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民到百万富翁转变的心理学基础
| 從貧民到百萬富翁轉變的心理學基礎 |
| 轉載自讀者? 作者:張結海 |
| ??? 請聽題:在印度拍攝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成為今年奧斯卡最大的贏家,共獲10項提名,并且最終獲得8項大獎。請問,它對中國電影的啟示是: A. 沖擊奧斯卡獎不一定非要大制作的大片不可。 B. 中國的電影應該多邀請外國人參與制作。 C. 編劇最關鍵的,要有巧妙的故事才行。 D. 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沒有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它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孟買貧民窟長大的少年賈馬爾參加一個名叫“誰想成為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的節目(該節目中國山寨版的名字叫“開心詞典”)過五關斬六將,最終獲得了2000萬盧布的大獎和他心愛的姑娘。 賈馬爾沒有受過什么教育,他怎么可能回答對這么多問題呢?這就是這部電影編劇的巧妙之處,原來這些問題賈馬爾不是“學習”而來的,而是“經歷”而來的,換一句話說,電影里的這些問題不過是編劇用來串起整個故事的那根線。 巧合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命運和它的主人公賈馬爾一樣充滿了勵志色彩,該片原本是華納獨立影業制作的,可是它在去年5月華納收購新線公司后被關閉,電影發行權轉讓給福克斯探照燈公司,但是新公司并不看好它,甚至都不準備公映。命運的逆轉出現在特柳賴德和多倫多電影節上,影評人給了它極高評價,之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勢不可擋,從金球獎、英國學院獎、美國導演工會獎和演員工會獎一路殺到奧斯卡獎。 那么,《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看似偶然的成功中到底有沒有必然性呢?首先,它有一個相當“俗套”的故事。中國的電影人可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電影要打動盡可能多的人,它的故事往往很“俗套”。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原型概念,說白了就是一些俗套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從世界各地的神話和傳說中提煉出來的。 奇妙的是,這些故事盡管很俗套,但是由于它們流傳了千百年,就是具備打動人心的魔力。比如一個富家少女愛上了一個窮困的年輕畫家,這個故事有兩個結尾,一個是畫家后來成功了、兩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一個是畫家終其一生都窮困潦倒、兩人人生活很艱辛。哪一個結尾老百姓愛看?當然是第一個。你說我非不讓那個畫家成功,那也可以,你就必須讓他死——這就是《泰坦尼克號》的故事。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故事的“原型”俗得不能再俗,它就是一個丑小鴨變白天鵝,這類電影在奧斯卡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阿甘正傳》。前不久我在看美國新聞時,電視臺正在討論風靡全球的“丑女系列”,主持人還特別提到了中國版的“丑女”。顯而易見,這也是同一類原型。 當然,舊酒一定要用新瓶來裝。“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節目最早發源于英國,如今也是風靡了全世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用這樣一個節目來推動劇情的發展不得不佩服原作者獨特的視角。另外,你還記得《地球是平的》這本書嗎?巧得很,男主角賈馬爾剛好在印度的全球電話接聽中心工作。 最后,不得不承認的是,不期而遇的金融危機讓《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生逢其時,全世界人民需要這樣的夢想、這樣的溫暖、這樣的勵志。說到勵志,我在去年的4月份就在《廣州日報》上撰文,提議拍勵志電影。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guodapeng/archive/2009/03/06/1404466.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贫民到百万富翁转变的心理学基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银行辟谣存钱722元12年后剩两毛 带
- 下一篇: 保险出一次险增加多少