5期,轉載已獲得授權
作者:菲利普·郭 (Philip Guo),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助理教授
譯者:?王長虎,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
如果你即將獲得理工科的博士學位,則很可能面臨以下兩種職業抉擇:
●???工業界:成為某個企業、非盈利組織或政府部門的科研人員或工程師;
●???學術界:成為某所大學的助理教授。
由于所學專業的不同,你可能會先以博士后身份工作幾年,再選擇進入工業界或學術界;也可能選擇合同制工作,比如在工業界做一個自由職業者,或者在學術界做一個合同制的研究員。本文主要討論非臨時性(“終身制”)的工作。而且,由于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工作存在巨大差異,我主要針對大中型企業和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進行比較。
之前,很多人對工業界和學術界進行過比較,但他們往往已經處在一個比較資深的位置并且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不論是世界500強企業中的富翁,還是頂級高校中著名的終身教授,由于他們已經取得成功,因此往往會介紹所選擇的職業道路帶來的好處。而這些最佳案例往往會讓剛畢業的博士感覺遙不可及。
相比之下,本文從一個年輕員工的視角來比較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工作。確切地說,是對畢業不久的博士從事兩種工作的前6個月的情況進行比較。
●???工業界:谷歌公司的軟件工程師(2012年7~12月)
●???學術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助理教授(2014年7~12月)
我獲得博士學位后便進入了谷歌公司,工作了6個月之后,開始面試教職。這篇文章寫于2014年12月,也是我成為助理教授的6個月之后。
除了不是用雙胞胎做研究(或者用平行宇宙做研究),這應該是最具可比性的。我在兩年之內先后得到這兩份工作,所以從時間上講我的變化不大。當然,由于我是離開工業界去找學術界的工作,可能會帶些傾向性,但我會盡量保持客觀。
地點靈活性
由于工業界的工作機會遠遠多于學校的教職,因此工業界在地點靈活性方面略勝一籌。
比如,如果你是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畢業生,想去美國舊金山灣區工作,那么將有超過1000個相關的職位等著你。僅就谷歌而言,每年都會招聘幾百個工程師。可是如果你想去灣區尋找教職,那么每年可能最多只有5個相關職位適合你。
當然,其他地區可能不會有這么多的工作機會。但無論你去哪兒,工業界的職位都會比學術界的多10~100倍。
時間靈活性
在工業界,從周一到周五,不論工作是多少,你都需要在工位上每天坐滿8小時。當然,一些公司可能會靈活些,但大多數員工特別是年輕員工被要求某些固定時間必須在工位上。另外,你的休假時間對老板來說也是透明的。這進一步強化了你的工作時間屬于老板,而不是你的感覺。
在學術界,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一些。除去每周的教學和開會時間,你可以自由安排其他時間。當你不授課的時候,比如寒暑假,你會擁有更大的時間靈活性。而且你不需要其他人批準就可以休假或離開做其他事情。這種感覺好像你的時間屬于你自己,而不是你的老板。所以,在時間靈活性方面,學術界勝出。
私人空間
在工業界,作為一名年輕的員工,你很可能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而只是在一個開放區域或者小隔間工作;如果幸運的話,會與其他人共享辦公室;如果公司持續地擴張或者重組,則你可能經常需要打包物品轉換工位。因此,你很難感覺到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
相比之下,擁有終身職位的教授都能擁有獨立的辦公室。在有了若干家公司嘈雜的開放區域的工作經歷后,我已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自己擁有獨立辦公室的喜悅心情。我可以自由地裝飾和布置辦公室,而且我知道自己不會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被迫搬到其他地方。如果我想小憩一會兒,我只需要關上門即可。
我非常高興能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辦公室,盡管這不像在開放區域工作時那么便于社交。因此,我知道有些人更喜歡公共的辦公環境。
薪水
剛工作時,工業界的薪酬不僅會比學術界的高1.2~2倍,而且每年會有較大的漲幅。
按每小時的薪酬來衡量,差別可能更大。在谷歌,我們每周大概工作25 ~35小時。而作為大學的助理教授,我通常每周工作45~60小時。每工作1小時,在工業界工作的年輕博士可能會比學術界的多賺2~3.5倍。如果只是為了賺錢,那么無須多想就知道工業界遠比學術界賺得多。
同事情誼
在工業界,你和同事們會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作為一名年輕的員工,資深的同事會充當良師的角色來幫助你盡快提高技能。當一個團隊在一起工作,成功克服挑戰之時,會產生深厚的同事情誼。
而作為一名教授,由于你與其他教授一起工作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很難感受到同樣程度的同事情誼。你要么自己獨立工作,或者與那些經驗遠少于你的學生一起工作,因此在作為助理教授的第一年,你是團隊中最資深的人。從第一天起,你便需要領導團隊。當然,在某些項目上也需要教授之間的合作,不過通常由于任務劃分清晰,各自只要帶領自己的團隊工作即可。此外,學術界的激勵機制驅使每個教授需要逐漸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教授之間很少有長期的合作。
