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松开手,你可以拥有更多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融入新環境,主動空杯
進入一個新環境,就要勇于將原來環境里熟悉、習慣、喜歡的東西"放下",而從零開始。
一個人在職場要成功,首先就要培養"適應力"。
從"自然人"轉化為"單位人"是融入職場的基本條件。
一個人在職場起點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
一個人越計較自我,在職場中便越沒有發展前景,越會主動付出,越會快速發展。
職場要成功,首先培養"適應力"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會面臨角色的轉換和環境的改變,有時是從學校到單位,有時是從一個單位到另一個單位、從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
這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過去的成功和經驗用于新的角色和環境中,結果處處碰壁,造成了很大的瓶頸和障礙。
要想迅速在新角色、新環境中獲得成功,就必須放下過去,主動空杯,抱著從零開始、重新學習的心態,培養自己對新角色、新環境的"適應力"。
《讀者》上曾經上登過一篇《"扔掉北大的'光環'" 》的文章,正是對這一觀點很好的注解。
文章講述了一個北大學子求職的經歷。文章中的主人公曾是理科的高考狀元,并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醫學專業畢業。
本以為頂著北大這樣的"光環",找份工作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當他第一次在人才招聘會場將簡歷遞給一家招聘臺的主管時,對方卻并沒有對他表現太多的關注,只是簡單地聊了幾句,然后就跟旁邊另一位應聘的小伙子交談起來。
見對方對自己這樣冷落,他幾次想重新上前介紹自己,但始終沒好意思開口。最后見沒人理會自己,他只好悻悻地走開了。
第一次求職的失敗讓自尊心極強的他感到心灰意冷,一段時間內,他常常是一個人在宿舍里躺在床上發呆。
但隨著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少,他不得不重新去找工作,可每次都被招聘單位客氣地拒絕了。
迫不得已,他只好離開北京,到另一個城市找工作。可情況也差不多:沒有單位愿意接受他。?
帶著失落,他做了一個決定:和鄉下的父母一起去賣糖葫蘆!
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一個北大畢業的高材生,怎么能去賣糖葫蘆呢?
然而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出去賣糖葫蘆,就引來了眾人的議論:
"這不是某某某嗎?他不是考上北京大學了嗎?怎么賣起糖葫蘆來了?"
別人異樣的目光,就像芒刺扎在他身上,他連頭都不敢抬。
就這樣,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他連一根糖葫蘆都沒賣出去。
他心急如焚,最后逼著自己開口吆喝。一些好奇的人圍了過來,有的還掏錢買了一支。就這樣,他慢慢有了勇氣,吆喝聲漸漸響亮起來。很快,所有的糖葫蘆都賣光了。
就這樣,他每天都去賣糖葫蘆。在這樣的生活中,他體會了在北大時所體會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一個人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盡早地適應各種復雜的環境。
帶著這樣的心態,他再一次進入了職場。這一次前去應聘,他顯得很自信,落落大方,當招聘方提出:
"假如在這次見面會以至今后的一段時間里,你仍然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你該怎么辦?"他回答說:
"我會努力拓寬職業發展視野、培養廣泛的職業發展興趣,我相信憑著我的智慧和才華、樂觀的心態,我終究會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會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變得豐富而厚重。"
現在的他,已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并且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在文章的最后,他這樣說道:
"從此,除了學業,'北大'二字在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我想,他所謂的遠離"北大",就是指扔掉"北大"的光環。
這樣的"光環",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然而,在新的環境中,如果一味強調過去的"光環",那么只能是百害而無一益。
因為新的工作、新的環境,并不會為你的過去買單,而只會為你現在對單位的價值買單!
