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命令介绍
sar(System Activity Reporter):Collect, report, or save system activity information
1、常用選項:
1)-u:報告CPU使用情況。輸出包括%user、%nice、%system、%iowait(Percentage of time that the CPU or CPUs were idle during which the system had an outstanding disk I/O request,即CPU空轉且期間有未完成的磁盤I/O請求的時間的占比)、%idle(CPU空轉且期間無未完成I/O的時間的占比)等。
2)-v:報告inode、文件和其他內核表的狀態。輸出包括dentunusd(目錄高速緩存中未用的cache條目數)、file-sz(已用的文件句柄數)、inode-sz、super-sz(內核已分配的超級塊句柄數)、%super-sz等。
3)-n{DEV|EDEV|NFS|NFSD|SOCK|IP|ICMP|TCP|ETCP|UDP|... ...|FULL}:報告網絡的統計數據。
關鍵詞是DEV時,報告的是網絡設備(接口)的統計數據。輸出包括IFACE、rxpck/s(每秒收包量)、txpck/s(每秒發包量)、rxbyt/s、txbyt/s、rxmcst/s(每秒收到的多播的包量)等。如sar -n DEV 1 10:每秒一次,共10次,報告網絡設備的統計數據。
關鍵詞是SOCK時,報告的是使用中的sockets的統計數據。輸出包括:totsck(已用socket數)、tcpsck(當前在用的tcp socket數)、udpsck、rawsck等。
關鍵詞是TCP時,報告的是關于TCPv4的統計數據。輸出包括active/s(每秒TCP連接從CLOSED狀態直接變遷到SYN-SENT狀態的次數)、passive/s(每秒TCP連接從LISTEN狀態直接變遷到SYN-RCVD狀態的次數)等。
關鍵詞是ETCP時,報告的是關于TCPv4錯誤的統計數據。輸出包括atmptf/s(每秒TCP連接從SYN-SENT/SYN-RCVD狀態直接變遷到CLOSED狀態的次數,加上每秒TCP連接從SYN-RCVD狀態直接變遷到LISTEN狀態的次數)、retrans/s(每秒重傳的TCP段的總數量)等。
關鍵詞是FULL時,相當于指定以上所有的關鍵詞。
4)-d:報告每個塊設備的使用情況,設備一般使用dev m-n表示,其中m和n分別表示主次設備號,這里-p選項可以指定用設備名稱來表示設備。輸出包括tps(每秒傳輸請求的次數,邏輯上的多個I/O請求會被物理地合并為一個)、rd_sec/s(每秒從設備讀的扇區數,每個扇區512B)、wr_sec/s、avgrq-sz(下發到設備的請求的平均大小,單位是扇區)、await(每個I/O請求被服務的平均時間,單位是毫秒,包括在隊列里的時間和實際上被服務的時間)、%util(I/O請求被下發到設備的時間占全部CPU時間的比值)等。
5)-b:報告I/O和傳輸速率的統計情況。輸出包括tps(每秒傳輸請求的次數)、rtps、wtps、bread/s(block大小為512B)、bwrtn/s等。
6)-W:報告頁面交換的統計情況。輸出包括pswpin/s(每秒換入的頁面總數)、pswpout/s(每秒換出的頁面總數)。
7)-q:報告隊列長度和平均負載。輸出包含runq-sz(運行隊列的長度,即等待運行時間的任務數)、ldavg-1(系統在過去1min的平均負載)、ldavg-5、ldavg-15、blocked(當前阻塞著的、等待I/O完成的任務數)等。
8)-r:報告內存的使用情況。
9)-o [ filename ]:將收集到的數據以二進制形式保存到指定文件(默認為/var/log/sa/sa*)。實際上sar通過調用sadc進行數據的收集。
10)-f [ filename ]:從指定文件(默認為/var/log/sa/sa*)中讀取數據。
?
?
?
不斷學習中。。。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hanerfan/p/3539964.html
總結
- 上一篇: Abiword 编辑事件设计
- 下一篇: 如何升级xcode 中的cocos2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