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2)vmstat
vmstat——Virtual Memory Statistics(虛擬內存統(tǒng)計)
1. 作用
檢測系統(tǒng)資源變化,可以檢測CPU/內存/磁盤輸入輸出狀態(tài)等。
2. 用法
vmstat?【參數】【間隔秒數】【檢測次數】
參數:
-a:使用inactive/active(活躍與否)替代buffer/cache的內存輸出信息;
-f:開機到目前為止系統(tǒng)復制(fork)的進程數;
-s:將一些事件(開機到目前為止)導致的內存變化情況列表說明;
-S:后面可以接單位,讓顯示的數據有單位。例如K/M取代bytes的容量;
-d:列出磁盤的讀寫總量統(tǒng)計表;
-p:后面列出分區(qū),可顯示該分區(qū)的讀寫總量統(tǒng)計表。
3. 范例
3.1 vmstat
顯示虛擬內存使用情況:
字段說明:
1)procs 進程
r:等待運行中的進程數量;
b:不可被喚醒的進程數量。
這兩個選項越多,代表系統(tǒng)越忙碌(因為系統(tǒng)太忙,所以很多進程就無法被執(zhí)行或一直在等待而無法被喚醒)。
2)memory 內存
swpd:虛擬內存被使用的容量;
free:未被使用的內存容量;
buff:用于緩沖存儲器;
cache:用于高速緩存。
3)swap 內存交換空間
si:由磁盤中將程序取出的量;
so:由于內存不足而將沒用到的程序寫入到磁盤的swap的容量。
如果si/so的數值太大,表示內存中的數據經常得在磁盤與內存之間傳來傳去,系統(tǒng)性能會很差。
4)io 磁盤讀寫
bi:由磁盤寫入的塊數量;
bo:寫入到磁盤去的塊數量。
如果這部分的值越高,代表系統(tǒng)的IO非常忙碌。
5)system 系統(tǒng)
in:每秒被中斷的進程次數;
cs:每秒進行的事件切換次數。
這兩個值越大,代表系統(tǒng)與接口設備的通信非常頻繁,這些接口設備包括磁盤、網卡、時鐘等。
6)cpu?
us:非內核層的CPU使用狀態(tài),us的值比較高時,說明用戶進程消耗的CPU時間多;
sy:內核層所使用的CPU狀態(tài),sy的值高時,說明系統(tǒng)內核消耗的CPU資源多;
id:閑置的狀態(tài);
wa:等待IO所耗費的CPU狀態(tài),wa的值高時,說明IO等待比較嚴重,這可能由于磁盤大量作隨機訪問造成,也有可能磁盤出現瓶頸(塊操作);
st:被虛擬機所盜用的CPU使用狀態(tài)。
3.2 vmstat 1 3
每秒1次,共計3次:
3.3 vmstat -a?
使用inactive/active替代buffer/cache:
3.4 vmstat -f
開機到目前為止系統(tǒng)復制(fork)的進程數:
3.5 vmstat -s
將一些事件(開機到目前為止)導致的內存變化情況列表說明:
3.6 vmstat -S M
以MB為單位顯示:
3.7 vmstat -d
列出磁盤的讀寫總量統(tǒng)計表:
3.8 vmstat -p /dev/sda1
顯示該分區(qū)的讀寫總量統(tǒng)計表: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eaBiscuit0922/p/724084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linux命令(2)vmsta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erl新接触的小命令
- 下一篇: TreeView获取目录下的所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