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专栏】放牛
放牛
九天時空
最近一張放牛的照片很火,勾起了無數70后和80年后的回憶,而又讀了孫錫良老師寫的放牛,更是深有感觸,也寫這篇文章回憶下自己的放牛生涯。
我家在湖邊武漢的新洲區,四周是河流,村子都圍繞其中,所以美其名曰周河村。而我家到河堤的距離不足100米,河堤圍起來是整個炊煙裊裊的村莊和稻香郁郁的農田。八十年后分田到戶,水牛是最重要的勞動力,無論是種早稻還是晚稻,從翻田到栽種都只能依靠水牛來耕作。由于耕地稀少,平均一家只有不到2畝地,所以不可能家家戶戶都養牛,整個灣子也就是小隊,按照親密關系或者農田距離,幾家合在一起養一頭牛,每家每戶按月來算根據田地多少用牛次數來輪流著養牛。考慮到公水牛雖然力氣大些,但是容易大家也容易跑,一般灣子只養一頭公水牛,其他都是母水牛或者黃牛,我們幾家就養了一頭母水牛。這頭母水牛應該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到我們家的,然后慢慢看著它長大,成為耕田的主力,而母牛長大了,我也開始上小學,于是我的放牛生涯就這樣開始,一直持續了十年左右,到上了高中學習緊張才沒有機會去放牛。
不像孫老師寫的放牛那么辛苦,從始至終我都認為放牛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小時候遇到周末是我們家放牛的話,那么放牛這件事情就要被我包辦了。不像有的同學家離河邊稍微遠點,要牽著牛在田埂上吃草,而且還要時刻看著,因為稍微不注意牛就可能吃綠油油的稻秧。我放牛基本都是去河邊,一年中放牛是從春天河邊的青草開始生長然后到秋天枯萎的時候結束,而一天中放牛是從清晨太陽升起后的那一兩個小時,然后是太陽落山前的一兩個小時,中午和下午太陽大的時刻,一般是用長長的繩子把牛拴在河邊的水坑邊,讓牛兒既可以吃草又可以累了在泥水坑里打盹。然后看好時間,一天去換個2,3次就OK了,這個時候選擇在什么地方拴住牛就是一門學問了。
也就是在5月初夏的時節,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天氣沒那么熱,尤其是在清晨的時候,媽媽將牛從牛圈里牽出來交給我,首先是將牛放在池塘邊喝水,我順便從旁邊的柳樹上扯下一根柳條兒,一是有時候牛兒不聽話,可以輕輕敲打下,而是走在河邊草地放牛的時候,到處敲敲打打看有沒有蛇之類的。感謝家鄉的小河也就是我們新洲的沙河,是舉水河的一條支流,只有37公里長,埋藏了我所有童年的記憶。每當想起沙河的時候,我首先就會浮現清晨太陽從河對面升起的時候,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閃耀著金色的光輝,陽光射進河提下的白楊樹林里消失在茂密的樹葉中,耳邊微風徐徐,回想著風兒吹過樹林樹葉嘩嘩的聲響,而一個拿著柳條牽著牛兒遲早的牧童此刻正看著身后青草上那晶瑩的露珠,牛兒吃草時撲哧的聲響然后抬起頭看著我把一大團青草囫圇卷進嘴中,那是我一輩子記憶中最渴望的味道。由于媽媽很早就去做農活,我們小孩子在家里煮好粥等媽媽忙完了才回來炒菜的。所以我都是要先去放會兒牛才回來吃飯,當看到牛兒吃著嫩嫩的青草,發出巨大的打嗝般的聲音,把草咬斷放到嘴巴里又吐出來再咬著吞進去,我覺得牛兒是最幸福,吃著它認為天地間最美味的食物青草,那么新鮮、那么青嫩,即使被牛咬過的草兒也看著令人心醉。那個時候我就在想,這就像每個月爸爸回來家里熬的排骨蓮藕湯我狼吞虎咽的感覺。那種純粹和純凈,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而傍晚放牛最好的時候就是在暑假的時候,烈日炎炎的下午驕陽似火,光著腳走在泥土路上都要一路小跑才不感覺那么燙,下午4點多鐘后去放牛是最開心的,這個時候可以把牛移到陰涼點的位置吃草,而我們則可以跑到河里游泳,打水仗,抓魚摸蝦。為何叫沙河我不得而知,但是河流里的沙很細水很清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洪水過后,那河水就顯得更加清澈無比。