如果你想從同事那里學到更多的東西,并且感受更親密的同事關系,那么留在工業界會更好。
外界認可
作為工業界的一名年輕員工,自己的工作可能很難被外界了解。比如,一家公司在媒體上推廣一個產品,曝光的往往是負責該產品的高管。而產品背后的開發人員,包括你,往往不為人所知。另外,如果你做的項目涉及到公司的機密,則可能永遠不會公開發布,甚至在簡歷上也無法提及。
在學術界,你工作中做的每一件事,比如你的發現發明、論文書籍、關于你的科研成果的采訪報道以及你的授課課件,都能得到外界的認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屬于你自己。理論上,你所在的學校對你的研究成果擁有部分所有權,不過除非基于研究成果開辦公司,否則對你沒什么影響。從我主頁上的文章列表可以發現,我是非常注重知識產出所有權的。
在工業界,即使我對谷歌推出的某項產品有所貢獻,外人也是無法知道的,他們只知道那是谷歌的產品。而在學術界,我發表的論文,或者發布的一款開源軟件,都可以讓外界知道。
如果你在意外界的認可,那么學術界明顯勝出。
有助于職業發展的直接程度
作為工業界的年輕員工,你花時間所做的工作大多都能直接推進你的職業發展。比如,當我在谷歌做軟件工程師時,大多數時間都在寫代碼,參加會議討論寫什么樣的代碼。我和同事們的升職取決于我們編寫代碼的影響力。
在學術界,工作上做的大多數事情并不能直接推動個人的職業發展。一個終身職位的教授必須完成7項工作:教學,指導學生,做科研,申請基金,為系里、學校和學術界服務。其中,關乎升職的僅有做科研和申請基金兩項。盡管如此,為了在學術界擁有一席之地,教授們還必須完成其他工作。
如果你希望工作上的努力能夠直接促進職業的發展,那么工業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工作轉化為影響力的直接程度
在工業界,你的工作會直接產生經濟或政治影響。公司為你支付工資來增加公司的收益,或者讓你的部門變得更有效率。你的工作被用于提升老板的地位,或者至少能讓人從中獲益。
相比之下,學術研究的主要產出是論文、著作,通過這種形式來發布驗證過的想法。大多數論文,除了能啟發其他研究人員來漸進地推動某個研究領域的發展外,基本上沒有直接的影響。作為學術界一員,我堅信學術研究的價值,但我也知道其影響力通常是微小的、間接的和無形的。
如果你在意你的工作轉化為影響力的直接程度,那么工業界更好;如果你希望做更多能帶來長遠效益的探索性工作,那么學術界更好。
可控感
作為工業界的年輕員工,會發現很多事情會超出你的控制范疇。比如,你努力工作的項目會由于某些與技術無關的原因被取消;或者某天你會收到一封告知你所在的團隊被解散,你被分配到另外一個團隊,受另一個經理領導的郵件;更糟糕的情況是,你可能在沒有任何預先通知的情況下被裁員了。由于你只是一個很大機器上的一個小零件,你的職業命運往往由上層決定。
在學術界,很多事情往往需要你主動回應,所以感覺像是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比如,教授可以決定開展什么樣的科研項目,與誰合作,申請哪項基金,怎樣做實驗,投哪篇論文等等。當然,盡管你的事業仍依賴于其他人,比如論文和基金審稿人的意見,但是至少是你主動提交工作,讓人審閱的。
在工業界和學術界,工作中有許多不確定性,關鍵在于這種不確定性是來自并不了解你工作的工業界的上級管理層,還是來自對你的主動性回應的學術界。相較而言,我更喜歡后者,因為即使我失敗了,也知道是自己做的決定導致了那個方向的錯誤,而且至少我盡了最大努力。這種感覺讓我更容易產生一切盡在掌控之中的想法。
獨立性
在學術界,最令人青睞的好處是獨立性。連續在幾個技術公司工作之后,我十分珍惜這份獨立性帶來的自由。
在我現在的助理教授職位上(請記住,我還沒有得到終身教職!),只要我完成了每周幾個小時的教學工作,參加了系里和學校安排的委員會議,我基本上就可以用剩余的時間做任何事情。
我想不出哪里還有類似這樣的工作:雇主付我全職薪水而我擁有足夠的自由度。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每周花35個小時坐在辦公室里關上門“摳鼻孔”,而且沒有人會注意!當然,如果我真的懈怠了,那么我很可能在幾年之內被學校“炒魷魚”。但是,確實沒有人每天監視我。
相比之下,如果我在谷歌公司的小隔間中整天“摳鼻孔”,那么我很可能會在那個周末遭到訓斥,并很快被警告、公示。而且我的那些工作效率很高、“不摳鼻孔”的合作者們也會排斥我。
當然,這種極度獨立性也存在兩面性。由于沒有其他人推動我做事情,我需要不斷地自我激勵來發展我的事業。由于我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老板,因此只有自我督促,才能不斷進步。
如果你更喜歡獨立性,那么可以選擇學術界。但是如果想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來激勵、指導你,那么選擇工業界更合適。
總結
對于以上幾個方面,是工業界還是學術界有優勢,我的看法可概括為:
1.地點靈活性:工業界
2.時間靈活性:學術界
3.私人空間:學術界
4.薪水:工業界
5.同事情誼:工業界
6.外界認可:學術界
7.工作有助于職業發展的直接程度:工業界
8.工作轉化為影響力的直接程度:工業界
9.可控感:學術界
10.獨立性:學術界
?
注:本文譯自http://www.pgbovine.net/academia-industry-junior-employee.htm
歡迎關注
微軟亞洲研究院官方網站:http://www.msra.cn
微軟亞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
微軟亞洲研究院微信:搜索“微軟研究院“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工业界 vs. 学术界: 一个年轻员工的视角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使用LaTeX让自己不乱?
- 下一篇: 洪小文博士写给你的新年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