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目标有用吗
差不多十年前我讀到了奶牛Denny的一篇文章,第一次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我以為寫完后我會變得目標清晰,斗志滿滿。可是并沒有。大概一周后我就忘記了。
可是過了這么多年,我又覺得它挺有用的。時不時拿出來回顧,那兩句簡簡單單的話就像一條暗線,能把我做過的對我有深遠影響的事情都串聯起來。
你或許也有這樣的體驗,到了一個陌生又新奇的地方旅行,大部分時間都在欣賞眼前發生的一切。有時候遇到岔路口了,才會把地圖掏出來看一眼。人生目標就有點像那個地圖。
不過和普通旅行不一樣的是,人生往往沒有要打卡的景點,所以這里說的人生目標不是賺取一個億這樣實際可衡量的。如果你問自己「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么」,你的答案很可能比較虛。往往外人看起來很空洞,但卻對你自己有豐富的含義。
說起人生目標我們總覺得是某些特定的人才有的,好像需要某種神秘的儀式才能找到。但《設計你的人生》說這一點都不玄,每個人都有。
不過書中用的是 “Lifeview” 這個詞,或許可以翻譯為「人生觀」。如果這聽起來太大,不如叫它「生活觀」。既然你在讀這句話,說明你還活著,那么你一定有對生活的理解。是什么讓你的生活有意義?你周圍的親人朋友和你如何相關聯?金錢、名利、個人成就對你的幸福重要嗎?可以試著寫下來,花半個小時就行,兩三百字。
與其說是一張地圖,人生目標更像一個指南針。它不是告訴我們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它的作用在于指示方向。在面對人生的岔路口,它告訴我們怎么選擇。
我幾年前很沉迷戶外生活,每個周末都要往大山里去。雖然看起來過得很充實,但我總感覺哪里不對。回顧我寫下的人生目標:「去經歷和成長,去分享和幫助他人」,我才意識到我雖然在經歷新的景色,卻沒有成長;我雖然在分享我拍的照片,卻對別人沒有多大幫助。
當我們覺得生活無望,或者哪里不對勁的時候,人生目標告訴我們可能方向走偏了。
這也是為什么《設計你的人生》還建議寫一寫 “Workview”。這里的 “work” 指廣義上的工作,翻譯成「做事觀」可能比「工作觀」要更準確。它回答我們每天這么忙碌是為了什么,什么事情是有意義的。
有了「生活觀」和「做事觀」,我們就能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嗎?還是說在某些時候相互矛盾?
回答這些問題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的「行動」和所認同的「觀念」相統一。有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認同一個觀念,卻又在做著與之相反的事。這種時候要么需要改變我們所做的事情,要么需要更新我們的觀念。改變人生目標也很正常,畢竟我們在成長。
我以前以為我找到人生目標之后,我就知道我要去哪里了。但人生目標不告訴我們目的地是什么。人生目標的作用是給我們指示方向,告訴我們有沒有走偏。可能聽起來有些失望,但這不正是人生之旅有趣的地方嗎?
* * *
具體方法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探索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標,你可以用奶牛Denny文章里的方法。推薦閱讀原文,這里只附上具體的步驟: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個小時的完全空閑的時間。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關上房門,保證這一個小時沒有任何打擾。這一小時只屬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這件事。你要記住,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小時。你的生命可能在這一個小時候變得不同。如果一個小時的時間貨幣只能用來換一樣東西,那么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標絕對是最值得的。
(2) 準備幾張大的白紙,和一支筆。
(3) 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一句話:“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么?”
(4) 是的,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回答這個問題。把你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馬上寫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幾個字。比如說:“賺很多錢。”
(5) 不斷地重復第4步。直到你哭出來為止。
另外,文浩也用過這個方法,他分享過四個小 tips,也供你參考:
1、花費時間:從我開始寫,到那種感受飄出來,大概花了半個小時,但具體到每個人就因人而異。可能更長,要花費幾天。
2、不適感:可能寫到第50個、100個的時候,還是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想放棄,想起身走開,這時,我們克服這種不適感,堅持下去。
3、接近答案:注意那些讓我們出現了情緒波動的答案,在它的基礎上,接著追問,我們會越寫越活躍,直到那個答案出現。
4、答案并非唯一:每一次書寫,出現的終極答案可能都不一樣,一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目的并不唯一,二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狀態是流動的。
關愛自己?