最為開心的事情就是靜靜地躺在河面上順著水流、追著夕陽一路而下,直到落日消失在樹林的深處,感覺就像睡了一覺般,長期在水里泡過的手腳也顯得白一塊一塊的,都有些凹下去很是嚇人。這個時候才想起來,牛可能還沒吃飽,趕緊從水里跳上來穿好衣服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趕過去放牛。雖然牛一天吃了不少,但是面對慢慢長夜、無數的蒼蠅蚊子,還是要讓牛兒吃得更飽一些才好。也得意于沙河邊豐富的青草,牛兒基本上都不怎么挑的,哪里都是好吃的,低著頭一路啃下去,看著村莊里升起的炊煙,這個時候餓也不能想著吃了,牛兒身上都是大大的蒼蠅,需要不停用柳條拍打蒼蠅,不然牛兒很可能被咬出血來,當然自己還要防著蚊子,不停地跳來跳去的。直到把牛帶回水塘邊,看著牛兒在水塘里面噴水嬉戲,等著媽媽來把牛兒帶回牛欄,一天的放牛工作這才結束了。
說實話放牛最可怕的就是把牛牽進牛欄,灣里的牛欄都做在一起,一個個土房子隔起來,不說牛欄里面都是牛屎之類的,就是外邊都推起了牛糞,流淌著黃不拉幾、臭不可聞的屎尿水。還好不像孫老師寫的要光著腳去踩牛糞,腳丫基本都是爛的。到了90年代條件稍微要好些,鄉親們也開始將衛生,可還是不敢把牛牽到牛欄,偶爾的時候是媽媽說牛欄的牛糞剛剛清理過,你去把牛牽出來吧。到現在也基本是忘記了。現在灣里早就沒人中地也沒人養牛,原來的牛欄都蓋上了新房,不過每年拜年的時候經過那里,我還是會想起那堆滿的牛糞,一陣又一陣的反胃和惡心。這也許是我對放牛最大的陰影吧。
而對于媽媽來說,牛跑了是最可怕的事情。雖然我們家養的母牛要乖一些,但是一年中牛跑了,還是時不時會發生,而這種可能最大的時候就是母牛發情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清晨去放牛,就感覺牛眼睛有點紅,放了一個多小時候我就把繩子上的木樁打到泥土里然后搬來石頭壓住,等我一個多小時再回來的時候發現牛已經把繩子弄斷跑了。我頓時就急了,趕緊哭著回去喊媽媽,牛跑了!牛跑了!于是媽媽帶著我去找牛。牛跑的方向很重要,一般都是往牛多地方跑,但是有的時候又可能直接過河跑到對岸去就很難找,只能到處去問,有時候都要找一天甚至兩天,還好大家都知道牛對于每個家庭的重要性,即使晚上沒找到第二天也一般會找到,被人關起來吃草,說說好話,然后把牛牽回來。而那次我已經是初一的時候,我已經可以跑得比媽媽快,也不怕草地里面有啥東西了,一門心思往前跑就想把牛找到。我就沿著河岸一直跑,跑了一段時間后就看牛的腳印是不是有留下,草地里看不到,就往沙灘上找,順著牛留下的腳印一直追到快到柳林街河中央的灘地上才把牛給找到。每次找到牛的時候就感覺到特別欣慰,成就感超強的那種。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果牛兒是因為發情跑了找回來,那么第二年就會生小牛,小牛長大后可以賣個好價錢,我們家的母牛生過好幾胎的小牛。生小牛的時候牛也是非常痛苦的,要很長的時間,我看過一次牛生小牛,過程就不描敘了,看著一個鮮活的生命出來還是很開心的。我們那邊人說,牛出來的時候要拜四方。其實小牛生下來很快就會站立起來,它要尋找世界的方向,要嘗試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所以基本上是一個圈一個方向一個方向的打轉蹲下來又站起來,這樣才有了牛出生要拜四方的說法。母牛會一點點把小牛身上的羊水給舔干凈,所以小牛很快就顯得很干凈可愛。母牛帶著小牛一起吃草的樣子更加溫馨,母牛要不停移動著吃草,而小牛也要跟著媽媽的腳步在底下吃奶,有時候遇到坑坑洼洼的地方小九還會跌一跤,很是滑稽。
二十多年過去了,自從三峽建好后,沙河河道采沙嚴重,河道改道,沙河再也看不到沙了,草也不再那么嫩油油的,高大得有些可怕,清晨時候連露珠都滴落到根部了,沒有人種田,自然也沒有人養牛,沒有牛兒吃草,自然也找不到那渴望的味道。現在回到家里,連雞犬之聲都聽不到了。看著小伙伴在朋友圈看著放牛娃的照片都在找尋著自己童年的回憶,也僅以此文紀念曾經陪伴我多年的牛兒,逝去的童年還有那永遠咀嚼在心頭渴望的味道。
總結
- 上一篇: ssh闲置一段时间自动登出问题的解决
- 下一篇: 【精华】Linux用户Hive权限控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