無論是名校、高學歷還是過去輝煌的業績,在進入新環境、轉換新角色前,它們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塊外表"漂亮"的敲門磚。
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而不能適應單位的需要,無法促進單位的發展,那么即使是頂著"博士"的光環,在職場也不可能獲得發展。
所以,在面對新環境、新角色的時候,更需要主動空杯,空掉過去的"光環",適應現在的角色和環境,將過去的能力轉化為現在的能力,將過去的經驗先放在一邊,甚至有必要的話,完全倒掉過去的經驗。
不要覺得這樣委屈了自己,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說: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學會適應它。"
作為將世界帶入信息社會、改變世界的人,連比爾?蓋茨都有這樣的心態,我們又何妨多向他學習學習?
其實,培養適應新環境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徹底放下"我曾經……",而時時想著:"現在我該怎么做……"。有了這樣的心態,就能最快地在新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最大的發展。
從"自然人"到"單位人"
想在職場上獲得成功,僅有知識、能力還不夠,還必須完成一個大的轉換:
從"自然人"到"單位人"。
所謂的"自然人",也就是"個人",所做所想隨心所欲,完全從自己的情緒和本性出發。而"單位人"也就是"集體人",時時想到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具有集體精神、團隊精神,尊重單位的制度與文化。
有一次,我出差住在希爾頓酒店,酒店里一位普通的服務員給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位十分開朗、陽光的服務員,無論什么時候見她,她的臉上都綻放著使人非常舒服的微笑。很多顧客都和她很熟悉,就像是老朋友一樣。
一天,我到酒店附近的商店買東西,剛好她也在,我發現她當時的神色非常悲傷,和平時很陽光的感覺大不一樣。
和她打招呼時,我看到她的左臂上系了一塊黑紗,也就是說,她剛剛失去了一位親人。但當她看到我的那一剎那,卻奇跡般的又一次露出了那種使人感到溫暖的微笑。
我問她:
"家里有人去世了嗎?"
她回答說:
"是我的父親,上個星期去世的……"
我很驚訝說:
"平時怎么一點也看出來呢?"
她繼續微笑著說:
"希爾頓酒店有一條規定:無論如何不能把我們的愁云擺在臉上!哪怕飯店本身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希爾頓服務員臉上的微笑也永遠是顧客的陽光。"
她的話讓我十分感慨,也讓我更深地認識和理解了什么是"單位人":
毫無疑問,親人去世所帶來的巨大悲痛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但她只是將這種悲痛放在心里,放在獨自一人的時候,而面對工作和顧客的時候,依然保持一如既往的微笑,做"顧客的陽光"。
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單位人"所具備的職業素養。在工作中,誰都難免有個人情緒的時候,這些情緒很多都可以理解,也值得安慰,但它畢竟只屬于個人,作為一個職業人,我們沒有理由將個人情緒轉嫁到工作和顧客身上。
我想,正因為有這樣優秀的員工,希爾頓飯店才能遍布世界并受到眾多顧客的喜愛。 "做顧客的陽光",這樣的理念并不僅僅適用于服務業,也適用所有的單位和行業。如果能將工作中服務的每一個人都當成"顧客",當成要給予溫暖和陽光的人,那么即使最小的事也能做到最好。毫無疑問,這樣的人,也是職場中最有發展的人。
幾年前,我到青島做培訓。一天的課程,有兩個人一直站著,一個是我,另一個是主辦方負責課堂服務的小李。
我講課的時候,他一直面帶微笑站在教室不顯眼的角落,一旦發現大家有什么需要,就立即輕輕走上前去服務。但實際上,絕大部分時候,大家都在安靜地聽課,所以他服務的機會并不是太多。
在這種情況下,他完全可以坐下來聽課,但他卻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始終站著。
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問他為什么不坐下來,一直站著多辛苦。
他笑著回答說:
"您也一直站著啊,我這種做,會顯得對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及時發現大家的需求,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這句話讓我感動的同時也覺得很溫暖,我想,憑著這樣的素養,他一定在職場上有很好的發展前途。
三年后,我再一次應邀到青島做培訓,舉辦方仍然是三年前的那一家,但這一次,微笑著站在教室角落為大家服務的已經不再是小李,因為小李已經是這家企業的部門經理。
對于小李三年就有這樣的發展,我絲毫沒有感到驚訝,一個時時用"單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處處將自己當成單位的形象和"金字招牌"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最受歡迎的人。
無論是希爾頓酒店那位服務員的微笑還是小李那讓人難忘的站姿,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單位人"的風范。
完成"自然人"到"單位人"的轉換,并不只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做的工作,也是不少已經在職場多年的人要盡快完成的轉變。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喜歡做的事情、情緒好的時候,對工作才有熱情,能夠好好做;而面對不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人、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工作,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對工作就敷衍了事。這其實就是典型還處于"自然人"狀態。
要完成"自然人"到"單位人"的轉變,就需要主動空掉自己情緒、好惡甚至某些個性,而用"單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是等著單位來適應自己,而是讓自己主動去適應單位和環境,讓自己的能力和單位的發展緊密相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
將最大決心落實到最大行動
徹底的"空杯",并不只是一個理論認知,也意味著一個最大的決心。不僅如此,還要將最大的決心,落實到最大的行動!