探索式的生活方式
對于健康,我一直比較相信科學家或者醫生寫的書。很顯然,他們是專業人士,更靠譜。
不過最近在看的兩本書都不是領域專業人士寫的,卻給了我新的視角。
一本叫?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rowing Young,作者 Sergey Young 是一位投資人。投資人相對醫生或者科學家的優勢在于他可以接觸大量的領域專家,而不被自己的領域所限制,能有一個更全面的視角。而且因為他的目的是投資有前景的商業計劃,這意味著他的關注點要更加實用一些。
另一本書是 Tim Ferris 寫的?The 4-Hour Body。他說他想借這本書倡導一種「探索式的生活方式」(“experimental lifestyle”)。什么東西對我們好應該由我們自己判斷,而不是由醫生或者新聞報紙來決定。
這是因為醫生和科學家的利益和我們不完全一致。科學家的目標是發論文,而且常常被訓練要規避風險。這對科學研究是好事,但也意味著科學共識很難達成。即使達成了一定共識,Tim Ferris 說有足夠證據的研究成果也是頂級運動員和有錢人先享受。「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所做的決定至少落后于當前研究的10年,并且落后于該領域出現令人信服的證據后的20年。」
他給出的建議是:保持懷疑,但不要拿懷疑來作為不行動的借口。我們可以自己做實驗,通過自己的數據來判斷。只有我們自己最關心自己。
覺察當下?
Resting Awareness
「覺察當下」是一個關于 “mindulness” 的欄目。我開始沒有直接用「正念」是因為這個詞聽起來不夠直白,而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指對當下的覺察[1]。但最近意識到「覺察當下」是一個動詞,意味著好像需要做點什么才行。
很多冥想練習聽起來的確像要做點什么:我們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每次被打擾了,要讓注意力回到呼吸上。這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很有幫助,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專注呼吸,當我們的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我們就知道我們走神了。
不過還有另一種冥想方法叫 “resting awareness”,即不把注意力放在任何東西上,只是保持覺察。一位藏傳佛教的老師稱之為「不在冥想,沒有走神」(“not meditating, not distracted”)[2]。這種狀態要更接近于我們把「正念」應用到生活中。不用特意覺察,但我們又知道我們在做什么,而且沒有走神。
這其實沒有聽起來那么深奧。我們都有這種體驗:我們很投入地做某件事,同時大腦又能意識到我們在做這件事情。比如說之前分享過一段小提琴家 Ray Chen 在表演時琴弦突然斷掉的片段[3]。如果他真的全神投入而忘記了自己在表演,他不會表現得這么淡定(可以注意到他背后樂團里的音樂家們都表現得很淡定)。不過這個能力也不容易。我自己在練習大提琴的時候就發現如果我太專注了,我會意識不到自己拉得怎么樣。我不僅需要投入于表達音樂,還要以旁觀者的視角來評價我的聲音聽起來怎么樣。
再舉一個更直白的例子:看恐怖片。如果半夜你一個人在家里看恐怖片,把周圍的燈都關了,那你的整個世界仿佛都只有眼前的熒幕,你會非常投入,深陷其中。但如果你把周圍的燈都打開,雖然你也會感到害怕,但同時你也會意識到你是在看電影。你坐在舒服的沙發上,旁邊還有昏昏欲睡的貓,恐怖的事情只發生在屏幕里面而不是現實中。[4]
希望你沒有被我說暈了。我就是覺得這件事很有意思:既專注,又不完全專注;既覺察,但又不完全在覺察。如果你想在冥想的時候感受一下,可以在練習快結束的時候放飛大腦,不必專注在呼吸或者任何東西上,讓大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自己的體驗是,這樣做的時候大腦反而是最安靜的。
* * *
相關鏈接
[1]?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正念入門手冊》?
[2]?How to Not Meditate — Ten Percent Happier?
[3]?violinist string BREAKS during Tchaikovsky - YouTube?
[4]?Meditation for awareness - Headspace
總結
- 上一篇: 如何活着: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
- 下一篇: 2021MIT博士pluskid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