如果不能體現在行動上的改變,所謂的"空杯"就是虛假的,就毫無疑問的"口頭禪"。
在日本有"推銷之神"之稱的原一平,在談到自己的成長時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來自年輕時一次失敗的經歷。
在遭遇那次經歷前,他的業績一直在同事中名列前茅。再刁難的客戶,只要他出馬,幾個回合就能解決。
同事們都崇拜他,領導也都看好他。在成績和贊揚面前,他有點飄飄然,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把任何東西賣給任何人。
有一天,他經過一間寺廟,于是突發奇想:向和尚推銷保險!
他認為,憑著自己的口才和多年積累起來的推銷經驗,一定能做到。
進到廟里,他看到一個非常和善的老和尚在掃地,便拉住他,施展渾身解數,滔滔不絕地推銷起保險來。
老和尚始終笑瞇瞇地聽著他推銷,還不時點點頭,原一平心想,看樣子推銷肯定能成功。
可正當他高興時,老和尚卻說了這樣一句話:
"人啦,最好是第一次見面就有一種讓人記得住的東西,否則,一生不會有什么成就。"
這句話就像當頭一棒,將原一平良好的自我感覺打了個粉碎!要知道,之前,他可是一直以自己很有吸引力而感到自豪的,誰知道在老和尚眼里,他最大的缺點竟是不能吸引人!
但這句話也像一盆冷水,讓他那顆驕傲自大的心冷靜了下來。他終于開始意識到,成功的飄飄然,已經讓自己看不到了自己的不足。
他下決心徹底改變自己。
但光有決心是不夠的,他還要把這份決心轉變為徹底的行為。
為此,他決定從兩方面開始"空杯":一是跟隨老和尚打坐以"洗心",一方面是自己花錢請客戶來給自己開"原一平批評會",懇請大家對他的缺點加以指正。
這樣的批評會,一直堅持了很多年。有時他手頭不寬裕,但即使借錢,他也要保證"原一平批評會"準時進行。
正是這些寶貴意見,指出了他成長中的盲點,讓他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完善和提升,最終成為了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推銷之神"。
原一平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于他能夠將"當頭棒喝"轉化為"空杯"的動力。
徹底的"空杯",總要先有脫胎換骨的想法,之后則要有不達目標誓不休的決心,最后還要一定落實到行動中。這樣,真正的"空杯"才會產生!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禪宗非常重視"空"的智慧。在談到什么是"空"的智慧時,禪宗六祖惠能的證悟,能給我們很大啟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一種真正徹底"空"的境界。而它啟示的對象,絕不只是修禪的人,也包括我們這些紅塵中的人,包括職場中想成功的人。 |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jackrex/archive/2013/02/18/3001253.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松开手,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如果覺得生活随笔網站內容還不錯,歡迎將生活随笔推薦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